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文1】

三月,有司请立皇子为诸侯王。诏先立赵幽王少子辟彊为河间王,朱虚侯章为城阳王,东牟侯兴居为济北王;然后立皇子武为代王,参为太原王,揖为梁王。

【译文】

三月,有关官员请求文帝立皇子为诸侯王。文帝下诏,先立赵幽王的小儿子刘辟强为河间王,立朱虚侯刘章为城阳王,立东牟侯刘兴居为济北王;然后才立皇子刘武为代王,刘参为太原王,刘揖为梁王。

【解析】
汉文帝想封自己的儿子为王而先封其他刘氏为王和当初汉高皇后想封吕氏为王先封已经死去的哥哥为王是一个逻辑,都是为了平服大家的“不公平之心”。
河间王、城阳王、济北王和代王、太原王、梁王的级别更是没法比的。前三个王国都是“分割王国”,也就是从齐国分割出来的;后三个王国都是完整的诸侯王国土地、人口等等都是前三个无法比拟的。

【原文2】

五月,诏曰:“古之治天下,朝有进善之旌,诽谤之木,所以通治道而来谏者也。今法有诽谤、訞言之罪,是使众臣不敢尽情而上无由闻过失也,将何以来远方之贤良!其除之!”

【译文】

五月,文帝下诏说:“古代明君治理天下,朝廷专设鼓励献计献策的旌旗,树立书写批评意见的木柱,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朝政的清明,鼓励臣民前来进谏。现在的法律中,有‘诽谤罪’和‘妖言罪’,这就使得群臣不敢畅所欲言地批评朝政,皇帝无从得知自己的过失,这怎么能吸引远方的贤良之士到朝廷来呢!废除这些罪名!”

【解析】
“进善之旌”是为了招揽“体制”外的人才;“诽谤之木”是为了将朝政透明化,鼓励朝臣相互监督。

【原文3】

九月,诏曰:“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朕忧其然,故今兹亲率群臣农以劝之。其赐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

燕敬王泽薨。

【译文】

九月,文帝下诏说:“农业,是天下的根本,百姓依靠它而生存;有的百姓不从事农耕的本业,却去从事工商末业,所以百姓生活艰难。朕对此甚为担忧,所以现在亲自率领群臣从事农业耕作,以提倡重视农业;今年只向天下百姓征收田租的一半。”

燕王刘泽去世。

【解析】
调动人心的两种做法,一、最高领导人带头示范;二、赐予极高的优惠政策。

【进一步解析】
悟道一:汉文帝即位为皇帝,天下大多数的诸侯王跟自己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这是很危险的,要知道诸侯王在汉武帝之前那可都是实打实的“实力派”,是足以和中中央对抗的。汉文帝的办法是不好直接“剥夺”,那就封自己的儿子为“实力派”诸侯王来压制其他“远亲”诸侯王。还有一个关键点就是其他的诸侯王并未承受“任何损失”,所以就没有人反对了。

悟道二:大汉建国四十余年,到了汉文帝时期,“功臣”集团盘根复杂,官爵都成了“继承”制,那也是很危险的,所以汉文帝废除“诽谤、訞言之罪”,明面上是招揽“人才”,实际上是鼓励大家相互“斗嘴”。

悟道三:前文(《资治通鉴》为什么要大家努力工作?)讲过“统治阶级”为什么要“重农抑商”,这里就要说要怎么做了?其实很简单,一最高领导人亲自带头,二是给予极高的优惠政策,让人们看到有足够的机会就够了。

做一个好领导,完全是可以像汉文帝这样的正大光明的治理,领导们”治理“都是为了同一个目的,做同一件事,为什么有的被骂“腹黑”、”暴君“而“遗臭万年”,而有的人却被赞为“千古明君”呢?就是在“治理方式”上存在差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文1】

汉太宗孝文皇帝 前三年(甲子 公元前177年)

冬,十月,丁酉晦,日有食之。

十一月,丁卯晦,日有食之。

诏曰:“前遣列侯之国,或辞未行。丞相,朕之所重,其为朕率列侯之国!”

十二月,免丞相勃,遣就国。乙亥,以太尉灌婴为丞相;罢太尉官,属丞相。

夏,四月,城阳景王章薨。

【译文】

汉文帝前三年(甲子 公元前177年)

冬季,十月丁酉晦(疑误),出现日食。

十一月,丁卯晦(疑误),出现日食。

文帝下诏说:“先前诏令列侯回各自的封地,有的人辞别而未成行。丞相是朕所倚重的人,应为朕率领列侯返回各自封地!”

十二月,文帝免去周勃的丞相职务,命令他前往封地。乙亥(十四日),文帝任命太尉灌婴为丞相;罢废太尉之官,将其职责归属丞相。

夏季,四月,城阳景王刘章去世。

【解析】
这个丞相就是周勃,汉文帝这是借机罢黜周勃,让其离开京城,因为现在政治形势变了,不需要“功臣”们再待在权力中心了。文中的“列侯”主要是刘邦时期的功臣。汉文帝的这招还是很有水平,是以列侯归封地的形式迫使周勃离开,不会引起任何人的反对!
只要是“权臣”难免会有各种封号、财富、荣誉等等加身,这也都不是主要的,此人掌控“权柄”,的时间超过三年那就会有危险了,资源是有限的,同样“权力”也是有限的,周勃在长安呆的时间越久就也会影响到朝政,这是汉文帝等人不可接受的,但是"罢黜“周勃又必须由汉文帝来做,又不能做的太狠,所以汉文帝就以”诏命归封地“的形式将周勃等人赶走。

【原文2】

初,赵王敖献美人于高祖,得幸,有娠。及贯高事发,美人亦坐系河内。美人母弟赵兼因辟阳侯审食其言吕后,食其,音异基。吕后妒,弗肯白。美人已生子,恚,即自杀。吏奉其子诣上,上悔,名之曰长,令吕后母之,而葬其母真定。后封长为淮南王。

淮南王蚤失母,常附吕后,故孝惠、吕后时得无患;而常心怨辟阳侯,以为不强争之于吕后,使其母恨而死也。及帝即位,淮南王自以最亲,骄蹇,数不奉法;上常宽假之。是岁,入朝,从上入苑囿猎,与上同车,常谓上“大兄”。王有材力,能扛鼎。乃往见辟阳侯,自袖铁椎椎辟阳侯,令从者魏敬刭之;驰走阙下,肉袒谢罪。帝伤其志为亲,故赦弗治。当是时,薄太后及太子、诸大臣皆惮淮南王。淮南王以此,归国益骄恣,出入称警跸,称制拟于天子。袁盎谏曰:“诸侯太骄,必生患。”上不听。

【译文】

当初,赵王张敖向高祖献上一位美人,美人得宠幸而怀孕。等到赵相贯高谋杀高祖的计划败露,美人也受株连被囚禁于河内。美人的弟弟赵兼,请辟阳侯审食其向吕后求情,吕后嫉妒美人,不肯为她说话。美人这时已经生子,感到愤恨,便自杀身亡。官吏将其所生之子送给高祖,高祖也有后悔之意,为婴儿取名刘长,令吕后收养,并葬其生母于真定。后来,高祖封刘长为淮南王。

淮南王刘长自幼丧母,一直亲附吕后,所以在孝惠帝和吕后临朝时,没有受到吕后的迫害;但他心中却常常怨恨辟阳侯审食其,认为审食其没有向吕后力争,才使他的生母含恨而死。及至文帝即位,淮南王刘长自认为与文帝最亲近,骄傲蛮横,屡违法纪;文帝经常从宽处置,不予追究。本年,淮南王入朝,跟随文帝去苑囿打猎,与文帝同乘一车,经常称文帝为“大哥”。刘长有勇力,能举起大鼎。他去见辟阳侯审食其,用袖中所藏铁椎将他击倒,并令随从魏敬割他的脖子。然后,刘长疾驰到皇宫门前,袒露上身,表示请罪。文帝感念他的为母亲复仇之心,所以没有治他的罪。当时,薄太后及太子和大臣们都惧怕淮南王。因此,淮南王归国以后,更加骄横恣肆,出入称警跸,自称皇帝,上比于天子。袁盎进谏说:“诸侯过于骄傲,必生祸患。”文帝不听。

【解析】
辟阳侯审食其是汉高皇后的“宠臣”,所以汉文帝对这个人必然是很“无感”,群臣们更是“无感”,所以审食其被刘长给杀了,自然也不会追究了!淮南王刘长骄恣是因为他最和汉文帝亲近,对于汉文帝当初的处境来说多一个支持自己的兄弟诸侯王自然对自己是有极大的好处的,况且淮南国也是最为强大的诸侯国之一!
“袁盎谏曰:“诸侯太骄,必生患”,这句话汉文帝是没法去解决的,难道要现在“逼反”各诸侯王,这显然是汉文帝无法承受的,要知道在汉文帝继承帝位的前提下,其他的刘氏诸侯王都有资格做皇帝的(大家都是庶出)!

【原文3】

五月,匈奴右贤王入居河南地,侵盗上郡保塞蛮夷,杀略人民。上幸甘泉。遣丞相灌婴发车骑八万五千,诣高奴击右贤王;发中尉材官属卫将军,军长安。右贤王走出塞。

上自甘泉之高奴,因幸太原,见故群臣,皆赐之;复晋阳、中都民三岁租。留游太原十馀日。

【译文】

五月,匈奴右贤王侵占河南之地,并纵兵盗掠居住于上郡边塞的少数部族,杀掠人民。文帝亲临甘泉,派遣丞相灌婴率征发的车骑八万五千人,到高奴进击右贤王;又征发中尉级别的军官,由卫将军指挥,驻守长安。匈奴右贤王逃出塞外。

文帝从甘泉到高奴,因而临幸太原郡,接见他身为代王时的旧日部属,都给予赏赐;并诏令免征晋阳、中都人民三年的田税,在太原逗留游玩了十多天。

【解析】
五月份正是农耕最忙的时候,也是一年当中最富庶的时节之一,匈奴游牧民族经常面临缺粮的境地,自然会选择此时南下劫掠。“发中尉材官属卫将军”,实际上是文帝借此充实自己的“禁卫军”(卫将军负责保卫长安和皇帝安全)。
太原郡(代国)在当时是防御匈奴前线,对长安来说也是最重要的屏障,更是汉文帝的“根据地”。

【原文4】

初,大臣之诛诸吕也,朱虚侯功尤大。大臣许尽以赵地王朱虚侯,尽以梁地王东牟侯。及帝立,闻硃虚、东牟之初欲立齐王,故绌其功,及王诸子,乃割齐二郡以王之。兴居自以失职夺功,颇怏怏;闻帝幸太原,以为天子且自击胡,遂发兵反。帝闻之,罢丞相及行兵皆归长安,以棘浦侯柴武为大将军,将四将军、十万众击之;祁侯缯贺为将军,军荥阳。秋,七月,上自太原至长安。诏:“济北吏民,兵未至先自定及以军城邑降者,皆赦之,复官爵;与王兴居去来者,赦之。”八月,济北王兴居兵败,自杀。

【译文】

当初,朝廷大臣铲除诸吕之时,朱虚侯刘章功劳尤其大。大臣们曾许诺把全部赵地封给他为王,把全部梁地封给其弟东牟侯刘兴居为王。等到文帝得立为帝,得知朱虚侯、东牟侯当初打算拥立齐王刘襄为帝,故有意贬抑二人的功劳,等到分封皇子为王时,才从齐地划出城阳、济北二郡,分别立刘章为城阳王、刘兴居为济北王。刘兴居自认为失掉了应得的侯王之位,功劳被夺,颇为不满;现在听说文帝亲临太原,以为皇帝将亲自统兵出击匈奴,有机可乘,就发兵造反。汉文帝得知刘兴居举兵谋反,诏令丞相和准备出击匈奴的军队都返回长安,任命棘蒲侯柴武为大将军,统领四位将军、十万军队出击刘兴居;任命祁侯缯贺为将军,率军驻守荥阳。秋季,七月,文帝自太原返抵长安。文帝下诏书:“济北境内吏民,凡在朝廷大兵未到之前就归顺朝廷和率军献城邑投降的,都给以宽赦,且恢复原有的官职爵位;即便是追随刘兴居参预谋反的,只要归降朝廷,也可赦免其罪。”八月,济北王刘兴居兵败,自杀。

【解析】
汉文帝故意“贬抑”刘章和刘兴居完全合理,因为俩人的功劳是“顺来”的,虽然来人对“诛诸吕”功劳甚大,但在汉文帝做皇帝这事上俩人是没有什么功劳的,况且俩人还想立刘襄为帝呢?汉文帝最终也封了两人为王也算是“忠厚”的,刘兴居造反完全是自己找死,根本没有赢的可能性!

【进一步解析】
总结来看,
第一不能让权臣在”权力中心“待的太久;
第二,不能因为“骄横”而随意惩罚自己的“铁杆”;
第三,不要丢失自己的“根据地”;第四,”封赏“要有度,不能平等对待”有功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