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采购流程节点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采购计划申请(生产性公司根据销售公司的预估销售信息,进行配套生产,结合每月的 BOM+现有库存以及供货半径,国内外行情结合价格波动因素,从而进行常规物资采购计划申请和战略储备物资采购计划申请两个方面,若是销售型企业的话这块的采购环节上或有不同,但是参考基数大致相同)注:这块需要注意的是供应商的开发责任是否在采购部需要根据企业内部运营结构来定性,不少是归纳为供应链而非独立的采购部门,还有就是这是中高层主要负责,非基础采购人员的职责范围,所以就不一一赘述了;

2.采购计划审批(采购计划的申请不一定只有采购部人员有相关权限,像生产企业中的生产计划递交给执行采购,设备配件维修班组或者工程师提交给仓库主管等等。这一块的采购计划审批,一般情况我们以生产单位为基准,会涉及到生产部,采购部,财务部,备案至品质部,仓储物流部以及供货方也就是采购订单下达,邮件或者是传真的形式);

3.供方配套发货(许多成规模的企业,需求供货方进行出厂检验,自己企业再设有进货检验,从而以确认物资出现了品质不良的责任划分,是运输的过程中发生的,还是产品本身碍于设计或者是生产工艺路线导致的批次不良品等);

4.交货管制,也就是咱们通俗意义上说的供方物资陪送跟进,监控物流运输状态,确保在规定时间内交付物资与我司(这块涉及到开发供应商确认供货半径和供货时间,所以交货管制是一个细心且数据支撑的环节);

5.进货验收+报检(执行采购、生产班组/设备维修班组、仓库管理员、IQC/进货检验员)依照采购执行单和供方送货单进行物资验收并报检,非紧急物料无需单独做 RHOS 实验室,一般时效性为 4~8 小时,紧急物料一般是半小时至 2 小时之内务必完成检验动作;

6.入库上架(一些大型仓储物流中间入库与上架是两个动作,因为仓储吞吐量较大,物流周转繁密,很多已检验合格的物资虽然已是良品,但还在未上架状态,属于尚未入库。而完成入库动作的物资,一般根据 ERP/SAP/TIPTOP 可以在指定库位找到相对应属性的物资这里就包括:物资的最小包装,最大包装,生产日期,供货厂家,数量等等);

7.到货确认,当仓储物流部的收货科+品质部的 IQC(进货检)完成了相关的验收工作,采购部的执行采购会做出进货验收单,以便于供方代表作为交接手续和内部单据存档;

8.过程反馈和跟进,在于供方商谈合作,都会有账期的问题,目的很明确,第一:是确认使用环节中是否会产生质量问题;第二:则是便于财务部结算应付账款;

9.处理异常,若无异常便没大碍,若产生问题则是商议,严重时会涉及到民事诉讼;

10.对账付款,这块相对而言是“最后”的环节;

11.退换货处理等,根据企业属性不同,物资属性的不同,还会涉及到,退货,换货等等操作;

12.供应商信息更新等(新开发的供货方,储备供货方,战略供货方,常规供货方,供货价格变化,供货比例变化等等)。

最后,希望这个答案可以帮助到你(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我下,不定期分享自己和身边的亲身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