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石激起千层浪!
日前,英国首相约翰逊秘密访问基辅,不止让西方阵营措手不及,而且让国际社会“刮目相看”。一时间,约翰逊风头无二,这场“政治秀”可谓是大获成功。
但与此同时,一些西方国家却坐不住了,纷纷打出了自己的“外交牌”,其中大抵可以分为3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代表国家是美国,其积极“反俄援乌”却难掩内部纷争。
当地时间10日,由美国共和党领袖麦卡锡率领的两党众议员代表团,在波兰会见了波兰总理莫拉维茨基、防长布瓦什恰克、乌克兰难民和美国第82空降师的将士。
对于这趟访问之行,麦卡锡的原话是:“我们今天的访问,应该向普京传达一个强有力的信息,即我们谴责他无端的攻击!”显然,该代表团访问波兰的目的,就是为了强调美国对乌克兰的支持。
不得不说,麦卡锡的行程安排虽然紧凑但十分全面,不仅向波兰政界和军界传达了美国声音,而且通过会见乌克兰难民凸显了美方的“正义性”,更在慰问驻波美军的同时释放了武力威慑的信号。
只不过,这个仅由10人组成的代表团,其访波之行的背后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
一来,美方代表团选择的是波兰,而非基辅,本身就体现了美国政界的“保守”。波兰虽然是“反俄急先锋”,但相比直接与俄作战的乌克兰而言,还是有着很大的差别。
毋庸置疑,美方代表团的行程选择很有针对性,既安抚了美国盟友,又传达了积极“反俄”的信号,更避免了进一步激怒俄罗斯,方方面面都显得十分圆滑。
二来,美总统拜登在3月26日刚刚访问过波兰,因此美方代表团的出访并不具有“突破性”,远远比不上“约翰逊突访基辅”所带来的的政治影响力,毕竟后者算是俄乌开战以来首次访乌的国家元首。
更重要的是,约翰逊访乌之后还送上了“大礼包”,一揽子军事和经济援助计划无疑让泽连斯基政府大受鼓舞。可美方代表团却空手而来,大有一种“空手套白狼”的意味,这如何能让波兰“卖力气”?
三来,美方这支代表团的组成也很奇怪,领队是共和党领袖麦卡锡,10人中仅有两人来自民主党。不难看出,这并非是一支带着白宫任务而来的官方代表团,只是美国国会议员的私自行动。
可见,美国政界就“美方在俄乌冲突中的站位”一事,存在激烈的斗争。拜登的反俄态度已经足够明显,但作为在野的共和党显然“看热闹不嫌事大”,力求展现出比拜登政府更加积极的反俄姿态。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总统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刚刚表态,称“拜登目前没有任何访乌计划”。显然,白宫比唐宁街10号更加谨慎克制,但这也给共和党提供了“作秀”的机会。
试想一下,如果特朗普此时宣布要访问基辅,泽连斯基会不会热烈欢迎呢?
第二种类型,代表国家是德国,“内部压力”和“外部压力”让其进退维谷。
当地时间10日,乌总统泽连斯基在社交媒体平台上表示,他刚刚和德国总理朔尔茨通过电话,双方讨论了德国对乌克兰的国防与财政支持。
除此此外,泽连斯基声称双方还讨论了“对俄施加更多制裁”的问题,但在德国总理办公室发表声明中,并没有提及有关对俄制裁的内容。
显然,如果不是乌方在夸大其词,那就是德方在故意隐瞒。最大的可能,就是泽连斯基呼吁柏林在欧盟中发挥作用,甚至推动新的对俄制裁方案,但并没有得到朔尔茨的积极回应。
实际上,德方声明的侧重点在于谴责俄军犯下的“战争罪行”,尤其是所谓的“布恰事件”。同时,德方还了解了俄乌谈判的最新情况,声称会继续保持德乌沟通。
对此,怎么看?
1,德国对俄立场的变化,让泽连斯基政府十分满意。俄乌冲突初期,德方坚持不向乌方提供武器,但此前已统一提供反坦克武器和导弹,这本身表明了德国立场的不坚定。
而这种变化,其实源自外界的压力。3月17日,泽连斯基在德国国会举行讲话,彼时便呼吁朔尔茨政府“推倒新的‘柏林墙’”。而这极具煽动性的言论一经发出,顿时让德国政府在西方社会陷入被动。
时至今日,柏林方面步步退让,现下甚至考虑在今年停止从俄罗斯进口石油,后者在往年占据了德国进口石油35%的份额,这对德国经济的影响不容小觑。
2,朔尔茨政府在德国内部,同样面临政治压力。在能源安全方面,德国至今没有宣布放弃进口俄罗斯天然气,尽管后者的份额已经从55%降至40%。
在这样的背景下,德国基民盟领导层日前宣布,将继续支持前总理默克尔的对俄政策。换言之,德国政坛对乌克兰和英美已颇有微词,这也迫使朔尔茨政府必须考虑德国的现实情况,而不是被“牵着鼻子走”。
第三种类型,代表国家是奥地利,基于务实的立场决定对俄关系。
10日当天,俄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表示,奥地利总理内哈默将于11日到访莫斯科,并与俄总统普京举行元首会晤。
继约翰逊访问基辅之后,内哈默访问莫斯科的消息,似乎是一种“针锋相对”的表态。
当然了,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奥地利的对俄立场谈不上“友善”,但国与国之间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或敌人,俄奥关系同样存在转变的可能。
4月4日,内哈默刚刚宣布奥地利不会禁止进口俄罗斯天然气,但3天后就宣布驱逐4名俄外交官。只不过,奥地利和法德意等国不同,并没有表明此举与俄乌冲突有关。
显然,虽然是欧盟国家但并非是北约国家的奥地利,在对俄关系上有着自己的判断。如今,奥地利总理亲自访问莫斯科,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猜测。
别忘了,奥地利使用的天然气有80%来自俄罗斯,这对俄奥关系而言是决定性的影响因素。
总之,俄乌冲突已进入第47天,英国首相突访基辅也为局势带来了新的变化。而在西方内部,早就存在的裂缝正进一步加大,这究竟是不是俄罗斯的机会,且拭目以待吧。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