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几年在网上时常看到你写的野河山,感触颇多,家乡变得越来越美丽了,我想上野河山看看我家以前做山庄稼的地方,我清楚的记得当年我爷在野河山种小麦、玉米、红薯,以添补家里的口粮。我小时候跟着爷爷上过野河山,四十多年过去了,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今天的野河山成了风景旅游胜地,我想回来看看,邀请你来做向导,可好?”近期,我收到在大都市工作的老乡发来的微信,山庄稼?怎么回事?我详细问了问,原来是这样的:山庄稼指的是农作物是粮食,主要是小麦玉米稻菽豌豆红薯等,是人们耐以生存的五谷,不是现在的休闲山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大自然赐予人类的资源是丰富而宝贵的,山上有天然的药材、山果、野菜等,勤劳吃苦的百姓常常勇于去摘采。山势峻拔,各种树木茂密,很少有平坦之地,但凡有一点裸露的、略微平坦一点的地,哪怕是坡地,都被勤快的乡亲们种上了粮,种上了,就靠天吃饭,风调雨顺了,庄稼就有收成,遇到干旱少雨,一个人的口粮都打不回来,野菜野果旺盛时节尽量多摘,晒干收藏起来,放到冬季时,泡煮食用。乡党说他爷是个硬汉子,当年他爷的炕上挤满了孙子,人丁兴旺的家里缺衣少食,他爷待不住了,怀里揣了把小麦、几棵玉米粒、半片烂红芋,拿着一把铁锹,一个人上山了。记不清过了多久,只记得他爷再次回来时,全家人都特别激动与兴奋,只记得他爷用枝条扎的两个框里放满了许多好吃的:有核桃、酸枣、干杏、野菜、红薯、玉米棒、野蜂蜜等,最多的是一种叫燕麦的麦粒和大量的干槐花。以后的日子,爷总是从山上背回来食物,挑回来一捆捆柴禾,来来回回好多年,挨饿受饥的苦难年月,他家因为有爷在山上做山庄稼,接济着家里,所以家里排行老小的他记忆中没有捉襟见肘的时候。他老家院子有棵杏树,就是爷挖回来的小苗,村里杏树多,就是这棵山杏繁衍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记忆中他的爷是超人,有着超人的能力和力量,自己一个人住在山里,用野藤条做鞋、笼、背篓;用树枝做扁担、做农具掀把撅把;搭窝棚编草垫;顺地势用石头和泥巴裹着草,箍几个地洞做窖,积雨水存雪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爷说山很大,大得没边没沿,人进去就小如皮缝蚂儿,爷说山的白云就飘在头顶,爷还说山高得夜晚一伸手就能摘到星星。于是,他的少年梦美好而旖旎,他梦见黝黑壮实的爷爷穿梭在绿油油的玉米地里、他梦见笑呵呵的爷爷粗大的双手里捧满金灿灿的麦粒;他梦见自己跑到山上去,吃着甜芦杆、烧烤着地薯、撵着野鸡……终于有一年暑假里,他跟着爷爷去了趟山里,当他手腕脖子上戴满串串红果子、背着许多鲜杏回到村里时,被小伙伴们像迎接山大王似的围起来。因此,他记忆中的野河山是甜蜜的、是神奇的。每次上山总会有收获的:或捡拾些枯树枝回来做柴火、或挖小蒜、还能吃到风干了依旧挂在山梁边的酸枣,每每到山脚,回首再看家山,总觉得那山峰宛如祖母秀美的发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大山深处没有了烟火人家,多了野鸡、多了鸟儿,多了南来北往的驴友游客,大山成了生态旅游胜地,早些年在山里做山庄稼,依山傍崖挖的吃住用的土窑洞,烟熏火燎过的痕迹如今还依稀可见,依地势搭建的木头棚,几个就地取材的树桩、石槽等还在原处,为曾经的主人做着见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乡党说他爷是一棵山里的树,乡党说他爷是一块山里的石头。
祖辈的故事,后辈的新篇。一辈辈人向往家山,一辈辈人心中有座自己的山,因为山使人仰视人生。
厚重的家山,养活了一辈又一辈周原人,如今成了风景观光地、文化体验点,又带给人们精神食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乡党在2016年写的野河山文章下留言:“扶风野河山,我永远抹不去的记忆。最后一次去那里,是1977年夏季去生产队的山庄收麦子。当年冬天高考后吃了商品粮离开了扶风。四十一年过去了。我也从小青年成了花甲老人。山里的割麦,植树,割柴,采野果,挖药材。始终是我心中酸甜苦涩的记忆。给了我多年的精神鼓励。感谢乡党作者给了我满满的回忆和幸福。”

作者:禄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