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的你》第四集 我曾在三星堆修文物(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河南的你》第四集 我曾在三星堆修文物(三)

编者按:中华英才半月刊社河南融媒体中心《河南的你》栏目,以"挖掘身边榜样,讲述河南人故事、传播河南人声音、展示河南人形象"为宗旨,聚焦全球100位各行各业长期奋斗的“河南人”,记录他们追求美好生活,撸起袖子加油干的感人故事,展现河南出彩形象,汇聚起推动现代化河南建设的磅礴正能量。

通过“无痕修复”让破损瓷器“完好无损”

通过“无痕修复”让破损瓷器“完好无损”

陈少坤认为,若外人从文物中看出了修复的痕迹,恰恰说明修复师的工作是失败的。修复人员应尽量把文物完整地留给后人去研究,尽量保留所有的微痕信息,修复工作要采用可逆的方法,可逆的材料,通过“无痕修复”让破损瓷器“完好无损”。修复人员只对文物进行恢复、加固,待后人需要拆解研究时,器物出土时本身的信息都还在。

以最小干预、不改变文物原状、材料安全、兼顾稳定性及再处理性的保护修复原则开展修复。对于一些文物,修复师也许付出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当人们看到它们时,才会看到它们原本就是这个样子,我们怎么能说,这不是一种“生命的延续”。

对文物“对症下药”与“康复治疗”

对文物“对症下药”与“康复治疗”

陈少坤与记者分享了一个采用“无痕修复技术”修补大扁壶的故事。他首先按照相关标准将大扁壶病害类型分析出来,比中“污渍、裂隙、胎釉开裂、釉层粉化、釉面剥落以及旧补材料老化“变”色等问题,然后针对“受伤”文物必不可少的一次“对症下药”与“康复治疗”。

将粘好的碎片一片片重新揭下,清洗黏胶留下的痕迹,然后重新粘接。文物粘接是修复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一环,碎片的粘接也是有一定顺序的,先小后大,先局部后整体,然后合龙,视具体情况再作个别调整。

粘接后的补缺则采用瓷粉复原,再将一些专门的材料因“物”制宜,采取不同方式拼镶在缺损部位。工匠精神,就在于雕琢,就在于完善,在于一件事情上的不断修复。对于一些文物,陈少坤通常会搜集大量文献资料,寻找相似文物进行造型匹配,一切都要按照资料,不能凭空想象。

补缺后的文物需要多次打底,表面才能平滑无梗。最后一步为上釉,也就是着色,这是终结步骤,也是最难的一道工序。用笔图手绘技法进行上色,务求与原瓷器釉色融为一体。它除了对修复者有较高的鉴赏水平及审美观要求外,还需要修复者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每一次都是全新的尝试,有时光调色就能花费十天至半个月。”陈少坤说,最终,他花了3个多月的时间,终于“完好无损”地修复了大扁壶。敬请关注下集《我曾在三星堆修复文物》第4集:陈少坤相依“为命”(作者:张丽、黄振华)

大咖名片:

陈少坤,河南平顶山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中国文物学会文物修复专业委员会会员,河南省传拓技艺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