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春天的气息近了,时而“二月春风似剪刀”,时而“大风起兮云飞扬”。在中医学中,风、寒、暑、湿、燥、火都是外感病的致病因素,风气通于春,因此春季更要注意防“风邪”。

一、说说风邪的特点

中医学根据取象比类的特点来认识生命和疾病。自然界中的风来去迅疾,因此称“风性善行数变”,指风邪致病具病位游移,行无定处,变幻无常,发病迅速,传变迅速,可以参考游走性关节疼痛、风疹块、呼吸道急性传染病的表现来体会。自然界的风动而不居,风过之处皆动摇,因此称“风性主动”,可以参考惊风患者肢体抽搐动摇的表现来体会。风本无形,被风吹拂之后容易使肌肤腠理疏泄开张,因此“风性轻扬开泄”。风邪属于阳邪常伤及人体的头面、阳经和肌表,易袭阳位。此外,风邪常为外邪致病的先导,凡寒、湿、燥、热等邪气多依附于风邪而侵犯人体,“风为百病之长”的说法。

日常生活中,春季常见扬沙浮尘,可能发生流感、水痘、腮腺炎、流脑、麻疹等传染病。荨麻疹、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等过敏性疾病也进入高发期。风性主动,风应于春,高血压等慢性病易发作或复发。这些都与风邪致病特点相关。

二、生活中怎样预防风邪

风邪可以说它无处不至,上至头部,下至足膝,外而皮肤,内而脏腑,全身任何部位均可受到风邪的侵袭。外风经口鼻、肌表而入,内风多由脏腑功能失调所致,临床表现以眩晕、肢麻、震颤、抽搐等为主要特征。了解了这些特点,在日常生活中就能够辨别疾病中是否有风邪的致病因素,也能够有的放矢地预防。

1、“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春季温度波动较大,因此要注意天气的变化。“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春伤于风,夏必飧泄”,伤于风寒容易引起传染性疾病,伤于风邪容易脾虚泄泻。古人认为农历三月份“主多病”,“行夏令,主多疫”,因此应“忌风雨”。古人的智慧告诉我们即使天气暄和,也不要穿得过少,要结合天气预报和外面的实际情况穿着衣服,避免着凉。

风为阳邪,易袭阳位,引起头痛、汗出、恶风等症状。“巅顶之上,唯风可到”,因此要注意头部保暖。头部的百会、风池、风府、翳风,后背的大椎、风门、肺俞在感受风邪的时候往往有阳性反应点,要注意这些部分的保暖。

外风经口鼻、肌表而入,因此要做好戴口罩、勤洗手等个人卫生,汗湿后的衣物及时更换干衣。

入睡时阳气入于阴分,卫外之力不足,虚邪贼风易侵入人体,因此即使春风和煦、春阳和暖时也要避免开窗睡觉。

2、警惕风从内生。

保持情绪舒畅:“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风气在脏腑中通于肝脏象,而肝主疏泄情志和气血,因此保持情绪舒畅有助于预防风木动摇。

避免饮食发物:腥膻之品易引发过敏,辛辣之物助热生风,发物容易引动病根,故有过敏性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皮肤病、外感热病、痼疾、痈疽的患者,阴虚与湿热体质的人群尤应注意。

【本期专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涵,沈阳市卫生健康服务中心健康教育五部部长,主任中医师,医学博士,在站博士后。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睡眠分会常务理事、辽宁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青年中医委员会常务委员、辽宁省中医药学会心脏预防与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万人层次人才,沈阳市健康教育专家讲师团成员,入选沈阳市健康教育知名专家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