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连绵不绝,又是一年清明时节。

每年清明将至时,我总是和家人一起去祭祖扫墓,从尚不知人事至今,年年如此,从未变过。

小时候,不明白为什么要跨越千山万水赶到那样一个偏僻的地方只为了祭扫。幼年记忆中,对清明的印象似乎只剩下了长辈们祭祖时严肃的面庞和庄重的氛围,每一件事似乎都有着肃穆的含义。

还没凳子高的我问祖父,“做这些为什么?有用么?”,祖父一边用粗糙的大手做活,一边解释说,“做这些是因为想啊,想一些人呢。”

十几年过去了,再逢清明时节,只觉得祖父说的太对,一个“想”字就道尽了种种酸苦,最不经意又最故意,不能细想,只能寄情于物,以物传情。

清明,是节气也是文化,满溢着人们淳朴的期盼,乡土情怀思念的大抵是记忆里的人与事,有人才有家,才有故乡与思念。父母思念村落里的鸡犬相闻、阡陌纵横,而我思念小城里的恬静安逸、悠然自得, 可时令流转、情随事迁,往事再不可追,只能以节日寄托哀思。

风土人情,最重不过人,如今,清明时用网络祭扫、鲜花祭扫代替了过去的风俗,方式不同而情思始终。每逢清明,便想起了曾因共同的思念而相聚的人们,想起儿时的亲朋,想着见不着的人,想着他们便安心了。人生只能向前,生活仍要继续,过去的似乎都只能过去,但在清明,我们能停下脚步,回首那心酸的离别,缅怀记忆里的人,人世间,伤离别。

过节过的兴许就是这样一份情感。清明,是大江南北的心心相通,是在文化中沉淀出的心情。(来源:大观区人民检察院 汪新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