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春意融融,蒲城在夭夭的春风中沉醉。路边花香摇曳,绿柳垂下长发,飘飘摇摇。走进鼎瑞建工集团,又是别一番景致。院里整洁规整,居中小花园,假山嶙峋,溪水潺潺。活活的流水,给人带来一些生动,一些活力。

这是我初次到鼎瑞建工集团,在长垣数百家建设公司中,鼎瑞建工集团似乎是很平常的,但是走进去,就发现其中大有天地。走进办公楼,映面一幅字,是戴叔伦的《兰溪棹歌》,字体高古,清雅别致,诗句清新,正与当下春色相宜,浑然有一种让人脱却尘氛的感觉。

公司员工不多,却见面温存,微笑相迎,感觉着一种亲切轻松的氛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景会军,五十余岁,中等个子,面容白净,他十分健谈,侃侃如也。听他谈话,我感觉他是典型的长垣中坚一代的代表。他们出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生存环境稍好,没有第一代外出创业的长垣人的艰辛和破釜沉舟的悲壮,可他们又受了前辈奔走思想影响,更不安分,目标更精准,魄力胸怀更大。

景会军老家是赵堤镇后桑园,这是一个富于诗意的地名。

“十亩之间兮 ,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

十亩之外兮 ,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

看到这个名字,就想起了《诗经》中动人的歌谣。他就在这飘荡着歌谣的土地上长大。

景会军的老家,却并不是《诗经》中歌咏的这样美好,它毗邻黄河大堤,贫困和僻塞仍如阴云,沉沉罩在小村之上,生存的压力,仍然是每个村人面临的问题。

相较同龄人,景会军父亲在乡镇粮所上班,家境较好,他有更多选择和自由。面对父亲要他接班的要求,他打心里不情愿。他想外出奔走。每个蒲地男儿心中,都有一个驰聘天下的梦想。

1991年,19岁的景会军外出打工了。

在这之前,他为了挣钱,还曾在家里养了半年猪。可是一个个猪娃,并没有像他期望的长大,他自嘲道:别人养猪是把老鼠养成了猪,他养猪是把猪养成了老鼠。

很多人打工就是打工了,打工之余则打牌,或是闲逛,发牢骚。这样的人,也只能是打工而已。但景会军不是这样,他聪明,而且善于用心学习。在工地打工期间,他一直在观察,一直在记录,学习别人如何测量、配料、施工工序、包括管理。他打工就是一个历练,一个积淀,然后,等待机会就去飞腾。

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者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只有学习,才能改变命运。蒲地很多创业者很多没有进过大学,但他们特别善于学习,在工作、生活、实践中学习。

1995年,经过了四年工地历练,他自己开始闯荡了:别人能做,我也能做。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景会军自小就喜欢听村里老人讲历史故事,特别是对陈胜吴广起义的故事,更是耳熟能详,津津乐道。

他认为,生而为人,就要有一种拼劲,一种闯劲,一种不甘屈服的劲头。

工程干得很成功,景会军几乎全部精力和时间都泡在工地上,和工人一点点钻研难题,一点点研究方案,以优异的质量获得业主认可,也在工厂扎下了根。

“我们搞工程,进入一个地方,就在一个地方扎下根。这表明客户对我们诚信的认可,也是对我们质量的认可。做企业不能挣快钱,要挣慢钱。”诚信和踏实,是景会军最鲜明的特色。

这之后,景会军一发而不可收,在行业内滚雪球一样工程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成为一匹黑马,获得了口碑和认可。

一人富不算富,景会军骨子里始终有着浓郁的家乡情结,他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怀着回报家乡的想法,成立了鼎瑞劳务公司,又成立了菩泉饮品公司和鼎瑞生态农业公司,组建了鼎瑞建工集团公司。竭己所能为家乡做贡献。“一个企业规模大了,承担的社会责任也就大了。”他说。他始终关注家乡赵堤,每年年底,坚持带领慰问金和猪肉等礼品,慰问赵堤镇敬老院老人,这已经成为一项不成文规定,迄今已经七八年。捐资助学、修路、扶贫他都积极参与。在全市的“百企帮百村”活动中,他主动联系帮助老家村子,给予精准扶持。通过产业发展,带动村里人尽快富起来,让家乡更快美起来。

渭水春秋今得半。年富力强的景会军,正如他办公室居中悬挂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横幅一样,坚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在他熟悉的领域,以他的智慧和经验,开创人生更大的辉煌,为长垣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王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