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三统筹三扩大四创建

香瓜苗、西瓜苗、苦瓜苗、黄瓜苗、紫甘蓝苗……在山海关区一关镇南后街村家庭农场的苗圃棚里,王立民正拿着喷水管给娇嫩的西瓜秧子浇水,他的妻子帮着他打下手,夫妻俩忙得满头大汗。

山海关:千万株小苗里藏着致富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山海关:千万株小苗里藏着致富梦

精细化管理保证小苗成活与健康

卷盖帘、浇水、观察各个棚里苗情长势……尽管王立民每天重复同样的工作已经20年了,但每一项工作仍然十分仔细。“这些刚孕育出来的蔬菜、水果小嫩苗很娇贵,必须做到精细化管理,才能保证它们的成活率和苗体健康,为农户们提供优质苗。”王立民看见有几棵小苗在水压的冲力下出现轻微倒伏,赶紧停止浇水弯下腰轻轻地把它们扶正,再用手指压压根部的土,然后接着浇水。“目前10个棚的小苗有十余种,每天上午都要浇水一遍,10个棚浇完水也就到了中午。”王立民说,“给这些小苗浇水是育苗技术的一个重要环节,育苗初期浇水量相对多一些,中期需要控制温湿度,防止生长过快与烂根生病,到了中后期需要进一步控水、降温,让这些小苗逐步接近农户种植环境,保证成活率和稳产。同时,为了让小苗生长整齐和大小均匀,还要根据苗盘的长势进行位置调换。此外,种苗的特殊土壤配方是出苗好坏的基础。”与这些水果、蔬菜苗打交道20余年的王立民已经是专家了。

高爱君是王立民创业最好的搭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高爱君是王立民创业最好的搭档。

千万小苗产业带动周边村民就业

因为育苗工作需要精心管理,王立民和妻子几乎天天都泡在苗圃地里,“像浇水这样重要的技术活都是他亲自干。”王立民的妻子高爱君介绍,他们还请了十余名工人常年在苗棚里从事间苗、倒苗、除草、装箱发货等工作。

工人们正在大棚里劳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工人们正在大棚里劳作。

家住山海关区石河镇回马寨村的杨翠芝今年58岁,在王立民的家庭农场干活儿已经6年了,如今是这里的负责人。“我在这里一天的工资是90元钱,月工资近3000元。”杨翠芝说,“像我们这个岁数的人在城里很难找到工作,如今这里干活儿风吹不着雨淋不到,除了夏天热点儿,其他季节棚里干活儿还暖和,工作不累,离家还近,啥事也不耽误。”杨翠芝对这份工作很满意。“杨翠芝的丈夫在这里负责开车送货,月工资4000元,两人加一起年收入8万多元。十余名长期工人和忙时找临时工人的工钱加起来,一年仅工资支出至少60多万元。”王立民说,“除了工人工资及育苗成本支出,目前10座大棚年产苗在千万株以上,纯利润20万到30万元之间。收入要根据售苗行情和天气来定,并没有准确的数字统计。”

工人对这些嫩苗进行技术管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工人对这些嫩苗进行技术管理。

从4000元起家到

梦想打造山海关区最大育苗基地

2000年以前,25岁的王立民曾是山海关区一家私企的电工,因企业不景气,工资朝不保夕不说,又赶上父亲看病连医药费都出不起,焦急的他心想:必须挣到钱才能给父亲治好病。经打听和市场了解,觉得育水果、蔬菜苗的前景不错,当他把想法告诉妻子和家人后却被一口否定:目前家里连老人看病都缺钱,哪还有钱投资建棚育苗?赔钱了咋办?

为了实现建大棚育苗的梦想,当时兜里仅有不到2000元钱的王立民又找朋友借了2000元钱,靠4000元启动资金,他在南后街村租了3亩地建苗棚。“由于资金缺口大,我们就一车车拉回废弃的石灰块垒墙,自己焊棚架子,育苗的事从此一点一点做起来了。”说起当初创业的艰难,妻子高爱君记忆犹新。

查看苗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查看苗情。

靠卖一棵棵小苗慢慢有了资金积累,到了2016年,王立民又争取到国家农业扶持项目贴息贷款30万元,扩建6座大棚进行规模化育苗。没想到的是,因为育苗规模大,管理技术跟不上等原因,卢龙县的客户订下的20多万株的黄瓜苗全部生病或死亡,“带病的苗已经不能够栽种,为了履行订单讲诚信,不得不从外地花高价买来好苗履行合同。”王立民的妻子高爱君说,因育苗技术出了问题,一下赔进去20多万。夫妻俩没有气馁,通过上网、购买专业书籍和向北京农科院的专家请教、学习育苗技术。虽说赔了钱,但是诚信让他们建立起今后的市场信誉。

做到精细化管理,是保证育苗成活率和健康生长的关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做到精细化管理,是保证育苗成活率和健康生长的关键。

王立民目前在育苗上主要采取预订和“代育”模式,因销售渠道畅通并不愁卖。几十万元的贴息贷款也于去年全部还清。

说起下一步打算,“等有条件了,我还想继续扩大育苗棚规模,打造山海关区最大的育苗生产基地。”王立民对此充满信心。(徐道树、林涛、唐晓辉)

来源:秦皇岛日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