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还在和疫情鏖战,魔都人民持续封控中。现在是个什么情况?又有新梗上架:上海的流浪猫都会亲自抓老鼠了!在上海近20年,从没见到它们这么努力过,估计它们自己看着日渐消瘦的身体,多少也会有点懵:到底是啥激发了我的上进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3月底疫情严峻,开始封控管理以来,我一直隔离在家,除了下楼做了近20次的核酸,几乎足不出户。亲身经历也耳闻目睹了一些只有极端情况下才会出现的魔幻场景。比如家中断粮、拼命抢菜、有钱买不到物资、被亲戚朋友质朴的关怀“现在还能吃上饭不?”…

相信不少朋友在网上看到很多关于上海的段子和视频,作为这次疫情的亲历者,不吹不黑地说,当中有些内容,是真实反映,有些是夸张调侃,有些则是明显的混淆视听。我不想一一列举哪些是真,哪些是假,哪些是别有用心,只想谈谈我在上海经历疫情的真实感受。

01魔都的失格和上海的底色

对于这点,没什么好争议的,事实、数据在那里摆着。做错了,立正听训,天经地义,没什么好矫情的,也没什么好遮掩的。疫情反反复复三年了,远的不提,近的就有扬州、南京、西安、苏州、杭州、深圳等城市,出现过较为严重的反弹,大家都相对快速的控制住了疫情。虽然有一些“上海特殊性”的说法和声音,但与当前出现的种种局面相比,这样的解释是明显缺乏说服力的。也许深层次原因可以各种复盘深究,但不管怎么说,该有的态度总要先摆出来。事实上,我们也确实在镜头下看到了这种表态。

这个过程中还有另外一个鲜明的对比,就是某些基层社区管理的失能(不吹不黑,至少前期某一阶段如此,至少我自己所在的小区如此),和邻里自助、居民志愿者甘于奉献、勇于承担的强烈对比。别的地方不敢说,也不敢代表,我只谈我自己小区的所见所闻(免杠,再次重申)。

先说说社区管理…呃..算了,还是说说居民和志愿者各种充满人性关怀的自救和互助吧。在物资紧缺,又无法采购的那几天,邻里之间通过微信群,互相询问是不是需要帮助,给家中没有储备食材和其他物资的人,热情分享食物、药品等生活必需品;还积极贡献自家的消毒液,帮忙各楼层消杀;主动关爱、照顾楼里需要帮助的老年人和”疑阳”人员。

志愿者更是冒着风险帮大家张罗各种采购、维持各种秩序。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某次分发物资。说好是晚上7、8点钟到,但后来延时了,志愿者们一直忙到夜里11点多才把食物整理、分装完毕,又觉得时间比较晚了,没有让大家下楼领取,而是全楼逐层送到每一个住户的门口。我开门拿到菜的时候,已经是夜里12点多。

不管什么原因,魔都这次表现是被质疑批评是应该的。当然也有不少人也呼吁多些理解。但爱之深 才 责之切,最能让人进步的,一定是直面而客观的批评。一味和稀泥式的强调理解,有可能会让这个人慢慢失去压力、和改进的动力,甚至会飘起来。人如此,城市亦然,清醒一下,接接地气未必不是好事。

但,对于上面提到的那些绝大多数理性、克制又充满爱心的居民,和无私奉献的志愿者们,作为经历过疫情的普通民众,我真心觉得给予他们再多的褒奖和赞美都不为过。某种程度来说,是这些可爱可敬的人,充满温暖的作为,塑造出来的良好氛围,成了慌乱时刻让大家各自安心,踏实笃定的关键,这种感受经历过的人才懂。他们是上海的底色

02弥漫的戾气和泛化的原罪

在这个过程中,还有一个非常明显的感受,就是除了正常的批评建议外,网络舆论空间里,不少论调都明显变了味,含沙射影,冷嘲热讽的各种言论,一抓一大把。在我看来,当中有些说法既不客观也不厚道,除了让某些人过一把嘴瘾外,几乎没有任何实质意义和建设性。比如上海人爱喝咖啡、做核酸时穿着考究,也成了不少人指责的槽点。其实大可不必。

我本人也不喜欢某些装腔作势、夸张作秀的做法。但在指责别人之前,有一个前提,就是要能确定对方真是在装、在博眼球,而不能全凭自己的主观臆断。如果别人本来就有这个爱好或习惯,只是你刚巧被你看到,又刚好不符合你的口味,然后就愤然给对方打上了“能装”的标签,扣上了“虚伪”的帽子,这样妥吗?

大家生活背景、成长环境不同,很多行为和思维自然也会不同,没什么好坏对错,尤其对别人的私 领域 更要多些尊重、包容。这样简单的道理,换做平时相信很多人都懂。但现在这种包容的声音似乎很难听到。

如果仅仅停留在某一现象本身,酸言酸语倒也算了。还有一种更可怕的,是将某些不合理的指责,莫名其妙地针对到某一个人身上,这就不是不尊重了,这是网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海一女子受不了网暴,选择轻生就是一个极端的例子。这位女子给有听障的父亲叫了外送物资,由于路途很远,接单小哥完成配送非常不容易,事后该女子主动给外送小哥冲了200块的花费表示感谢。本来是件很正面很温暖的事,但却冒出一批“道德审查家”,指责女子给的小费太少,不懂感恩,精明自私,甚至还扯到了地域问题上,该女子的购物记录也被人肉出来,被从各个角度攻击。最终,这位生活条件其实并不怎么好的女性,承受不住压力,选择了轻生。

凡此种种,不禁让人想问,这些戾气从何而来?这些散播戾气人的底气又从何而来?是因为上海疫情,才让其他一切都跟着成了“原罪“?还是某些人平时就对上海存有偏见,这次终于逮到机会,借题发挥?

古斯塔夫·勒庞在他的经典之作《乌合之众》中,有句名言:数量在人类社会中,经常性地会产生一种充足的理由,处于群体中的个人会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正义”力量,对他们来说群体就是正义,数量就是道理”。堪称一针见血。

在当前环境下,我们可能需要蔬菜、食品、建议甚至批评。唯独不需要挟人多而自重的偏见和戾气。因为这两样东西除了让事情变得更糟外,没有任何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魔幻般的世事无常

世事无常,风水轮流转,这些本来经常挂在大家嘴边的俗话老话,在亲历这波上海疫情后,我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和体会:世间事,不仅无常,还会有回响。这不是迷信,是哲学。

人如此;很多人在网上看到一些大佬富豪们也跟平头百姓一样,拉群抢菜。投资界大佬徐新找人进群抢面包;中金首席为了一只老母鸡向邻居求助…换作平时,谁能想象到这些动辄掌管着几十上百亿资产的大佬们,会亲自过问这种鸡毛蒜皮的小事。疫情下,让所有人褪去标签,齐刷刷在蔬菜粮食面前,表现出难得一见的谦卑。这很魔幻。

事如此;就像叮咚买菜和盒马,去年还曾被大众讨论,“他们应不应该和小商贩抢赚几颗白菜钱“,今天他们却成了这次疫情中光荣的逆行者。别人怎么看我不知道,至少我觉得在这段特殊岁月里,我们全家能吃上菜,他们的功劳很大,我很感恩。

物如此;平凡如土豆白菜,朴素如白面大米;平时有谁特别留意过它们?但疫情之下,他们却实现了华丽丽地“价值回归”。去他的爱马仕、古驰、LV,去他的香奈儿、纪梵希、迪奥,在土豆白菜、白面大米面前都是渣渣。这种价值回归,即合理也魔幻。

城市也是如此;魔都,国际大都市,开放的金融中心,在肆虐的疫情面前,还是暴露了太多让人意想不到的光鲜 下的 脆弱。吃一堑,长一智,再大的代价都付了,上海别无选择,必须凤凰涅磐。这点并不魔幻,魔都一定能做到。

疫情还在,很遗憾错过了这次的白玉兰和樱花季。但无人观赏不代表那些花会白开,至少它们见证了春天来过。相信我们遇到的磨难也不会白白经历,它会让人更珍惜当下,更向往明天。魔都加油,大家保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