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华彦钧(一)
——华彦钧姓甚名谁?
说到华彦钧,知道的人大约很少,提起阿炳或者《二泉映月》,却可以说是几乎家喻户晓。但迄今为止大多数国人的认知今天恐怕要改变了:
第一,阿炳并不是他的名字,他的真姓大名叫华彦钧;阿炳也不是他的小名,是民国时期当地有钱人家对他的俗称,而且,称呼阿炳时往往在前面加上XX二字,早有了贬低他的特定含义,后来就这么不明不白地一直被沿用至今。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上乃至文学艺术界各类著述,不知就里地仍然直呼其XX阿炳,足见影响之深。华彦钧的失明是在中年之后,青年时代一表人才,他对音乐艺术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对二胡、琵琶、笛子、三弦等乐器达到样样精通,尽显音乐才华。而且,《二泉映月》于1997年又被列入联合国世界记忆遗产名录,就其所创作的这部不朽音乐作品而言,称华彦钧为音乐大师不过分吧?个别人,尤其是文学艺术界的某些专家学者,一不为尊者讳,二不称呼人家大名,仍然延续XX阿炳的称呼,颇有居高临下之势,对这位音乐宗师来说,显然有失尊重与公允,也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不相符。
再者,贝多芬也是在中年后完全失聪的,我们总不能在提到贝多芬时一定要在他的名字前加上XX二字吧,为何对华彦钧却如此刻薄呢?
第二,《二泉映月》本没有曲名,起了这个曲名,大大误导了人们对该曲原声作品(华彦钧亲自拉的)的理解,使之与它的音乐形象大相径庭,因为这一呢,二泉一词是源于唐代茶圣陆羽评定江南惠山泉为“天下第二泉”,可这泉就是一个泉眼,泉眼突突哪里能映月呢?即使映出来也是破碎状,纯粹是想当然地硬加上了一个曲名,尽管我国民族传统器乐曲,有着按曲意添加标题的审美传统,但很少有在内涵指向不明确的情形下定名的,比如民乐《步步高》就是从其他乐曲移植而来,因其旋律轻快激昂,层层递增,音浪叠起叠落,动力感强,充满奋发向上的积极意义,故名《步步高》。而《二泉映月》乐曲的音乐品质则与“泉”或“月”毫无关联。
二呢,是因为错误地把此曲理解为描写风景的作品了,并简单地定义为华彦钧“用音乐形象来描绘他想象中的旧时曾目睹的美丽风景……时时流露出伤感怆凉的情调来”。暂且不论它是否伤感怆凉,关于这一定名及对音乐题材的定义,就遭到国内许多知名音乐家,尤其是老一辈音乐家的严肃批评,原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吕骥评价这部作品充满着“无限激情,不断起伏,真是忧患重重,不知何时了”;著名作曲家、《南泥湾》曲作者马可说:“气魄太大了!这个曲子虽然题名《二泉映月》,但它不是以写景为主……”;著名音乐教育家、上海音乐学院原院长贺绿汀批评称:“《二泉映月》这个风雅的名字,其实与它的音乐是很矛盾的……。”我们要明白,这是在上述音乐家听到华彦钧原声录音后的看法,那时,我们的二胡演奏家再度演绎的《二泉映月》还没出现呢。
所以,我们就会发现一个现象,每当今天新版《二泉映月》的二胡曲在电视里一响起,往往就会出现讨饭的画面,相反,一有讨饭的画面,往往又播放出《二泉映月》曲。同为知名音乐家,对待同一个曲子,为什么会留下截然不同的两种印象呢?以法国作曲家鲁热·德·利尔创作的《马赛曲》为例,它明确表达的是对暴君的仇恨、对田地的担忧、对胜利的决心、对自由的向往,能用一句“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来随意解释该曲的深刻含义吗?
所以说,不了解华彦钧跌宕起伏的生命历程以及《二泉映月》创作的宏大时代背景,就简单定名,分明是管窥蠡测。
其实,华彦钧虽然生活在清末民国时期,却是我国民族音乐史上承上启下的一位杰出的音乐家,他历经20余年创作的《二泉映月》,是一枚民族音乐的活化石,像高大挺拔的苍松翠柏的年轮,其透出来的音乐讯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2022年3月11日)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