从壮年儿郎,到年近花甲,“守陵人”张术河默默守护着2750位烈士的英灵。在3万多平方米的烈士陵园里,他熟记每一位烈士的名字,为烈士祭扫、寻亲,28年如一日
英雄远去,化作陵园里一座座墓碑,但他们并不孤独,因为有张术河和妻子在守护他们的英灵。
“有人说烈士无名,我说烈士有名,只是暂时不知姓甚名谁,但他们的名字永远刻在我的心里……”
2750位烈士,
他擦拭过每一个墓碑
鲜艳的红星闪耀,一排排墓碑被阳光拉长了影子。3万多平方米的陵园里,59岁的张术河走走停停,他一会儿拿出抹布轻轻擦拭墓碑,一会儿捡拾落叶、垃圾。虽然这样的动作已经重复了28年,但面对墓碑时的张术河仍然有些激动,哆嗦着嘴唇:“亲人找不到他们了,我不能再让他们无依无靠。”
张术河所在的莱阳市革命烈士陵园位于古柳街道红土崖村西,这里长眠着2750位不同历史时期牺牲的英雄烈士,其中大部分是解放莱阳城和蚬子湾战斗中牺牲的。身为“守陵人”的张术河熟记每一位烈士的名字,擦拭过每一位烈士的墓碑,为烈士祭扫、寻亲,28年如一日。
时钟拨回到1983年的建军节,正在某海岛部队服役的20岁小伙张术河面向党旗庄严宣誓,加入中国共产党。那天,他在自己1寸照片的背面郑重写下了46个字:“今天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日子。从今往后,我张术河也是党的人,党的需要就是我的需要;党叫干什么,咱就干什么。”
带着这份承诺,退伍后的张术河来到了莱阳市革命烈士陵园,从1994年至今,一干就是28年。张术河告诉记者:“前十几年工作人员只有我自己,一开始心理压力很大,因为荒山野岭的,心里难免有点发怵。后来我就想,革命先烈们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他们把宝贵的生命都献出来了,我也是个老兵,他们就是我的老战友,我怕什么呢?”
1995年的夏天,一名烈士的亲属辗转万里来到莱阳市革命烈士陵园,张术河已记不清是哪位烈士,只记得那位亲属口中一遍遍念叨:“哥啊,这么多年了,我总算找到你了,爸妈闭眼前还在盯着门口,盼你回来啊……”
祭拜结束后,这位亲属向张术河深深鞠躬,当得知张术河也是一名老兵的时候更加感动,“谢谢你,哥哥在九泉下知道国家没有忘记他,战友没有忘记他,一定会欣慰。”
那一天,张术河特别开心,也为自己找到了留下来的理由,那就是为战友守墓。
定下心来的张术河很快便说服了家人,放弃在城里舒适的居住条件,一家三口搬到陵园里居住,长年与烈士为伴,连过年过节都在这里。在张术河的影响下,儿子从小就立下志向——保家卫国,长大后他毅然参军入伍。眼看儿子一步步成长起来,张术河却驻守陵园从未离开。28年来,一把扫帚、一块抹布、一把铁锨、一辆小推车,就是陪伴张术河最亲密的“战友”。
“我从不觉得辛苦,这都是我身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退伍老兵应该做的。”张术河一边仔细清扫着烈士墓旁的枯叶,一边对记者说道,“陪烈士说说话,让英魂不孤单,家人找不到他们,我就是烈士的亲人。”
上图:清明将至,莱阳市革命烈士陵园根据上级要求实施了临时性闭园措施,张术河依旧每天早早起床,为每一位烈士的坟头添一抔新土,将2750座烈士的墓碑逐一擦拭。(记者杨秀萍报道)
下图:张术河通过修剪绿植、清除枯枝落叶、打扫园区卫生等,进一步美化陵园环境,给烈士们营造一个干净整洁的“家”。(记者杨秀萍报道)
给烈士干净整洁的“家”
守护烈士陵园的这28年里,张术河的每一天都是从凌晨5点开始的,严寒酷暑,风雨无阻。“要做的事可多着哩。”正如张术河所说,杂草长出来了,他扛起铁锹清理;树枝长乱了,他抓起剪刀修剪;石碑落灰了,他拿起抹布细细擦拭;为了防止火灾的发生,每天常规工作结束后,他都要到陵园内外巡逻检查,夜间还要再巡查一遍。
“老了,体力真赶不上年轻时候了。”刚巡山回来的张术河双手撑着腰感慨道。他常年穿着同样制式的作训鞋,每天行走在3万多平方米的陵园里,平均半年多就要磨坏一双。而这一双双磨坏的作训鞋,换来了整座陵园的干净整洁。
“一开始都是泥地,哪有这么多树呀、花呀。”张术河为了让烈士长眠之地有一个更美好的环境,他亲手种植松柏、竹子、龙槐等树木8000多株,冬青、菊花、迎春花、月季花等花草绿植1万余株,铺设草坪1000余平方米,并多方筹措资金对烈士陵园进行了美化、绿化、道路硬化等。
“那时候这里还都是小土路,没法用小推车,他就一担担往上挑,每天来来回回要挑几十趟;种树最缺的是水,那时候没有自来水,他就用废旧汽油桶自制水车,每天一趟接着一趟拉水,我有空也跟着过去帮帮忙。”张术河的妻子方禄喜告诉记者,除了日常维护外,张术河做的最多的就是种树,方禄喜指着触目所及的所有绿色,“这些都是他种的,现在差不多有10000多棵了吧。”
“自从我内心真正感受到陵园的价值所在后,就没有过离开的想法。虽然心里面觉得有点对不起自己的父母,不能时常回去看看他们,可我每每看到这么多先烈为了新中国,长眠于此,没能看到今天国家的发展,也没享受到国家给他们的福利时,我就非常心痛。总想着能为他们做点什么,但与他们生前所作出的贡献相比,我做多少都是不够的。所以我把这里当成我生命的一部分,家的一部分,也把这些烈士当作我的家人,吃这点苦不算什么。”张术河眼角泛着泪光。
如今的莱阳市革命烈士陵园内外环境焕然一新,鸟语花香,绿树成荫,在为前来祭扫悼念烈士的人们营造优美环境的同时,也使烈士陵园建设步入园林化、公园化轨道。
来陵园参观的人都会夸张术河工作干得不错,但他并不喜欢用“工作”这个词定义自己所做的事情。对于与烈士相伴近30年的张术河来说,看守陵园,已成为他的使命,将伴随他一生。
最大的心愿,
就是帮助烈士找到亲人
天天陪着烈士们,张术河对他们有了深深的感情。“772位有名字的烈士、1978位无名烈士”,这样的数字,张术河随口报出。烈士们怎样的生平、葬在哪个位置,他也熟记于心。
“有人说烈士无名,我说烈士有名,只是暂时不知姓甚名谁,但他们的名字永远刻在我的心里。”张术河说。28年来,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帮助2750位烈士找到亲人。
2000年,张术河依照每位烈士的名字和所葬位置,画下一张陵园平面图,以便烈士后人查找。为了能知晓每一名烈士的生平经历、所在部队、参加战役等情况,张术河还花费大量时间,翻阅了《莱阳市革命烈士英名录》《民政志》等史册,把一个个烈士的名字、参军地、是哪一场战役牺牲的等信息都从墓碑上抄了下来。信息不全的,就查找革命烈士英名录来补充,编上号码,做成信息册。2011年,他重新梳理了烈士们的信息,一点一点地进行完善,怕本子不小心丢失或者损毁,他还专门学习如何操作电脑,亲手将烈士的信息一条一条录进去,形成电子文档,方便查找的同时也便于保存。
“那时候信息不发达,我就写信,这几年,信息发达了,我就打电话,上网发帖子,利用休息的时间四处跑,千方百计地为烈士后人们圆这个寻亲梦。”张术河回忆。
“烈士家属们的迫切心情,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每当有外地烈士亲属前来陵园找寻烈士时,我都觉得像是自己的亲人来了,只要能得到一点线索,都会想方设法去求证。”谈起了自己印象最深的一次“寻亲”经历,张术河打开了话匣子,“2006年,为寻找1951年10月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负伤回国治疗的父亲宁致祥,四川成都的宁交龙三次到莱阳寻访。我前后三次陪他到莱阳干休所、145医院、沐浴店镇鹤山后村了解情况,帮助查找,哪怕只有一点线索,我们都没有放弃。”最后,他们终于得知,宁致祥负伤回国后,因伤口感染,医治无效不幸牺牲,当时就葬在莱阳沐浴店镇鹤山后村,后来随着莱阳驻军145医院迁到莱阳吴格庄村,宁致祥烈士的骨灰便迁葬到了莱阳烈士陵园内。“当时,骨灰坛外面的标签已经脱落了,后期打开盖后,才找到了宁致祥这位烈士的名字。”张术河说。
2020年,威海市文登区有一位叫刘洐军的人偶然看到了信息册,打来电话,寻问园中是否安葬着一位名叫刘风祥的烈士。张术河连忙拍了一张刘风祥烈士的墓碑照发了过去。刘洐军看到后非常激动,第二天就开车赶到了陵园。一问才知道,原来他就是华野十三纵37师111团班长、1947年在解放莱阳战役中牺牲的烈士刘风祥的孙子。七十多年了,刘风祥的家人并不知道刘风祥安葬的地点,他们不知写了多少信,打了多少电话,跑了多少腿,但一直没有放弃寻找。最后终于在莱阳烈士陵园找到了自己爷爷的安葬地,寻到了自己的根。
一次次燃起希望,一次次失望,为烈士寻找亲人,张术河始终没有想过放弃。就这样,28年来,他先后帮助27名烈士亲属圆了“寻亲梦”。
“当年战事匆忙,牺牲烈士就地掩埋,捧土为墓,削木为碑,很多有名烈士因此变成了无名烈士。但历史不会忘记曾经抛头颅洒热血的烈士,我们更不会忘记。随着技术的进步,我相信他们将不再无名地长眠,他们的亲人也会找到他们。”张术河说。
守好墓,等着烈士的亲人。可他们的亲人什么时候才会来?张术河不知道。“我能做的,就只有好好守护着,等待着。”
今年5月,张术河就要退休了,但陵园里仍有许多烈士有墓无名字、有陵无“迹”,另外还有200多位有名字的烈士没能找到亲属。他说,这是他心头一块“落不了地”的石头。“退休后我想继续守护这片净土,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更多烈士找到亲属。”谈起未来打算,张术河话不多,但动了情。
把荒山变成红色教育基地
从壮年儿郎,到年近花甲,张术河在莱阳市革命烈士陵园守了28年。如今的他还有一个愿望,就是让更多的年轻人知道革命烈士的故事,传承革命烈士的精神。
为增强烈士陵园的教育功能,张术河四处奔走,多方筹资,不断加强陵园软硬件建设。他先后争取资金1000多万元,对烈士陵园进行综合改造,优化园区环境,完善教育功能。翻新了烈士纪念堂,修建了办公场所;建造了假山、纪念台、革命烈士纪念碑以及烈士纪念设施“望砚亭”“恒缅亭”,铺设一处大型广场;对通往烈士陵园长1200米的英雄路以及陵园3200平方米的集会大广场进行硬化改造,先后对220名烈士进行集中迁葬;积极协调有关部门铺设自来水管道,结束了烈士陵园60年来买水吃的历史。
在张术河的带领下,莱阳市革命烈士陵园还定期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烈士陵园主题教育活动。为抓好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他还利用清明节、烈士公祭日等节日,对主动来陵园扫墓的学生们宣传教育,为他们讲解在莱阳战役、万第战役、蚬子湾追击战等重大战役战斗中,革命烈士英勇献身、为国捐躯的感人事迹。很多年轻人听了他的讲解,都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在一次讲解过程中,曾有位家长问张术河:您在烈士陵园工作了这么多年,家也安在这里,是什么支撑着您一直坚守在这里呢?张术河没有多想,就给出了答案:“没有这些烈士,就没有今天的美好生活,我是一个兵,站好岗是我的使命,尤其是为革命英雄们站岗,我很骄傲。”当问到还会继续“守”下去吗?张术河说,他会一直守在陵园,愿为烈士们守到老。
28年来,张术河先后接待党政机关、驻莱部队、企事业单位、大中专及中小学生、社会团体参加公祭烈士活动100万余人次,现场讲解200场次,为传播烈士事迹,弘扬红色文化发挥了积极作用。
如今的莱阳市革命烈士陵园真正成为了集参观、学习、教育于一体的红色教育基地。陵园先后被评为“山东省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烟台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等。张术河也先后荣获“中国网事·感动山东2021”年度网络人物提名奖、“齐鲁最美退役军人”“烟台市劳动模范”“烟台市十佳最美退役军人”“烟台好人”“梨乡好人”等荣誉称号。张术河说,也许别人看到荣誉高兴,但他看到荣誉害怕,这些是压力。
“身上的军装虽然脱了,但心里的军装要穿一辈子。我从事的不仅仅是单纯意义的守陵工作,更承载着一代代人对英雄的缅怀和敬仰。”张术河说。
“守墓人,也是普通的劳动者”
两个人,一条狗,一间砖房,一台老式的电视机摆在墙角……这就是张术河和方禄喜在莱阳市革命烈士陵园的家。
“说起守墓人,大家总觉得是神秘的。但其实,并没有大家所想的那么‘另类’,就是普通的劳动者。”方禄喜说。采访过程中,身着迷彩服、皮肤黝黑的张术河总在腼腆地笑,让人觉得温暖而踏实;方禄喜则穿着平常的服装,一头乌黑短发,一双大眼睛清澈明亮,笑起来很温柔。方禄喜已于前几年正式退休。退休后的她也和张术河一起承担起了陵园的日常管理和宣传教育工作,老两口相依相伴,用日夜守候的方式,把陵园打理得井井有条,以此表达着对革命烈士的缅怀和敬仰。
“我能有今天,首先要感谢党对我的教育和培养,还要感谢我的妻子能陪伴我在这里度过20多年。”张术河动情地说道。面对大多数人不能理解、也不会从事的工作,张术河夫妻俩选择了互相扶持,20多年的时间里,夫妻二人一直在陵园旁的小屋里生活,日子过得踏实舒心。
白天,张术河夫妇巡查墓区的工具是铁锨、扫帚,有坟茔缺失塌陷了或墓碑歪斜了,夫妇俩就给培培土,使劲把墓碑扶正;墓碑上的字迹模糊了,夫妻俩就用毛笔和油漆,细心地一笔一画地描清,顺便清理垃圾;在水够用的情况下,墓碑前逝者亲人种的树,他们也会帮忙浇水……到了晚上,老两口巡夜用的工具就是一个手电筒,收养的流浪狗总是摇着尾巴跟在他们身后,一路热热闹闹的样子。
每天与2750名逝者“同休同眠”,张术河夫妇却从未害怕过,“没做过亏心事,怕啥?”张术河开玩笑地说。白天晚上在墓地巡逻检查,时间长了,老两口对那些坟茔生出了亲切感,好像自己守护的是一群老朋友。“照顾好他们,让逝者安息,让生者安心,也算是做好事积德了。”方禄喜说,每一座坟茔都是逝者最后的归宿,也是逝者亲人的一个念想,得给人家看好了,这是最起码的尊重。
日夜与墓地为伴,孤独寂寞是夫妻俩最忠实的朋友,赶都赶不走。遇到大风大雪天停电的日子,砖房安静得只有风声和屋外的狗叫声。待在砖房的时候,方禄喜总是习惯性地站在窗户前,那只狗也总是跟着她趴在窗台上,和她一起望着通往外面的那条公路,有车来了,狗会激动得转圈,她也会给丈夫通报:“有人来了。”
每周出园去买菜,与菜店老板和顾客聊着家常,方禄喜不知不觉就会多买很多菜,提着一路慢慢走回来,一整天心情都特别好。回到砖房,她会把丈夫爱吃的萝卜、芹菜洗干净,放进厨房的泡菜坛子里,交给时间慢慢发酵。
28年的雨露风霜,28载的春夏秋冬,张术河夫妇就是如此守护着英烈们的安眠,也许他们就是尘世间最普通的一对夫妻,就是尘世间最平凡的两个人,却用自己的行动,默默守护着这些不该被遗忘的名字。
眼下,清明临近,张术河夫妇似乎更忙碌了,虽然因疫情防控需要,莱阳市革命烈士陵园根据上级要求实施了临时性闭园措施,但他们每天依旧早早起床,为每一位烈士的坟头添一抔新土,将2750座烈士的墓碑逐一擦拭……(周末人物·中国新闻名专栏 大众日报报记者 杨秀萍 本报通讯员 蓝海瑛 姜颖)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