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一共有35个儿子,20个女儿,而他的孙子辈人数,有人统计是97个。他教育的方式很多,言传身教,让他的子孙跟他行围打猎,跟他巡视,甚至作战的时候,也带着他们,就是在实践当中来进行培养教育。但是,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学校教育。

上书房是满清皇子皇孙上学读书的地方。康熙时候的上书房设在畅春园无逸斋,就是避免他的子孙贪玩,要无逸,不要闲着,不要贪玩,不要贪图享乐。上书房位于乾清门内东南侧,建于雍正初,门向北开,共五间。清道光之前,叫尚书房,道光年间奉旨改为上书房。

皇子虚岁满6岁便开始读书,早5点到下午3点,共10小时。一年只能休息5天,即元旦、端午、中秋、皇帝生日、自己生日,此外连除夕都不能放假。……读书之法,定要出声,甚至大声朗读,先慢后快,自出抑扬顿挫之音,每日复读不辍。

更以平常心读书,不可着意,读熟后方能深探其意。此法初看好像是一种笨法,其实是最佳之法。儿童记忆力极强,日复一日而不断诵读,文辞植根于心,稍示解释便可深入自化。由此可知,声读就是读书所下的第一道功夫,也是少年读经入手之法。

一年只有5天假

与前朝相比,清代皇子读书入学年龄早、学习时间长、规矩严、课程多。通常,皇帝选择学问、品德最好的大臣教皇子读书。

清朝规定,皇子6岁(虚岁)开始读书,皇子读书的时间为“卯入申出”,也就是早晨5时至下午3时。虽然是凌晨5点开始上课,但实际上皇子需凌晨4点到书房复习前天的功课。所以一天在上书房的时间达11小时。

皇帝选定良辰吉日为皇子开学,由于皇子地位尊贵,皇子和师傅互相行礼时,双方用长揖代替跪拜。上书房的规矩极严,皇子读书要正襟危坐;夏天不许摇扇子;午饭时候,侍卫送上饭来,老师先吃,皇子们在另一旁吃,吃完不休息,继续功课。

康熙皇帝年幼读书,自己曾累得咳血,故四书五经能倒背如流,而乾隆皇帝14岁就能做到这一点,故深得康熙喜爱。

上书房教授皇子的教师分为两种,汉文教习称师傅,由翰林出身且有资望的大臣充任,教清语、骑射;蒙文的教习称谙达,由八旗中精通弓马、满语娴熟之人充任。

另外,师傅之上还有总师傅,“以贵臣为之,或一人,或二人”,有事则来,并非天天入值。这些教师都是八旗出身,谙达身份稍逊于师傅。此外,谙达也设总谙达,由满洲权贵充任。

上书房的规制十分严格,所有的教师和学生除了严格的遵守时刻表外,如果遇到特殊情况,实在不能上学的,要事先具奏,或者向师傅告假,必须做到出入有常,跬步必谨。

师傅每天上课下课,都要登记门单,以供查询。另外规定,皇子禁止与外庭官员交结,读书时不得嬉戏玩耍,太监们也不能随意走动,随侍人员禁止喧哗,如有违反,严惩不贷。

康熙帝玄烨 ,八岁即位,亲政以前,有四大臣辅政,因此每天大部分的时间是学习。除了自学之外,其教育过程主要受到孝庄文皇后的训诲与安排。孝庄文皇后之侍女苏麻喇姑也参与教导玄烨,并「手教国书」,教年幼的玄烨满文。

玄烨如此勤奋向学,除了可能是天性好学之外,为掌握古来帝王的治国之道,以求有处理国政的能力,当是重要原因。

他曾叙述自己五岁开始读书,八岁登基即位以来的读书过程与研读内容,大致不脱《四书》、《五经》、《史记》、《汉书》、诸子百家之言、内典、道书等,阅读诸书均有体会,唯独对《易经》则自称「资性不敏,虽极研究,终未洞澈耳。」

研读典籍的目的,则为「于典谟训诰之中,体会古帝王孜孜求治之意,期见之施行。」

玄烨也对大臣说:「朕宫中从无不读书之子。今诸皇子虽非大有学问之人所教,然已俱能读书。朕非好名之主,故向来太子及诸皇子读书之处,未尝有意使人知之,所以外廷容有未晓然者。」

玄烨经常检查皇太子读书情况,询问书是否读熟,读书能否背诵等等,并细看皇太子之楷书。当时皇太子读书皆读一百二十遍,汤斌等认为「皇上教皇太子过严,当此暑天,功课太多,恐皇太子睿体劳苦。」但玄烨并不以为然,认为多读书才能贯通义理。

一天的课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康熙起居注册》等书记载: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六月初十日,皇子一天读书的情状:

寅时(3~5时),皇子在书房读书,复习前一天的功课,准备师傅到来上课。

卯时(5~7时),满文师傅达哈塔、汉文师傅汤斌和少詹事耿介,进入无逸斋,向皇太子恭行臣子礼后,侍立在东侧。

辰时(7~9时), 康熙上完早朝,向太皇太后请安之后,来到皇太子读书的畅春园无逸斋。皇太子率领诸臣到书房外台阶下恭迎。康熙入斋升座,问汤斌曰:“皇太子书背熟否?”汤 斌奏道:“很熟。”康熙接过书后,指出一段,皇太子朗朗背诵,一字不错。康熙又问起居注官:“尔等看皇太子读书如何?”奏道:“皇太子睿质岐陀(yí),学问渊通,实在是宗庙万年无疆之庆!”康熙嘱咐他们对皇太子不要过分夸奖,而应严加要求。检查完皇太子的功课,康熙回宫。

巳时(9~11时), 时值初伏,日已近中,骄阳似火。皇太子不摇折扇,不解衣冠,凝神端坐,伏案写字。师傅达哈塔、汤斌和耿介,因为年迈暑热,晨起过早,伫立时久,体力不支, 斜立昏盹,几乎颠倒。皇太子写好满文一章,让师傅达哈塔传观批阅校对。汤斌奏道:“笔笔中锋,端严秀劲,真佳书也!”达哈塔也奏道:“笔法精妙,结构纯熟。”皇太子又将《礼记》画定的篇章读120遍。

午时(11~13时),侍卫给皇太子等进午膳。皇太子命赐诸师傅吃饭。诸臣叩头谢恩后,就座吃饭。膳后,皇太子没有休息,接着正襟危坐,又读《礼记》。读过120遍,再由汤斌等人跪着接书,皇太子背诵。

未时(13~15时),侍卫端进点心。皇太子吃完点心后,侍卫在庭院中安上箭靶。皇太子步出门外,站在阶下,运力挽弓,扣弦射箭。这既是一节体育课,又是一节军事课。是为教育皇子们“崇文宣武”,治理国家。

皇太子射完箭,回屋入座,开始疏讲。汤斌和耿介跪在书案前面,先生翻书出题,学生依题疏讲。

申时(15~17时),康熙又来到无逸斋。皇长子、皇三子、皇四子、皇五子同来侍读。康熙说:“朕宫中从无不读书之子。向来皇子读书情形,外人不知。今特召诸皇子前来讲诵。”

汤斌按照康熙的旨意,从书案上信手取下经书,随意翻书命题。诸皇子依次鱼贯进前背诵、疏讲。皇五子胤祺因学满文,所以只写满文一篇,圈点准确。康熙亲自书写程颐七言律诗一首,又写“存诚”两个大字一幅,给皇子们示范。群臣称颂说小字“秀丽”、大字“苍劲”。

酉时(17~19时),侍卫在院中张侯之后,康熙令诸子依次弯射,各皇子成绩不等。又命诸位师傅射箭。随后,康熙亲射,连发连中。天色已暮,诸臣退出。皇太子等在畅春园无逸斋一天的功课完毕。

皇子教育制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雍正帝开始,乾隆帝、嘉庆帝、道光帝乃至咸丰帝等几代皇帝,都是在长大成人,具有较为丰富的学识与阅历后才登基称帝的。在他们做皇子的时候,就受到了许多严格的教育与训练。其中读书、习武就是必修之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雍正帝统治时期,为了更好地让皇子读书,并联系彼此感情,特意建立了“上书房”(前期亦称“尚书房”)。正式规定皇子、皇孙六岁(虚岁)即入“上书房”读书(乾隆帝少年时也曾在“懋勤殿”读过书)。

“上书房”坐落在乾清门的左侧,共有“五楹,面向北”,其中屋有三层,分别为“前垂天宇”、“中天景运”、“后天不老”,故有“三天”之称(另外乾隆帝在圆明园书房内也亲笔题了“先天不违”、“中天立极”、“后天不老”三块匾额)。

由于清朝是“马上得天下”,故对皇子、皇孙的骑射武艺的训练也十分重视。因此除汉师傅外,还从满、蒙大员中选出了师傅,名为“谙达”(满语,汉译为“宾友”、“伙伴”等;同时也是某种差使、教习的称号)。在“上书房”任教的人,均是从八旗的大员中遴选的满语娴熟、弓马武艺超群的人才。“谙达”又分为“外 谙达”与“内谙达”;教弓箭、骑射的称“外谙达”,每位皇子配有五名,为其管理鞍马、弓箭,并“教演鸟枪”等事;教满、蒙语文的为“内谙达”,一般有三 人。管理上书房诸庶务者称为“总谙达”。他们更番入卫,轮流值班。

按清制,王公大臣遇见皇子均要双腿跪拜,唯有上书房的师傅见皇子时,只以捧手为礼,而不下跪,皇子以作揖答之。再有,每个皇子还配有几名“哈哈珠塞”(亦称 “哈哈珠子”,满语,汉译为“男孩子们”);他们平日主要是服侍皇子与师傅茶食等事,类似书童,由八旗大员子弟中挑选,亦轮流值班,每天二人。

皇子、皇孙们学习相当辛苦,据说每天早晨寅时(3~5时)就要到上书房读书,虽严寒酷暑不辍,先学习满文、蒙古文等,然后学习汉文。师傅往往在卯时(5~7时)教课,一般要到午时(11~13时)方散,有时要到未时(13~15时)正二刻或至申时(15~17时),因为下午往往还有骑射等课程。元旦免上学一天,除夕及前一日到己时(9~11时)结束。此外,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各放假一日。皇帝还经常光临“上书房”,进行检查、督促,其辛苦可想而知。由此可知,清朝对皇子的教育之严格,与前代“皇子出阁讲学片刻即归,徒以为饰观者,真不啻霄壤分也”。

由于清朝统治者重视皇子读书、习武,并注重从中借鉴,吸取历史经验教训,故清朝多数皇帝、皇子精通经史、策论、诗词歌赋与书画等,并善于骑射。

皇家教育的成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教育能影响一个人,而不能决定一个人的人生道路。康熙帝的35个儿子中,序齿的有24位,实际上成人(年满16岁)的,只有20位。这20个儿子,是由17个妻子生育的。他们性情志趣各不相同,大体可以分为四类:

政治型。康熙帝培养儿子的主要目标是从皇子中产生一位满意的接班人,以使大清帝国江山永固、社稷万年。首先,以儒家经典教育皇子;其次,以“国语骑射”培养皇子;再次,训练皇子实际能力;复次,传授治国安邦之道。诸皇子的培养教育,以皇太子为重。早在康熙十四年(1675年),封年仅1岁的胤礽为皇太子,加以眷宠,施以特教。他对其他皇子,如皇四子、皇八子、皇十四子等,常委以军政重任,既对其加强锻炼,又对其进行考察。

学者型。法国耶稣会士白晋写给法王路易十四的信中说,康熙帝亲自给皇三子胤祉讲解几何学,并培养其科学才能。后又让胤祉等向意大利耶稣会士德理格学习律吕知识,“命臣德理格在皇三子、皇十五子、皇十六子殿下前,每日讲究其精微,修造新书”。康熙帝命在畅春园蒙养斋开馆,派允祉主持纂修《律历 渊源》,汇律吕、历法和算法于一书。允祉还为《古今图书集成》的纂辑作出贡献,成为康熙朝一位杰出的学者。但他在雍正继位后,仍未逃过劫难:被夺爵,禁景 山永安亭而死。

艺术型。康熙帝对书法下过一番功夫, 他对有的皇子练字,做出具体规定:每一日要写十幅呈览。在皇父严格要求与督促之下,皇太子、皇三子、皇四子、皇七子、皇十三子和皇十四子等,都写得一手好字。皇二十一子胤禧,史载其“诗清秀,尤工画,远希董源,近接文徵明”。皇三子胤祉和皇七子胤祐,以其尤长书法而受命书写康熙帝景陵的《神功圣德碑文》。

生活型。康熙帝的儿子们,有的因其生母卑微,如皇十二子生母万琉哈氏为定嫔,皇十五子生母王氏为密嫔,皇十七子生母陈氏为勤嫔,还有连嫔的品级也未受封;有的因年龄太小,如康熙帝初废皇太子后出生的皇子,到他崩驾时皇二十一子和皇二十二子都是11岁,皇二十三子9岁,皇二十四子才6岁,他们没有资格、没有能力也没有条件同兄长们去争夺皇位。这些皇子能明哲保身,母子平安,安享富贵,就算有大福了。他们不求登大位,但求生活好。

康熙教育子孙,是他为君之道中的重要内容。清朝的皇帝没有暴君、没有昏君也没有怠君。康熙的继承者雍正、乾隆都很杰出。康熙的皇子中,没有不学无术的庸人,也没有胡作非为的纨绔。他们都有一定素养、一技之长。这些都同康熙、清朝重视皇子皇孙的教育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