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4月5日3时20分,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清明。

清明时节,暖空气活动频繁,除了东北和西北以外,我国大部分地区日平均气温高于12℃。此时常有冷空气南下,冷暖气团多在江南地区相遇,长江中下游降雨明显增加。

正如1200多年前唐代杜牧所言“清明时节雨纷纷”,这绝对是一个气候上的大概率事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统计,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0多年里,清明节前后,武汉有冷空气降雨天气的占到八成以上。其中,1969年清明节气温降至0℃,还下起2.8毫米雨夹雪,为史上最冷清明节;2002年清明节下了92毫米暴雨,为史上最涝的清明节。

湖北有条广为流传的谚语,叫作“三月三,九月九,无事莫往江边走”。说的是在农历三月初三前后(一般都在清明节期间)有冷空气大风出现,不要到江边去,以免发生危险。

今年的三月三“晴歌高唱,一路向阳”,似乎和常年正好相反。武汉市气象台说,预计未来一周我市以多云为主天气,最高温直逼30℃。大气总需要一个平衡过程,这个和武汉3月份降雨偏多、气温偏低有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明是反映自然界物候变化的节气。中国最早气候历法《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将“清明”分为三候: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鹌;三候,虹始见。

意思是在这个时节先是白桐花开放,过五日喜阴的田鼠不见了,鹌鹑类的小鸟开始活动了,再过五日雨后的天空可以见到彩虹了。

古书《岁时百问》称“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此时,阳光明媚、草木萌动、气清景明、万物皆显,自然界呈现生机勃勃的景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明的三候花信分别为“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即,清明节前后粉白色的泡桐开花了,南唐后主李煜有诗云“又见桐花发旧枝,一楼烟雨暮凄凄”;接着,散发着清香的小麦开花了,宋代诗人王迈写道“桑椹熟时鸠唤雨,麦花黄后燕翻风”;再过五日,柳树也开花了,唐朝诗人白居易写道“谁能更学孩童戏,寻逐春风捉柳花。”

值得一提是,三候之中,麦花称之为“寿命最短”的花。一般来说,麦花不会超过三十分钟便会凋谢,洁白而来,匆匆而且,却留给了农人以希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明”既是节气,又与春节、端午、中秋并称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至今。

4月4日,回鄂北老家祭祖,家乡的田野上油菜开花一片金黄,浓郁的花香渗入空气,随风飘散在旷野间,引来蜜蜂嘤嘤嗡嗡忙碌,蝴蝶在菜花中飞来飞去。

村东水凼子里,一窝窝旋动的“黑团”游来游去,那是成千上万新生的蝌蚪。夜晚,月亮爬山树梢,青蛙呱呱叫声响彻山村,那是儿时的记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明祭扫,真会得到祖先的庇佑吗?有人回答说:祭祖,相信的并不是鬼神,而是相信亲人对我们的爱是不会消失的,他们在我们心里留下的回忆也不会消失。

死亡,只是改变了生命的状态,并未结束我们与亲人的联系。在这场年复一年的仪式里,最好的缅怀是记得,也是放下。那些有关生死的话语,教会我们在爱中学会告别。

清明节落在一年中最美的时节,却也是所有节日中最伤感的。当我们急匆匆地行走时,停下脚步,回头看一看,来时的路,那是生命的脚印。

人生终有别离,但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