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渐暖,春意更浓,市民的餐桌也越来越丰富。近段时间,各类时令蔬菜纷纷上市,品种繁多,充实了市民的“菜篮子”。

在赛罕区明和园小区的本地菜直营店里记者看到,西红柿、辣椒、茄子等蔬菜非常新鲜,时令蔬菜琳琅满目,不少市民在摊前选购。商户李宁告诉记者:“这里销售的都是本地蔬菜,品质、质量、新鲜度、口感都很好,价格也很亲民,很受居民欢迎。”

赛罕区农牧水利局农畜产品质量监督股负责人周勇向记者介绍,赛罕区本地菜直营店由农业合作社负责运营,经营模式是通过合作社从田间地头、大棚基地组织各类蔬菜货源,在市区设立仓储配送点,再由直营店进行销售。农户摘下蔬菜后放入配备的“菜篮子”里,直接送到直营店,减少了流通环节,降低了运输成本,所以直营店的蔬菜价格要低于同类超市在售蔬菜的市场价格。

根堡村是赛罕区蔬菜种植量最大的一个村,该村共有大棚1150多个,除了部分种植水果外,大部分大棚种植蔬菜。在村民刘满红的蔬菜大棚里,藤蔓上的黄瓜长势喜人。刘满红告诉记者,这座大棚内一共种植了2700棵黄瓜苗,每天能收300斤黄瓜。今年,他种植了6个大棚,栽种黄瓜、西红柿、豆角、葫芦等大众菜,也种植了部分香菜、菠菜、小白菜等叶类菜。随着经验越来越丰富,刘满红的大棚蔬菜产量也越来越高,每个大棚的平均年收入在2万元左右,6个大棚的年收入能达到10余万元。

据了解,根堡村种植的本地蔬菜有西红柿、黄瓜、大白菜、豆角等,每年从2月份开始,这些本地蔬菜就陆续上市了,并且供应量充足。“疫情防控期间,我们的种植和销量都没有受到影响,东瓦窑、美通、大型超市还有许多商贩每天都会来村里拉菜,我们种植的蔬菜完全不愁卖。”刘满红说。

在呼和浩特市绿联种植专业合作社,一箱箱蔬菜正在打包装车。记者看到,打包装运的蔬菜都用保鲜袋密封,品种包括黄瓜、西红柿、小番茄、西葫芦、龙椒、尖椒、茄子、萝卜、芹菜、娃娃菜、牛心菜、菜花等。合作社负责人陈俊英告诉记者,本地蔬菜一直都很受欢迎,市场需求量很大。

玉泉区小黑河镇东甲兰营村的玉泉区现代农业示范园西红柿大棚内,西红柿长势喜人,玉泉区农牧和科技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些西红柿特别沙、特别甜,现在种植的西红柿因为没有打农药,所以营养价值比普通的西红柿高几倍,刚上市就受到了市民欢迎。”据介绍,玉泉区现代农业示范园无土栽植技术种植的西红柿自2017年冬季开始种植推广,已打造为番茄区域品牌,年产可达240万斤。这些精细化种植的本地蔬菜,让市民的菜篮子更新鲜更便捷。

从自然、气候、地理、资源、技术、交通等条件上看,我市非常适宜发展无公害绿色蔬菜种植。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快蔬菜基地建设,推进蔬菜产业发展,经过多年建设,我市地产菜供应量占本地消费比率达60%以上。2021年,全市蔬菜产量37.8万吨。目前我市在加大蔬菜基地建设力度、提高蔬菜生产能力和水平的同时,正逐步把首府打造成内蒙古西部地区乃至华北地区重要的蔬菜生产和集散地。

今年,我市将继续抓好“菜篮子”工程建设,全市新增设施农业1000亩、露地菜1万亩,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4万亩以上。此外,我市将积极拓展销售渠道,加大蔬菜配送直销网点的建设力度,让市民吃上放心菜、平价菜。

(记者 杨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