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树高考考上了首都师范大学,可读了一年他便退学了,父母感到十分不解,朴树对父亲说:“这是为你们考的,我打死也不会去了!”
朴树一家都是有学识的知识分子,父母是北大教授,哥哥考上了西安交大,他从小的家庭教育便是一定得考个好大学。

但朴实似乎是个“不听话”的孩子,他上高中的时候便对父母说自己不想考大学,毫无疑问遭到拒绝,父亲眼里,一个北大教授儿子怎么可以不读大学!
小升初那年,朴实以0.5的差距没能考上父母期望的学校,父母到处求人,可最终还是没能如愿。
父母眼里,为了儿子低三下四的求人是件丢人的事儿,朴树也是从那时起开始产生了厌学的情绪。
后来高中时期,朴树组建乐队,这件事让他特别开心,他打算以后走音乐道路,可是家里人死活不同意。
没办法,朴实只能硬着头皮高考,最终考上了首都师范大学,可上了一年,他便再也不想去了,没有意义的为别人而活让他疲惫。
离开学校后,朴实在家呆了两年,当他意识到还得生活这件事,他才找到高晓松,正式踏上了音乐之路。

后来朴实凭借一首首曲子,声名远扬,父母也逐渐接受了儿子的叛逆,不知不觉中开始以儿子为傲。
2000年,朴树登上春晚,父母激动地守候在电视前,等着儿子出场,嘴上不忘吐槽着:“老是板着个脸,像别人欠他钱似的。”可还是忍不住悄悄录下儿子演唱的画面。
好像大家都有这种经历,小时候父母总是以过来人的身份给我们一下经验,他们认为按照他们安排好的路走,一定不会错,可很多时候我们需要活出自己人生的样子,父母的建议不是一定不听,而应该是有选择的听,自己的人生终究还是得自己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