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篇文章写中国人入籍美国改变命运的故事,有人留言让我写一篇美国人定居中国的文章。

为回馈读者,接下来就带大家感受一下中国文化带给他国人民的温暖与力量。

其实,中国有美国热,美国也有中国热,定居中国的外籍友人也并不少。并且接下来,喜爱中国的外籍人士只会越来越多。

因为除了中国,再也找不到一个国家,一切以人民为先。

这句话,也曾被一位名叫温纳瑞斯的外籍友人说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温纳瑞斯全名詹姆斯·乔治·温纳瑞斯,是一名被中国志愿军俘虏的美国战俘。

成为战俘的那年,温纳瑞斯28岁。本以为命运只会比从前更惨,但接下来的50余年,他都不曾后悔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战俘。

严格意义来说,温纳瑞斯并非纯种美国人。

他的祖父原是希腊人,后来移民到了美国,温纳瑞斯也在美国长大,因此他成了美国公民。

温纳瑞斯家境并不富裕,父辈当过煤矿工人,也做过清洁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家里四兄妹中,他排行老大。

对大多数家庭而言,老大从来不是什么受益方。从出生起,他们便被人们赋予更多的责任。

因此,他们身上背负更多的是家人对他们懂事、乖巧、照顾其他家庭成员的期许。

温纳瑞斯的命运,和其他普通家庭中的老大并无二致。

1929年,面临美国经济危机的爆发,父亲一人的工资想要维持一家六口的生活,更是难上加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时,还在上中学的温纳瑞斯只好肩负起老大的职责,开始靠打工补贴家用。

只是,跑了好几个州的他,还是找不到工作。万般无奈之下,他选择了报名参军。

2.

1940年8月,成为美国陆军步兵的温纳瑞斯,先是在巴拿巴、哥伦比亚等中美洲国家驻扎。

“珍珠港事件”爆发后,他又跟随部队到过新几内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国。

他与日本法西斯交过战,也有幸在日本飞机连续18个月的狂轰乱炸中存活下来。

几乎整个二战时期,他都在战场上度过。而那时,他也不过20出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法国古典作家拉罗什富科曾在《道德谏言录》中说:“勇敢,在纯粹的士兵们那里,只是一种为了谋生而从事的冒险职业。”

这句简短的话,恰巧是和温纳瑞斯一样的士兵们最真实的生活写照。

1945年,二战结束。复员后的温纳瑞斯去了工厂做工,如愿过上太平日子,但这份难得的安宁没有维持多久。

美国再度爆发经济危机的同时,朝鲜战争也拉开了序幕。

为了生存,28岁的温纳瑞斯再次踏上战场。

两个月后,他被派到38度线以北的平壤地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0年1月28日,发动“圣诞节结束朝鲜战争总攻势”的美军,被中国人民志愿军引诱到预定地区后,战败而逃。

彼时,来到朝鲜不到两个月的温纳瑞斯,在阵阵枪炮声的惊醒中,成了志愿军的俘虏。

当士兵被炮弹击中,他溃烂的军装就如王袍般显贵。

战死沙场是荣耀,成为俘虏是耻辱。在挑起战争的人眼里,士兵不过是有血性没思想,只需要服从命令的机器。

而当他们沦为战俘时,在敌方眼中,虐杀他们也只是战胜者理应享有的特权。

臭名昭著的奥斯维辛集中营、扎达鲍斯捷尔集中营、圣费南多俘虏营、奉天俘虏收容所...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些在虐待、苦役、酷刑、活埋和集体枪杀的暴力中惨死的战俘比比皆是。

3.

人类历史上的两次世界大战中,几乎没有一个国家对战俘仁慈。

然而,中国是个例外。

当年的志愿军战俘营,是中国志愿军冒着美军飞机不断轰炸袭扰的情况下建立起来的。

如此艰苦的环境下,战俘营的生活并不像温纳瑞斯想的那样,只有布满铁丝网的牢笼和无处不在的打骂与侮辱。

尽管供应补给紧张,志愿军战俘营的伙食标准,却相当于志愿军团以上干部的中、小灶标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前方拼死作战的战士们只能吃到玉米、高粱和咸菜。条件恶劣的时候,他们能吃的只有炒米和雪。

相反,战俘们每天的白面、大米、食油、肉、鱼、蛋、白糖等食物却从未断过。

除了吃穿用度,战俘营的文体娱乐活动也多姿多彩。

这里不仅建立了俱乐部、图书阅览室,就连萨克斯管、吉他、钢琴、国际象棋、篮球、橄榄球等也是应有尽有。

他们每隔半个月就组织看一场电影,每周六都有晚会。管理人员还为他们还举办过一场不分国籍、不分种族、不论身份的“战俘奥运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担心长期的战地生活和思乡情结会危及战俘的身心健康,国内还从各地抽取一批高水平的医生调往战俘营,为他们建立起了战俘总医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用当时国际知名和平人士莫妮卡·费尔顿夫人的话说:“这哪里是战俘营,分明是一所国际大学校!”

一个靠绳索捆绑的士兵所支撑的政权无疑是世界上最残暴的政权,也是最虚弱无能的政权。

虐杀一个战俘,对于战胜方而言,易如反掌却毫无益处。

从思想上教化,从情感上感化,从根源上切断战争为人民带来的苦难,是经历过外敌入侵、强权凌辱的现代中国永远不变的目标。

4.

温纳瑞斯正是被这样的中国所感动,对他来说,俘虏营的日子,不是他的另一个地狱,而是他理想中的天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朝鲜战争结束后,他没有选择遣返美国,而是和另外20名美国战俘与一名英国战俘一起,留在中国。

1954年2月,温纳瑞斯和另外21名战俘,从朝鲜来到中国。

被中国政府授予“国际和平战士”的他们,去山西太原学习了中国历史、生活习俗、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等知识后,回到北京中国红十字会。

当时,红十字会给了他们上大学、去工厂、下农场、闲住四种选择。

由于父辈也做过工,温纳瑞斯选择了去工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被安排到山东济南造纸厂工作的他,一开始并不被工友们接受,听闻他拒绝遣返美国的事迹后,大家才开始向他表达友好。

温纳瑞斯性格开朗,幽默大方,情商又高。时间久了,大伙儿都乐意和他打交道,他们不仅亲切地称他“老温”,还热心帮他介绍对象。

在中国的50年里 ,温纳瑞斯娶过两个中国妻子,第一个妻子因肺癌去世后,工友们又给他介绍了一位名叫白锡荣的离异姑娘。

白锡荣比温纳瑞斯小9岁,她是带着和前夫生的四个孩子嫁给温纳瑞斯的,虽是二婚,两人却都十分珍惜这段姻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婚后,温纳瑞斯有了可爱的女儿和儿子。老来得子,他对继子们和亲生儿女却一视同仁。

后来,他的两个亲生儿女相继入了美国籍,一年回国陪伴他们两三个月。

四个继子成家后,也都搬了出去。

老年的温纳瑞斯,和老伴白锡荣一同生活在中国红十字会为他准备的房子里。

离得近的四个孩子,周末都会回来看望他们,一家人坐在一块儿吃着热腾腾的饺子,气氛非常融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5.

在中国生活了50年的温纳瑞斯,各方面也越发中国化。

他喜欢中国的“老白干”白酒、茉莉花茶、“大鸡”牌香烟,喜欢看山东的《齐鲁晚报》,也喜欢吃饺子。

只会吃不会做的他,常被儿媳们笑话。每一次,他都以幽默风趣的回复化解了尴尬。

进工厂后,他被中国红十字会保送上了中国人民大学。

拿到结业证书,他还是选择回到济南造纸厂工作,他忘不了那些工友,也习惯了和他们待在一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温纳瑞斯每天下午都要保持两三个小时的看书习惯,他的书房里摆放的也都是《毛泽东选集》、《周恩来选集》、《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等书籍。

他说人活在世上,一日三餐是必要,精神食粮也不能断。

来中国50年,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入籍中国,加入中国共产党。

只是,温纳瑞斯的这一夙愿临了也没有实现。
介于他的特殊身份,有关部门认为保留他的美国国籍更加有利于国家和社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4年,向来身体矫健的温纳瑞斯因腿部摔伤住进医院,后因突发疾病抢救无效死亡。

虽有遗憾,但留在中国对温纳瑞斯而言,仍然是他一生中最不后悔的选择。

定居中国后,温纳瑞斯只去过美国三次。

每一次,他都是美国多家新闻媒体追踪报道的热门人物。

每一次,他都极力向美国民众介绍新中国的建设成就。

每一次,他都大力宣传和传播中美两国人民的友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温纳瑞斯的举动,有人夸赞也有人贬损。

有人称他是“和平使者”,也有人骂他是“叛徒”、“卖国贼”。

甚至有人不解地问他:“美国经济那么发达,很多人想尽一切办法去美国,你为什么不选择在美国安度晚年?”

6.

“美国是个只认‘钱’的国家,人情味淡薄,有不少老年人晚年生活相当悲惨。我在中国有妻子儿女,还有那么多关心过照顾过我的好朋友,中国每月给我发几千元退休工资,我的所有医疗费用,都是公家承担。每次返美探亲,工资照发,还发给出国旅费和往返机票费。我现在生活得很好,为什么还要回美国?回到美国后我一无所有,至于回国探亲也是应该的,因为像我这样的年纪,再不回去看看不行了。亲戚朋友一个个都没有了。中国有句话叫‘叶落归根’,我的根在中国,我要死在中国母亲的怀抱里,我的骨灰将来要撒在黄河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温纳瑞斯所说,他在中国生活得很好。

在中国的半个世纪,他的衣食住行都由中国红十字会包揽。

根据不同时期的标准,温纳瑞斯的生活费从刚开始的每月100多元,到后来的每月2000多元。

记忆中,2004年,也就是温纳瑞斯去世那年,中国大部分人的基本工资仅有几百元。

除此之外,他的医疗费、旅游费等,也完全由红十字会承担。

对比当年选择遣返美国的战俘,温纳瑞斯是幸运的,也是聪慧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朝鲜战争结束后,美国掏空心思劝美军战俘回国,许诺他们许多优厚的回国条件。

其中,有两名被说服的美军战俘改变主意回到美国,但他们回国后面临的却是冷酷的军事法庭的审判。

温纳瑞斯在中国的50年里,哪怕身处“文革”的腥风血雨,也未受到丝毫冲击。

先有工友想尽办法帮他藏匿,后有周恩来总理亲自出面为他保驾护航。

他的中国50年,显然是值得的。

后记:

战俘,是战争中敌对方的囊中之物。

因为被俘,他们常常没有尊严,备受屈辱,甚至被残忍杀害... ...

他们的命运,从成为战俘开始,便和任人宰杀的猎物没有分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在中国,战俘却享有比普通百姓更高的待遇。这在他国人眼里,是不可思议的。

然而,中国优待战俘,不是因为惧怕外敌,而是过去沉痛的历史教训,使中国比他国人士更加深刻地读懂“战俘”这个词的含义。

沦为战俘前,他们是士兵,成为士兵前,他们是百姓。

他们有家,有亲人,有朋友,有相爱的姑娘。

但是战争,把他们带向别离、伤残、死亡和屈辱...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想起一句话:没有人性的只是战争,并不是士兵。

深以为然。

因为士兵比任何人都渴望和平,因为他们远比其他人更多地遭受战争带来的伤痛。

最后,愿世界和平,愿你我都是和平世界的幸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