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河曲政协征稿语)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己。今日的美丽河曲,由历史的尘埃里走来。千年轮回,只在一瞬。对于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其历史,风俗、古迹、人物、文化、产业等层面,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潜心追根溯源,倾情寻脉觅魂,觅其源、清其流、瞻其前,虑其后,为子孙后代留下历史的印迹。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我们要充分发扬乡贤对本乡本士的热爱,搜集家乡的各种史料:建筑,地貌、古会、墓碑、族谱、民歌、风俗、传说,娓娓道出村姓源流和家乡琐事,创作出溢满乡情和温情的村志文稿。寄望这部重视乡土历史文化的作品,唤起我们对昨日,对乡土的根的重视。

为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本土文化艺术,留住我们的根。

杜家山村情概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沙泉镇杜家山村位于沙泉乡西北角,距乡政府8公里,与神树咀、社科村相邻。全村面积2.95平方公里,共有耕地面积1484亩,退耕还林面积608亩。实现2016年规划的24户80人贫困人口移民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在幸福社区,彻底解决贫困人口住房困难问题,并有一户分散集中在沙泉。

杜家山位于黄河中游东岸约30里处,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在这个小村落里流传着美丽的传说,滋养着每一位村民的心田,形成一个个可塑的倔强的性格,可谓人杰地美。

杜家山村也是农耕文化的发源地,至今依然耕种着五谷杂粮,秉承着精耕细作的良好习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杜家山村的由来

据传说,古代某户朝廷大员,犯了满门抄斩之罪,举逃到陕西米脂某地隐居,凡主人、家奴一律改姓为“杜” 。 随着时间的推移,此地自然资源有限,人口增大,故第五子一门<总都五甲>便迁居于现杜家山,现在全村人都姓杜,没有杂姓。

杜家山村的变迁

杜家山村的东头有个地,名为“古道卯”,村西头有个地,名为“官道咀”,故而总会让人联想到骡驮肩挑的商家,形色忽忽的脚步。随着时代的变迁,早已变成了水泥铺就的农村公路。

据传,杜家山的人口较少的某个阶段,许多外来人看重此地可耕种土地较多,便开启了买地定居的模式,一时间居民众多,现有杜家山村“柳家咀”地名为证(柳家所制土地而得名);“王二咀(姓王排行老二,名为王二,某人买地而得名)”。事总不为人愿,当杜家山的人口达到饱和状态后,村民们便有了另谋它地的想法,再加上靠大雨解决人畜饮水问题,于是外迁于“双神堂村”,“青阳塔村 ”,“硬地卯村”等地开辟家园。据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走西口的老年人回忆,内蒙古有个地名叫“坝梁”,凡杜家山村人到此地,只要能说出几都几甲姓杜的后人,便有人领你到家好吃好喝招待,亲热异常。笔者虽没去过“坝梁”此地,但从河曲二人台的一折戏《走西口》中可见杜家山村民走西口的人数众多(台词为:一过坝梁,遇见两个蒙古人,说了两句蒙古语……)。据说现如今,坝梁这个地方的姓杜人家不在少数。

现在杜家山村的人口只有一百八十多口,土地减少了许多,许多远一些的土地,都归于林场所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杜家山村的人文

关于杜家山村的流传故事,今天暂且不说。从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到生产责任制,人们勤劳耕作,村民们一步步改善着生活,培养的子女一个个出人头地,有的上过高中、大学、甚至博士后。有的外出打工了,有的在外定居了,在村的老年人依然守护着这个古老的村庄,期待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紧跟时代的步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发布:晋北文化平台

供稿:沙泉乡神树咀行政村

编审:张开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