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个话题已经想了很久了。主要还是考虑从什么角度去写才合适。
摆地摊的大多是处于底层的人们,你在城市的某个角落里、过街天桥上、居民小区的小道道边、各个集中市场边缘区、街道边总能看见他们的身影。他们的货物不多,大多是一些水果、日用品、几篮子蔬菜,推一个小车、又或者在地上铺上一张塑料纸就能开张。
地摊曾经被认为是影响城市美丽形象的“牛皮癣”,也是被城管部门驱赶的主要对象。大多数情况下,城管和地摊主之间不断在“猫捉老鼠”,弄得双方都不愉快,有的地方还造成了很坏的影响。
情况在2020年有了根本性的改变。大家知道,这年在武汉发生了新冠疫情,严重影响了大家的生活,经济受到了很大影响。2020年6月1日上午,总理在山东烟台考察时表示,地摊经济、小店经济是就业岗位的重要来源,是人间的烟火,和“高大上”一样,是中国的生机。
从那以后,摆地摊就名正言顺起来,各地也不同程度地规划了许多地摊集中摆放区,“城管”喊你去摆摊成了某些地方的宣传语。甚至还出现了地摊文化,一时间,人们之间的问候从“你吃了吗”变成了“今天你摆摊了吗”。
从驱赶到鼓励反映的是我们这个社会对以前某些做法的集体反思,是对劳动者,包括对最底层劳动者的尊重。
这是一种社会的进步。
时间已经过去了两年。摆地摊的人地位有没有改变?还有人在驱赶他们吗?地摊经济怎么样了呢?“烟火气”还“旺”吗?
有一天我问一个卖菜的小贩,“你们现在摆摊,城管还赶你们走吗?”
“他们不会再像以前那样赶我们了,但是要到指定的地方去(摆摊),可我们不想去那个地方。”
“为什么?”
“其实,我们也想去那个地方的。下雨有档的,大太阳有遮的,确实好。可是大家都习惯在现在的地方做买卖,那个地方买菜的人去得少啊。”
“那你说他们不会再像以前那样赶了,是个什么意思?”
“就是不硬着来嘛,几个人把你围着,也不拆你的摊,就是不停地给你做工作。让你走,你不走,他们也不走,还怎么做生意嘛!”
“那你在这摆(摊),他们怎么不来劝你了?”
“等他们走了,我就又回来了啊。嘿嘿!”
“确实,出门不远就有买东西的小地摊,谁还跑那么远去集中的市场呢?”这是买东西人的想法。
“政府花了那么多的精力,好不容易规划出一个专门的农贸市场。可是买的、卖的都不去那,我们天天做工作,一遍遍地劝导,几乎没什么效果!”这是城管部门的想法。
好像都有道理,也都有一肚子的苦水。
其实,要解决好这个问题也很简单:就是大家都需要一个更方便的交易场所。
不知道大家发现了没有,政府规划的集中市场确实好,在配套设施上考虑得也很周到。但就是感觉有点“大而全”,尤其在小地方,感觉进去了就是“空荡荡”的,人气不旺。
其实,在城市里尽量多地合理规划一些“小而精”的“微型”市场,面积不需要很大,统一标识区,予以规范,出了标识区则不许经营。
“堵不如疏"。这就好比人体的血管一样,有主动脉,也有毛细血管,它们共同起作用,我们的血液才能正常流动,人体才会健康。
集中的大市场和”小而精“的微市场相结合,让大家出门不到3分钟就有买东西的地方,不仅满足了买方的需要,也解决卖方随地经营的问题,还降低了城管部门的管理难度。
当然,这就得综合协调各方利益,才能使这些“小而精”的“微型”市场落地。在建设初期,也需要多部门通力配合,在政策、资金、用地等方面进行支持。
地摊经济关系大家生活的日常,虽小但很重要,我们需要多方鼓励,使之良性发展。“小而精”的地摊市场似乎是不错的选择。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