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满津城 全民阅读成为新风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书香满津城 全民阅读成为新风尚

为了在全市市民当中营造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社会风尚,天津积极开展书香天津 全民阅读工作,不断健全全民阅读服务体系、完善相应的服务设施,市、区、村镇街道各级图书馆纷纷借助自身的平台优势,开展起了各式各样的阅读活动。

人们也以多种方式阅读图书、品味书香。

小巷书香 一个爱书者的坚持

在和平区滨江道东侧,有一条叫做杨福荫路的小路,虽然紧邻繁华的商业街区,可这条小巷子却出奇的宁静,巷子深处隐藏着一家看上去十分不起眼的小书店——福荫书店,书店老板刘毅做卖书生意已经快三十年了,为了节约成本,他一直没雇店员,平时出门办事店里也从来不锁门,常来买书的顾客早就习惯了这种情况,每个人走进店里,安静地看书选书,算好价钱后自己结账,而这也成了刘毅跟读者之间的一种默契。

福荫书店老板刘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福荫书店老板刘毅

刘毅跟书的缘分,还得从儿时说起,他清楚地记得,小时候家附近有不少老书店,街边的书摊儿上也总是堆满了各式各样的小人书,扑面而来的书香,连同书摊老板的叫卖声,夹杂在一起,就像一部老电影的经典镜头,始终印在刘毅的脑海中。三十年间光阴飞逝,小巷周围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不少居民随着拆迁陆续都搬走了,可刘毅的小书店却始终守在这里,散出缕缕书香,弥漫着整条小巷,“读书就应该读经典,读能沉淀下来的书,就像《红楼梦》,读完一遍还想再去读它,而且常读常新,隔几年再读又会有新的感悟。”刘毅说。

刘毅赶上过图书生意最红火的年月,同样也经历了这个行业的低谷。随着电子产品兴起,有几年纸质书籍销量大不如前,可出于对书的喜爱、对读者的不舍,就算再不赚钱,刘毅都始终没有放弃这家书店,回忆过往,他动情地说:“好多人都说,你守着这个好地段儿,卖个大饼鸡蛋都比这个赚钱,但我还是愿意干这个,我始终记着老读者跟我说的话,书店是读者与书之间的桥梁,卖书是不能用钱衡量的事业,这句话始终激励着我坚持下去!”

刘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毅

近两年,福荫书店连续被评为天津最美书店,并获得了相应的资金奖励,刘毅利用这笔钱购置了一批新书,还重新装修了店铺,可不论怎样装修,店里的读者留言墙他一直没舍得动,墙面上贴满了密密麻麻的便利贴,上面记录着形形色色的人与书的故事,众多留言中,有读书的感悟,也有美好的祝福,每当想到有这么多爱书的人陪着自己,刘毅的心里都十分温暖。

福荫书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福荫书店

学以致用 发挥阅读力量

陈景林今年71岁,在他家里,一面墙满满的都是书,而这仅仅是他全部藏书的一小部分,屋里所有的柜子顶上、箱子里头、床板下面几乎都被书填满了,您别看数量如此之多,陈老先生找起书来却不费劲儿,哪一本儿放在了柜子的哪一隔、箱子的哪一侧,他都记得门儿清,伸手拿出来准没错儿。

陈景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景林

要说陈景林的这些藏书,那可是相当有价值,几十年来,他只收藏古籍线装书,其中有《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等多部经典医书古籍,有的已经有四五百年历史了。作为天津中研院附属医院的一名老职工,多年来陈景林一直在从事中医药方面的研究,并编写出版了《中国中医药文化遗存》《津门医粹文物图集》等五部著作,这期间,大量的古籍资料为他提供了重要参考,“不是为了收藏而收藏,我要把藏书藏品用于社会、服务于社会,国家现在大力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我们就得去挖掘、整理我们国家的中医药文化宝库,研究老中医几千年来留传下的精华。”陈景林说。

陈景林收藏的古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景林收藏的古籍

在陈景林的带动下,医院里许多年轻医生和在读的研究生、博士生,都纷纷加入进来,跟他一起进行中医古籍的整理和点校出版工作。

由于年代久远,很多古籍保存得都不是太好,常有破损或页码缺失的情况,要想把它们完整准确地表达出来,必须得查阅大量的资料,进行补充和反复校对,一遍又一遍直至精准无误达到出版标准,看着年轻的学生们在这个过程中,既增长了学术知识,又提高了阅读文言文古籍的兴趣和能力,陈景林十分欣慰。“古籍医书读起来有种穿越感,好像古人在面对面跟你交流一样。”天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王斯尧说。

陈景林与学生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景林与学生们

眼下,中研院附属医院门诊大厅里,正在进行一场以中医药防疫历史为主题的展览,橱窗里所有的书籍和实物展品,都来自陈景林的个人收藏,一有空他就会过来转转,给有兴趣驻足观看的人们讲一讲古书上记载的历史故事,对陈景林来说,这也是一种活学活用藏书藏品、让它们创造价值的方式,总而言之,只要是能让更多的人接触书籍、阅读和爱上书籍的机会,他都会紧紧抓住。

  社区书吧 开阔居民的“眼界”

疫情期间,为了让读者不用出门就能满足各种阅读需求,河西区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以图书馆微信公众号为依托,策划了一系列线上阅读活动,带着大家一起读经典、学党史,同时还会开展法律、防疫等知识的普及和一些趣味互动,时间一长,关注公众号的人越来越多。河西区图书馆宣传活动部主任刘晓柯说:“在公众号上我们不仅会分享诵读作品、图书推荐,还会搞一些知识竞赛,让读者们都能参与进来,让大家不光做一位读者,让他们也能变成阅读推广人,倡导阅读,营造全民阅读的风尚。”

河西区图书馆工作人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河西区图书馆工作人员

随着全民阅读工作的不断开展,天津逐渐将全市的农家书屋、社区书吧也纳入了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之中,并在多个区实现了市、区、街“三级联动”,图书借阅通借通还,也就是说读者不论在其中哪个图书馆或社区书吧借了书,都可以在另外任何一家进行归还,借此把服务半径延伸到百姓家门口,让人们能够随时随地就近借书还书,享受全覆盖式的阅读服务,同时这也促进了各级图书馆之间书籍的流动和更新。

和平区天兴里,是全区较早建立社区书吧的社区,最近几天,社区居委会正在结合即将到来的“世界读书日”,组织居民开展阅读分享会,大伙儿读了什么书,有什么心得体会,都可以畅所欲言。成立几年来,随着阅读设施和环境的改善,以及通借通还等便利服务的实现,天兴里社区书吧的存书量大大增加,居民们用在阅读上的时间也越来越多。天兴里社区党委书记郝砚蝶说:“读书可以使人明理、明智,通过读书丰富了居民的文化涵养,小区整体的精神文化面貌也焕然一新了!”社区居民苏连芬则感慨道:“我们原来在一块儿聊天儿就是家长里短,柴米油盐,现在范围就扩大了,很多人都在聊历史和国家大事,说起来津津有味儿的,读书确实能长见识,开阔眼界。”

天兴里社区居民阅读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天兴里社区居民阅读会

除了社区书吧,天津的许多机关单位、企业工厂,也纷纷结合自身的情况,建起了职工书屋,其中一些虽然规模不大,但在全市图书通借通还的保障下,还是为职工们创造了相当便利的阅读条件,这书都送到身边儿来了,一有空就能看上两眼,不知不觉间增长了不少知识,对于这一点,和平区税务局的职工们深有感触。现在,和平区税务局职工书屋一共有图书两千多册,其中不少税收方面的专业书籍,都是税务局老职工自发捐赠的,算是他们的私人珍藏,而这些书则成为了整个书屋里最受年轻职工喜爱的书籍,大伙儿几乎每次来都会挑上几本一起读一读,日子一长,这书屋的功能也增加了一项,那就是开展业务研讨。

和平区税务局职工书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和平区税务局职工书屋

目前,天津一共有2000多个职工书屋、200个城市书吧阅读新空间、近300家图书馆,以及1600多家实体书店,这一切共同构成15分钟阅读圈,为人们提供了便捷、优质的阅读环境,这才有了咱们今天这个处处书香馥郁的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