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湖广填四川,这似乎是一段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历史。而我们要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进一步了解这段历史?留存的文物是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追根溯源、感受历史脉搏的窗口?巴蜀古代建筑博物馆即将开幕的临时展览《虎峰山麓 寺隐茔藏——曾家虎峰山村考古成果展》将为我们提供一份解答。

2021年,沙坪坝区文物管理所(沙坪坝博物馆)受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委托,对曾家虎峰山村斑竹林遗址、四堡坡墓地进行了考古发掘,清理了两座特殊墓葬分别为四堡坡墓地M1、M2。

其中四堡坡墓地M2以一件釉陶壶作为葬具。壶内存放有少量椎骨和肢骨,有焚烧迹象。我们推测其体现了“捡骨葬”葬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 / 沙区文管所李盛虎、谢小波

那么什么是“捡骨葬”?它与我们今天要谈到的湖广填四川有何联系呢?

01

捡骨墓俗

“捡骨葬”又称“二次葬”,意为在死者土葬的3、5年后挖墓开棺,将其骨骸取出,再按照一定顺序将其装入葬具(如陶瓮等),进行二次埋葬。

由于二次葬多数是易地安葬,往往涉及到族群迁徙,所以又有“迁骨葬”“拾骨葬”“收骨”等名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网络

这种古老的葬俗在原始社会时期即诞生,但其影响力相当久远,直至近代尚有残余。

此葬俗分布地域广泛,在我国南北方及世界范围内皆有分布。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北方及中原地区的二次葬俗逐渐消失,而近代的二次葬俗多盛行于闽粤赣客家地区。这些地区实行二次葬多有祈求风水宝地福荫后世的目的,但也有部分地区只有将人骨埋入家族墓地,或方便日常祭扫的目的。

在《客家人的起源及其迁徙经过》一文中,作者韩素音指出:

“(客家人)移至新的定居点时,一定要带老人的骨骸,放在瓮里随身背着。过去在移住的时候,每家都到郊野发掘其先父的葬地,把他的骨骼盛在一个所谓金缸里,由家中的男人携带,妇女则肩挑其它一切用品。”

在湖广填川的移民过程当中,曾广泛流传着与上述做法相似的“背骨入川”的习俗,本次考古展展出的四堡坡墓地M1、M2中人骨陶瓮的出现有可能是受到了这一移民习俗的影响。

02

湖广填川

湖广填四川指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广西等十几个省份的居民大规模移民,使四川地区社会文化再造的历史事件。湖广填四川主要有两次,一次发生在元末明初,一次发生在明末清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网络

明清之际,巴蜀地区因战乱而人丁骤减、土地荒芜。为恢复生产经济,朝廷颁发诏令,湖广(主要指今湖北湖南一带)等地移民“奉旨入川”。

湖广填四川这一浩大的移民活动根本性地改变了巴蜀地区的人口构成,也对巴蜀文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移民们为巴蜀地区带来了新鲜而多元的生活方式,也对巴蜀的建筑影响颇深。巴蜀古代建筑博物馆基本陈列《巴蜀遗构——巴蜀古代建筑文化展》中展出的部分建筑构件及装饰工艺受到湖广填四川的影响,您能找到它们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自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自摄

从“捡骨葬”看湖广填四川,再从湖广填四川看其对巴蜀地区建筑文化及装饰工艺的影响,着实让人感受到移民文化的厚重。

参考文献:

[1]韩素音:《客家人的起源及其迁徙经过》,原载香港《文丛》第3期,转引自刘正刚:《闽粤客家人在四川》,第108页。

本文所提到的四堡坡墓地M1、M2釉陶壶将在巴蜀古代建筑博物馆近期举办的《虎峰山麓 寺隐茔藏——曾家虎峰山村考古成果展》中展出,届时期待您的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