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4月20日10时24分,迎来24节气——谷雨。这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再过15天就是“立夏”了。

中国最早气候历法《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于水也”。谷雨有“雨生百谷”之意,雨乃降,春潮平,百谷生。

俗话说“清明要明,谷雨要淋”。谷雨时节,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雨水较丰,武汉常年4月下旬雨量约50毫米以上,每年第一场大到暴雨一般出现在这段时间。而今天午后,武汉下起绵绵小雨,正好应验节气里的江城。

查阅江城百年气象资料,每年的“谷雨”正处在气温升高之时,最高温可飙升到30℃以上。央视主播宋英杰说,在南方,夏在逐步蚕食春的领地;在北方,春在鲸吞冬的疆土。谷雨是冬春夏的“三国”演义,冬已衰落,夏待崛起,春正强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于谷雨物候,古人是这样归纳的:“一候萍始生,二候鸣鸠拂其羽,三候戴胜降于桑。”意思是,谷雨后降雨量增多,浮萍开始生长,接着布谷鸟便开始提醒人们播种了,然后是桑树上开始见到戴胜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中,“萍始生”虽特指萍,但亦是水生植物集体春生的代言物。阳春三月,有两组最经典的“相逢”,一是清明时节风与花的相逢,一是谷雨时节萍与水的相逢。

“风雨之后无所谓拥有,萍水相逢,你却给我那么多……”、“别管以后将如何结束,至少我们曾经相聚过,不必费心地彼此约束,更不需要言语的承诺……”这些80年代风靡大江南北的歌曲,这些有关“萍水相逢”的故事,至今仍在被广泛传唱。

世间大部分的相遇,都不过是一场萍水相逢。相遇和离别是季节的轮回,更是人生的常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民间,还有二十四番花信风之说。每年,从小寒到谷雨这8个节气里共有24候(5天为1候),每候都有某种花卉绽放,梅花最先,楝花最后,于是便有了“二十四番花信风”说法。

谷雨的花信风为,一候牡丹、二候荼蘼、三候楝花。就是说从今天起“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过五日“开到荼縻花事了,丝丝天棘出莓墙”;再过五日“客里不知春事晚,举头惊见楝花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早听说荼蘼,是在香港作家亦舒的的一本书里,在这本《开到荼蘼》的结尾写道,“开到荼蘼花事了,可恨文思似荼蘼。”于是,在微博关注到一个”荼蘼花开“的大V,每晚睡前听她读诗,那旋律中叹息和凄美,成为我一段时间的共鸣。

荼蘼,一种开在暮春时节的柔软小花。童年,在乡村路边田埂上,白色的荼蘼花,默默绽放,每次见了,心中总有些烂漫。星星点点,它把春天绚烂到了极致。

”荼蘼不争春,寂寞开最晚”,“谢了荼蘼春事休”。我一直有个疑问,在二十四番信风中,明明是荼蘼先,楝花后,楝花开罢,花事方了。为何很多诗词都把荼蘼放在最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人给我解释说,其实这是诗人的任性。荼蘼花繁香浓,幽美雅致,是宋人至爱。相比之下,苦楝树高大挺拔,其花细碎不起眼,因而被忽略了。

在文人墨客笔下,花开荼蘼,代表春光逝去,繁华落幕,感情终结,是“伤感之花”。在佛典中,荼蘼是天上之花,花谢后,大地只剩下孤零零的彼岸花了。

写到这里,想起一位网友说的一句话:因为你要做一朵花,才会觉得春天离开你;如果你是春天,就没有离开,就永远有花。

这样说来,生命,其实就是时间里被安排的一次绽放。把心安放在属于自己的花季里,一切便都可释然。

谷雨,春天的最后一次回眸。今日谷雨,愿春雨,洗尽一身的疲惫和哀怨,迎着炽热的夏追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