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锦大捷,就是皇太极率大军进攻锦州和宁远袁崇焕率军民保卫并取得胜利,明朝方面称作“宁锦大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朝辽事实录》关于宁锦大捷的记载

天启七年即天聪元年(1627年)五月初六日,皇太极以“明人与锦州、大凌河、小凌河筑成屯田”,没有议和诚意为借口,亲率数万军队,进攻宁(远)锦(州)。

至二十六日,后金军已围城15日。其间:以军事手段攻城,不克;以政治手段议和,不议;诱其出城野战,不出;布局奇兵打援,不获。

二十七日,后金军分兵两部:一部继续留驻锦州,在锦州城外凿三道壕,加以包围;另一部由皇太极率领,官兵数万往攻宁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熹宗实录》“辽东巡抚袁崇焕题本”关于后金围攻锦州(天启七年五月)

时任辽东巡抚的袁崇焕提出:“坚壁固垒,避锐击惰,相机堵剿。”朝廷为确保宁远,不允许袁崇焕亲自率领援兵,前往救援;而令满桂、尤世禄、祖大寿等率军一万,驰援锦州。

时宁远城坚、池深、炮精、械利,诚谓“宁城三万五千人,人人精而器器实”。除“凭坚城用大炮”外,还布兵列阵城外,掘濠以车为营,列火器为守御。

二十八日,袁崇焕列重兵,阵城外,背依城墙,迎击强敌。明辽军与后金军两支奇兵,在宁远城外展开激战,矢镞纷飞,马颈相交,各有死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皇清开国方略》关于宁锦之战的记载

明军骑兵战于城下,炮兵则战于城上。袁崇焕亲临城堞指挥,“凭堞大呼”,激励将士,齐力攻打。参将彭簪古以红夷大炮击碎八旗军营大账房一座,其他大炮则将“东山坡上奴贼大营打开”,后金军伤亡重大。

宁远比锦州,城池更坚深,兵马更精壮,火炮更猛烈,指挥更高明。后金兵无法靠近城池,甚至没有攻到城下。

二十九日,后金天聪汗皇太极率军撤离宁远,退向锦州。

如果说锦州的战斗只是沿袭天启六年(1626)宁远守城的战法,那么宁远的战斗可以说是明军第一次与后金短兵相接而不落下风,这对于明军增长野战经验、提升野战信心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辽东巡抚袁崇焕欣喜地奏道:

“十年来,尽天下之兵,未尝敢于奴战,合马交锋。今始一刀一枪拼命,不知有夷之凶狠剽悍。职复凭堞大呼,分路进追,诸军愤恨此贼,一战挫之,满镇之力居多。”

当后金军在宁远城下激战之时,锦州的明军趁后金军主力西进、势单力薄之机,于二十八日,突然大开城门,蜂拥冲杀出来,攻向后金大营,初胜之后,迅即撤退回城。后锦州战报送到皇太极手里,他感到宁锦腹背受敌,不得不迅速从宁远撤军。

六月初三,皇太极向锦州城发起进攻,皇太极攻城不下,遂命撤军回营。明总兵赵率教疏报:此役后金军伤亡“不下二三千”。初五日,天聪汗皇太极从锦州撤军。

六月初六,袁崇焕在报功的奏章中,力称功劳最大的是满桂。可见其大公无私,光明磊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袁崇焕《天启七年六月初六日锦州捷报疏》(《袁督师遗集》)

宁锦之战,后金军攻城,明辽军坚守,此役历时二十五天,宁远与锦州,以全胜而结局。明人谓之“宁锦大捷”,其已被载入中国战争史册。

参考:

[1]2005年阎崇年著《袁崇焕传》。

[2]2020年王荣湟著《袁崇焕全传》。

部分资料来源:2014年东莞市袁崇焕纪念园编《一代督师袁崇焕》

来源:“东莞市袁崇焕纪念园”公众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