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上网的时候,你是否会好奇,我们所看到屏幕上的效果是怎么来的吗?如果小时候你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看到收音机就想把它拆开,看看里面到底有什么,并且真的给拆开了,然后为了避免挨揍的可能,最后又仓促组装起来,结果还剩了一把螺丝,那么或许你会思考,这个展示效果的背后到底是什么?

其实,我们现在上网,主要接触的效果包括:PC端网站、移动端网站、App、小程序、智能终端屏幕(比如车载系统屏幕等)这些用户交互形式,其中相当一部分的本质其实可以看做是网页。

那么接下来我们来看看网页是如何“炼成”的呢?

网页早期的时候有可能是美工(现在称之为UI)做的,现在大部分是程序员做的(专业由“前端工程师”来做,早些时候“后端工程师”也同时去做)

那么具体是用什么做的呢?其实基础的技术有三种:

  1. HTML 超文本标记语言:主要负责网页基本结构
  2. CSS 层叠样式表:主要负责网页的布局排版和样式美化等效果
  3. javascript 编程语言:主要负责网页的交互动效

早期的网页是比较简单的,仅仅需要HTML就可以做网页了,比如最早的一个网站是这个样子的

可以看到,页面中只有文字,但是和普通文档不同的是,里面有可以点击的“超链接”,点击之后可以跳转到别的页面,别看就这样一个简单的功能,在当时可是一种称得上惊艳的效果(此时,似乎应该有一种表情:哇哦。。。原来还有这种骚气的操作!!!),可以看到此时的网页中别说样式效果,就连一张图片也没有,其实也可以理解,因为受限于当时的网络环境,打开一张图片甚至需要2个小时,谁能受得了。

随着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交互体验更高的追求,后来逐渐诞生了CSS(可以把页面做得更美观,甚至做成色彩斑斓的效果)以及javascript(可以做更多的交互效果)。

早期的网站主要以展示内容为主,上网者也仅仅局限于浏览网页,这个时代有一个说法称之为Web1.0。

此时的网站,很明显要美观一些了,添加了很多图片,并且也支持一些基本的交互功能,比如登录,搜索等操作,但主要还是以展示为主,上网者交互能力还是很有限。

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进入了Web2.0时代,此时,典型的应用或者功能包括:博客、微博、自媒体、短视频、电商、支付、网游......以及评论、点赞、弹幕等交互功能。此时的典型特点就是网上的相当一部分内容是由上网者产生的,并且网站提供了丰富的交互效果,同时催生出一批大的网站平台,从而对用户有了更多的粘性,由此带来了很好的盈利模式,也引入了更多资本的进入,所以,程序员有了一个更广阔的放飞自我的舞台。

我们先来聊一下程序员中的一个特殊岗位“前端工程师”,其实这个岗位真正意义上开始有大量需求,大概是在2015年前后,在此之前,网页端的效果是由“后端工程师”兼做的。那么前端工程师主要的职责从早期的切图,到现在做复杂业务和交互的应用、再到做App、桌面端、多端适配、小程序、甚至做一部分后端的工作,业务场景越来越丰富,当然价值也越来越高,关键岗位基本与后端分庭抗礼。

其实无论前端做到多么复杂,其实本质上主要还是HTML、CSS、javascript这三种技术,我们今天主要来看一下网页背后的这三种技术代码长什么样子,如图所示:

然后可以看到如下内容:

可以看到,一个网页的效果,靠这三种技术来支持,其中HTML实现页面的基本结构,CSS控制布局排版和样式美化,javascript负责实现页面的交互效果,比如百度搜索时,下拉关键字提示列表就是用javascript实现的。

如果你希望成为一个前端程序员,那么最基础的要学习这三种技术,当然,现在的前端光靠这个是不够的,还需要学习的有很多技术点:Ajax、Node.js、Vue、React、小程序等等,这些技术我们可以在后续的文章中再详细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