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若有情天亦老”是一句脍炙人口的诗句,这句诗在很多古诗词中出现过。

这句诗的意思是,如果老天也有感情,它也会随着时间变换而老去。这句诗常用于表达强烈的伤感情绪,也形自然容规律法则无法打破的无奈。

如果让你对出上下句,你能立刻想到的是哪一句?

我最熟悉的是主席诗词《七律》中: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然后是李贺的《金铜仙人辞汉歌》中: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我隐约记得我高考的时候语文会有5分名言警句填空,老师讲过如果空格在后就填《七律》,空格在前就填李贺这句。

出现此句的十首古诗词,你最喜欢哪一首?

第一首

“天若有情天亦老”最早出处就是唐代诗人李贺的《金铜仙人辞汉歌》。

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
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
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李贺这首诗中包含了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本句,只有枯衰的兰草在通向咸阳的古道送别,面对如此兴亡盛衰的变化,上天若有情,也会因为悲伤而变得衰老。

第二首

到了宋代,贺铸在《行路难·缚虎手》中直接借用了整句。

缚虎手,悬河口,车如鸡栖马如狗。白纶巾,扑黄尘,不知我辈可是蓬蒿人?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作雷颠,不论钱,谁问旗亭美酒斗十千?
酌大斗,更为寿,青鬓长青古无有。笑嫣然,舞翩然,当垆秦女十五语如弦。遗音能记秋风曲,事去千年犹恨促。揽流光,系扶桑,争奈愁来一日却为长。

贺铸的整首词也是抒写了报国无门、功业难成的失意之情。虽然说这首词有消极悲观成分,但是我依然很喜欢这首词的风采,颇有些豪放不羁之情,很能调动读者的情绪。

第三首

欣赏完了癫狂豪放的再来欣赏一首柔情伤感的,欧阳修《减字木兰花·伤怀离抱》。

伤怀离抱,天若有情天亦老。此意如何?细似轻丝渺似波。
扁舟岸侧,枫叶荻花秋索索。细想前欢,须著人间比梦间。

离开某人的怀抱很伤感,然后感叹“天若有情天亦老”。这感觉怎么样?有时感觉像青丝拂过有时又像波涛汹涌……

第四首

万俟咏在《忆秦娥》也用了这句诗,带着淡淡的忧伤,意境也很舒爽。不得不说,学习模仿柳永的万俟咏词中多少也能看到一些柳永的影子。

千里草。萋萋尽处遥山小。遥山小。行人远似,此山多少。
天若有情天亦老。此情说便说不了。说不了。一声唤起,又惊春晓。

第五首

既然人人都说“天若有情天亦老”,那就“无情”好了。元好问就在《蝶恋花·春到桃源人不到》这样感叹了一番。不过春天景色那么美,错过了今年的春景,明年就要提早踏春寻芳了。

春到桃源人不到。白发刘郎,误入红云岛。著意酬春还草草。东风一夜花如扫。
过眼风花人自恼。已挫寻芳,更约明年早。天若有情天亦老。世间原只无情好。

第六首

前边唐诗宋词都有了,元曲自然也不会缺席。元代张弘范《【双调】寿阳曲_酒可红双颊》也借用了此句。

酒可红双颊,愁能白二毛,对樽前尽可开怀抱。天若有情天亦老,且休教少年知道。
红颜褪,绿鬓凋,酒席上渐疏了欢笑。风流近来都忘了,谁信道也曾年少?
襄王梦,神女情,多般儿酿成愁病。琵琶慢调弦上声,相思字越弹着不应。

喝酒能让人面色红润,哀愁能让人头发、胡须变白,端起酒杯就能把烦心事都放下。老天有情也会老去,可别让年轻人知道。不去想老去这种烦心事的年轻人才会安心挥洒青春。

第七首

段成己的一首《木兰花》与张弘范表达的情感相近,他也在词中借用了“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生行乐须闻早。休惜一尊花下倒。无情岁月不相饶,转首吴霜纷莫埽。
佳时苦恨欢悰少。镜里衰颜难再好。试将离恨说渠侬,天若有情天亦老。

不辜负青春,不辜负年少,有花有酒就该及时行乐。

第八首

到了明代,有一位女诗人也把这一句诗用在了自己伤感凄切的诗词中。明代黎瑜娘《闺情集古其二》。

残妆满眼泪栏干,睹物伤情死一般。
三径冷香迷晓月,十分消瘦怯春寒。
黄花冷落不成艳,青鸟殷勤为探看。
天若有情天亦老,可怜孤负月团圞。

团圞luán,团圆。

第九首

清代书法家沈曾植《金缕曲·为藏山题画》。

绝唱酬希听。我非鱼、子犹非我,会心谁胜。天若有情天亦老,目瞬华萎难认。
展画里、仙关云磬。浪说挂冠神武早,滞翱翔、那得常清净。
铭鹤罢,倚松暝。
洞庭叶下灵均醒。顾龙门、伤怀眇蹠,杨侯波劲。亲友抟沙坚不散,荒了陶家三径。
溯明月、中秋人定。玉宇琼楼三世影,唤湘灵、鼓瑟苍龙应。
常娥老,维摩病。

第十首

清代程颂万有一首《玉楼春其十》仍用此句感叹时光。

花开未老人年少。顷刻光阴都过了。坐来虽近远如天,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将红粉争花好。春色只宜长恨少。寻思还有旧家心,老去风情应不到。

程颂万是主持人、演员程前的太爷爷,他一生致力于开办现代学堂和现代企业,也是清末重要的实业家。

自唐代以后借用“天若有情天亦老”这句诗的诗词还有很多,但是数来数去,经典之作仍是《七律》和原出处为上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