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心理学研究现状
社区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心理治疗是治疗人们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方法。然而,很少有心理治疗师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社区心理学应运而生。1965年,39位心理学家在斯万普斯科特举办探讨会,促成社区心理学的专业领域正式形成。1970年代,一群深受美国训练及影响的社区心理学家开始在加拿大推动社区心理学教育与实务的发展。
目前,我国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服务体系不健全、专业化人才缺乏、动力不足等问题[1]。研究过程中较多采用国外社区心理学的理论,因此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社区心理学在中国的实证效度都较低。对于中国社区心理工作者而言,发展本土化的社区心理学理论至关重要[2]。发展社会心理学,符合追求个人与家庭的幸福、凝聚社区心理意识、生态系统分析与介入、尊重族群多元价值等的核心价值观,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以预防为主的理念不谋而合,因此,社区心理学在青少年心理危机预防工作中至关重要。
青少年心理危机现状
青少年正处于个体生理和心理发生急剧变化的特殊时期,也是他们的身体发育进入人生发展中最快的时候,伴随着生理、心理的急剧变化。这个时期的青少年不断打破自身的心理平衡,并寻找新的行为标准,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他们对学习的压力、 以及人际交往等方面问题还不能很好地调适而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危机,从而影响他们的学习与生活,甚至会出现自杀、他杀以及侵害他人的暴力行为,给家庭和社会带来难以磨灭的伤痛。
近年来,校园自杀、他杀行为以及侵害他人的暴力行为日渐增多,已成为影响校园和谐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3]。据调查,自杀成为我国人口的第5位致死原因,同时是15-34岁人口的第一死亡原因,其比例为相应人群死亡人数的19%,统计资料显示自杀行为日趋低龄化[4]。
因此,加强对青少年心理危机的预防逐渐成为当前社会、学校、家庭的重要工作。
预防青少年心理危机
一、建立青少年社区心理咨询中心
社区心理咨询旨在帮助青少年正确理清自己与他人、自己与学校的关系,正确调试在社区内出现的情绪,明确自己在社区内部的社会角色,主动承担社区责任,提高自身抗逆力,更好地适应社区环境。
相比较个体心理咨询而言,团体心理咨询的一大特点就是可以调动成员,通过成员之间的相互帮助达到治疗和辅导的作用。社区团体心理咨询可以将真实情景中的人际交往模式带到现场,拉近了青少年与团体的距离,特别适用于遇到人际关系适应不良的青少年。
同时心理咨询中心除了建立常规心理咨询热线值班制度以外,还可设立 24 小时心理危机干预热线值班,当校内老师或其他工作人员发现青少年心理危机事件时,可以第一时间上报给心理中心,做到对青少年心理危机的全面预防。
二、举办社区心理文化活动
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载体,以社区为载体,开展一系列富有特色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主要手段,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宣传活动,如社区心理知识竞赛、心理剧表演、心理健康电影赏析、展板宣传等。鼓励学生成立社区心理小组,以链式结构让社区心理服务效能在学生中进行传递。
三、营造社区感
社区感指社区成员之间及其同团体之间的相互影响与归属感,通过彼此承诺而使成员需要得以满足的共同信念,并且以社区历史为基础所形成的情感联结。社区感并不单纯是一种地域归属或者群体认同,而是二者的有机结合。
因此除了社区的硬件打造、社区型活动的举办以外,社区感的营造同样不能忽视。学界普遍认为,社区感的提升有助于提高社区成员的归属感,而归属感的强化进一步提高了社区成员的心理健康水平[1]。对社区感氛围的营造将有益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发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又会反过来促进高校的社区化管理水平。
将心理健康教育引入社会,不仅提高了青少年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的有效性,而且有效帮助青少年解决各种心理问题。从社区心理学的角度预防青少年心理危机,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这个干预过程可以更好地体现社区心理学实践中的主动性特点。这就要求社区提供预防心理危机的相关设施和服务,全面构建心理危机体系,使青年人心理危机的预防常态化,减少心理危机,助力青少年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苇宜.城市社会心理学视野下社区心理学与社区心理服务[J].智能城市,2018,4(17):51-52.DOI:10.19301/j.cnki.zncs.2018.17.027.
[2] 许鹏飞.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社区心理学的视角[J].才智,2021(24):122-124.
[3] 吴锡改,胡聪聪.关注心理危机引领校园和谐——青少年常见心理危机及应对策略[J].教育科学研究,2010(03):56-59.
[4] 屈坚定,高伟娜,余星池.中国青少年自杀意念[J].青年研究,2002(06):44-49.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