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去年,大南坡这个美学乡建项目采访了左靖老师和场域建筑的叶思宇。当时左老师就提到过,二期改造不仅要把村民们的戏台和排练室给安排上,还计划着给大南坡的怀梆戏出一张CD,顺便梳理乐谱、脸谱、乐器、历史,让怀梆戏成为当地的一张文化名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南坡怀梆剧社2021唱片首发 / 摄影:李耀

2021年11月,《南坡怀梆2021》唱片首发如期而至。借着南坡秋兴之际,我们再次走进了这个豫北的小村庄,看看这短短一年时间给这里和这里的村民带来了哪些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1南坡秋兴 / 摄影:场域建筑.jpg

01

变美就能变富吗?

场域建筑在大南坡一期改造中秉持着尊重场所记忆的原则,通过拆、改、建,打造出了具有公共性的空间。方所乡村文化空间称得上是大南坡一期改造工程中的地标性建筑了。二期工程利用地形高差,拓展了原大队部建筑群落中的下沉空间。其中最大规模的新建筑就是位于方所楼下的“Localand本地食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方所书店背后的公共空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期工程拓展了大队部建筑群落的下沉空间 / 摄影:场域建筑

虽说是新建筑,但内部利用了原本大队部车队车库兼维修间的窑洞,设计师将窑洞变身为七个天然的半私密用餐空间。为改造进行腾退清理时,有的窑洞在被用作临时厨房时已经被油烟给熏黑了,几乎很难清理出原有的毛石原色。

所以现在走进Localand本地食馆,你会首先看到一个内部完全被刷白的窑洞。从结果来看,它为整个空间增添了一些轻盈明亮的感觉。与此同时,向外拓展的空间也借着透明落地窗和折板将自然光引进室内,为冷冰冰的窑洞增添了一抹温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刷白后焕然一新的窑洞 / 摄影:场域建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窑洞外新增的空间 / 摄影:场域建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用大玻璃配合折板为室内引入光线 / 摄影:场域建筑

村里好看的建筑变多了,各处来村里学习、打卡的人多了,老乡们的心思自然也活络了起来。据场域建筑的叶思宇叶工跟我说,他们去村里出差时,也会有老乡向他们请教,该如何对自家闲置的房屋进行拓建、改造。这一年多来,不少已经搬去县城住的村民也都摩拳擦掌,要将村里的老房子“盘活”,想法儿经营起来。而且看到了保留旧石板、灰砖的改造设计也可以很舒适,很有格调,老乡们的审美似乎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建筑上留存着历史的印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与旧碰撞出乡建美学 / 摄影:场域建筑

大南坡项目开展以来,牛爷爷家是村里最出名的一户人家。因为他的民宿和小院餐厅是村里最成熟的个体招待场所。秋兴期间大伙儿也都最喜欢去牛爷爷家的小院吃农家饭。人吃完一波又来一波,有一晚甚至把工作人员原本制定好的嘉宾就餐安排都给打乱了。牛爷爷的大儿子不得不一边跟工作人员核实接待的嘉宾人数和费用问题,一边招呼我们这些不遵照安排来小院儿“蹭饭”的“粉丝”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牛爷爷家的露天家宴总是那么受欢迎 / 摄影:厲致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秋兴某⽇小伙伴在牛爷爷家上房揭瓦 / 摄影:厲致謙

年初时牛爷爷还上了央视的《焦点访谈》。央视来拍摄的时候牛爷爷家的民宿还没盖好,如今这座有设计师王求安参与的、取名“未见南山“的民宿已经开门迎客了,由牛大爷的二儿子打理着,网站上的介绍看得出是喜爱写作的牛二哥精心编辑过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牛爷爷的未见南山 / 图片取自airbnb网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未见南山的露台 / 图片取自airbnb网站

央视的短片里还展现了牛爷爷提着核桃去工销社寄售的情形,工销社的员工顺便给牛爷爷结算了之前3个月的寄售收入:一共卖出10斤,共计70块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村民们在工销社寄卖的农产品 / 摄影:朱锐

借着秋兴活动期间,我们也去工销社转了转,格子铺里确实有不少核桃、山楂、蜂蜜、小米、花椒、决明子、金银花……都是村民放在那儿寄售的,也有手编的竹篮等等。趁着活动期间客流多,村民们更是主动出击,有人在自己门前支起了摊儿,有的则三五成群,提着山楂、柿子在广场招揽生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村民在家门口摆的摊 / 摄影:Elena

事实上,早在今年一月大南坡已成为第三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十一”黄金周期间,小山村迎来了7240名游客。国庆节当天,全村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6万元。[2] 这个因美学建乡扬名百里的大南坡村或许正在开始尝到变富的甜头。

02

模糊城市与乡村的边界

场域建筑为大南坡完成的二期改造项目中还包括一个小戏台,就坐落在原大队部建筑群的下沉院中,与Localand本地食馆相邻而立。戏台背后还有一个排练室,这次由广州美术学院师生指导的儿童画展《你的歌,我来画》就在这个场地展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画展上孩子们画小河的歌 / 摄影:Elena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孩子们的画展

戏台子虽然不大,但规整古朴,就像是大南坡美学乡建的一个地标。无论你坐在本地食馆的落地窗边,站在工销社背后的平台,还是在方所休息区,都可以望见这个小戏台——足见设计师在空间规划上注入的巧思。

去过碧山的人看到这个戏台或许会恍惚穿越到碧山供销社院落内的那个戏台。几乎一模一样的外观,只不过碧山的戏台上演的是黄梅戏,而大南坡唱响的是怀梆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十一期间戏班在小戏台上排练 / 图片取自牛大哥朋友圈

大南坡的小戏台上也写着“共振村声”四个大字。这也是本次南坡秋兴的主题——城市和乡村在以各种形式发生共振,让城市里的人听到了这里的声音,也让这个乡村看到了振兴的希望。叶工在第一年南坡秋兴的分享上就探讨过“乡村建设的边界”,希望在建筑改造中通过创造村民们日常能使用的公共活动空间,来拉近外来者与村民之间的距离。

无论是前一年的采访,还是这次的实地走访也好,我们能够体会到大南坡的艺术乡建是在创建一种交流和置换的过程。这过程不只体现在建筑的更新改造上,更是由各方面向大南坡倾注优质的文化、艺术、教育资源,让村里的男女老少切身体验到美学乡建究竟能带来些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戏台虽小,却盼共振村声 / 摄影:场域建筑

《南坡怀梆2021》这张唱片的诞生或许就是村声共振最具象的体现。

从2020年头,明月村的陈奇和她的团队帮着村民们重启中断了40年的怀梆戏排练;到去年5月大南坡艺术团的归来首演;再到张晓舟找到左靖,表示Modernsky Worldmusic厂牌可以出这套唱片;再有刘庆元为唱片封面做木刻,由马仕睿担纲设计……正是有了方方面面的人不计成本地付出,才成全了出唱片这件事,也成就了大南坡怀梆戏剧团历史上的高光时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坡坏梆2021》的唱片设计

唱片发布那晚演出,村里好不热闹。爷爷奶奶们都找好了座儿,小朋友们被家长抱在手里,举过肩头,剧团的演员们早早就扮上了,走在村里俨然是大明星的派头。不少来参与南坡秋兴的嘉宾也都竞相与他们合影,索要签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刚打完柿子的生活美学研究者与怀梆戏演员切磋武艺 / 摄影:Elena

除了怀梆戏的复兴之外,让我们感触最深的还有大南坡项目给孩子们带来的变化。在今年南坡秋兴的几天里,你常常能听到与会的大人们笑谈自己如何羡慕大南坡的孩子们——因为艺术乡建让他们拥有了连一线城市普通小孩也难以企及的美学教育资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骥和学生讨论剪辑思路 / 摄影:方凌霄

有柏林国际电影节获奖导演黄骥带着孩子们学习如何拍电影,有“何萍所与田巧云的第三个儿子”小河带着孩子们一起玩音乐、写歌,有五条人的仁科和茂涛两个大哥哥带着孩子们一起唱唱跳跳、玩玩闹闹,还有广州美术学院的师生指导他们办画展…… 如此丰富的教学内容,有各方机构的支持和参与,还有南坡秋兴给孩子们提供了展示成果的舞台,这确实是非常难得的。

(孩子们的电影作品可关注【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视频号-“大南坡影像训练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孩子们亲手画的电影票 / 摄影:方凌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得意的大人正在展示她拿到的孩子们亲手画的电影票 / 摄影:Elena

南坡秋兴最后一天晚上,小河还带着大南坡小学的孩子们在台上唱出了他们这几天在音乐课上学会的一首歌《森林里的一棵树》。孩子们和他们的音乐课老师小河、“助教”仁科和茂涛一起站在台上表演,背后的屏幕上是孩子们根据歌曲创作的画作。相信那个画面深深地印在了许多场下观众的心里。我一扭头,瞥见了抱着双手站在一旁的左老师,望着台上的这一刻,再多辛苦也会觉得值得吧,我默默替他欣慰了一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孩子们和小河、五条人在台上表演 / 摄影:Elena

在大南坡的这几天我们既是观察者,也是体验者。我常常会想,城市与乡村的差异究竟在哪里?

答案无外乎是资源和机会吧。在我们的认知中,农村有自然资源,但城市里有更多教育资源,还有其他能让生活变得更舒适便利的资源;城市里还有就业机会、施展才华的机会,但农村或许存在更多可以被拓展的可能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河给孩子们上音乐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怀邦剧唱片首发仪式

03

从生根到发芽

许多第二次去秋兴的朋友都会问自己,明年我还会来第三次吗?在听场域建筑的叶思宇叶工聊完了当下正在继续的改建、发展计划之后,大南坡再次成功地引起了我们的好奇。

叶工给我们介绍道,大礼堂及周边地块即将建成大南坡美学中心。大礼堂将为村民提供一个室内的聚集场所——明年的南坡秋兴或许也会在这里揭开帷幕。紧挨着大礼堂的是一个美术馆——如果能把本地怀梆戏的传统、重排、出片过程梳理成一个展览,一定会吸引许多人前去学习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建中的大南坡美学中心1 / 摄影:左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建中的大南坡美学中心2 / 摄影:左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建中的大南坡美学中心3 / 摄影:左靖

建筑师们还利用地势高差建起一个椭圆形的半开放广场,既可以作为室外的演出场地,又能起到了引导人流和连接空间的作用。在广场的一侧还保留了原本就在那里的一个小卖部。这个决定是设计师们在做规划时和村民协商决定的结果。一是因为经营了多年小卖部也算是村中比较聚气儿的一个点,承载着场所记忆的功能,拆了未免可惜;二是等美学中心运营起来,小卖部也能服务于前来参与活动、逛美术馆的人。听说大礼堂改造完成之后还计划引进电影放映,说不定到时小卖部还能卖起爆米花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南坡美学中心模型图/摄影:场域建筑

除了大南坡美学中心之外,后期的改造也将建起更多住宿空间,方便来调研、学习和参观的人。

此外,由左靖、梁井宇、彭嫣菡共创的 「庇护所」(THE SHELTER)也会在大南坡成立根据地,到时整个空间也将承载展览、公共活动以及艺术驻留的功能。有了更多的活动和住宿空间,就能让更多人驻足在大南坡,持续为本地注入活力,从而推动艺术乡建层层推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南坡改造全貌 白色为新建部分 灰色为改建部分 / 摄影:场域建筑

当我们为了这一篇报道再与叶工聊天的时候,我们问到,在场域和左老师合作的众多乡建、改造项目中,大南坡有什么特别之处呢?答案里我们找到了两个关键字:长期和全面。左老师在上一次接受我们采访的时候也提过,如果可以,他希望大南坡的项目可以一直做下去。

在我们看来,大南坡绝对不是要建成一个让别人来打卡的地方,方方面面的资源倾注到这里,是为了让什么东西能在这儿扎下根,这其中包括让村民们能在本地谋生的出路,包括让孩子们能接触美学教育的机会,也包括让当地文化得到复兴繁荣的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秋兴音乐会现场 / 摄影:方所王艺达

十年前,五条人在参加碧山丰年祭时,创作了一首《田野找猪》。歌里唱道:

农村已经科学地长出了城市,

城市能否艺术地长出农村呢?

十年后,大南坡正在给出自己的答案。

你,不妨也来看一看,想一想。

未注明出处的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立即删除,亦欢迎版权所有人联络本号添加注释。

参考来源:

1. https://www.163.com/dy/article/FUVI6AD5051598Q4.html

2. http://art.china.cn/txt/2021-10/23/content_41712079.html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公号说明】

1、有意一起发起艺术介入乡村活动、美术馆接办乡建展览、刊例咨询

2、文末广告位承接短小精悍民宿、乡建、文艺类内容推广

3、有志于参与艺术乡建文化扶贫的艺术家、设计师、文青、生活家、投资人等,可以加此乡建平台工作微信整合资源合作共赢。

【合作联系】

:iap110@126.com

WeChat:wenyilouz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