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编者按:美丽乡村需要文化赋能,挖掘乡村丰富的文化资源是推进乡村振兴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载体。越城区以培育“乡村振兴先行村”为契机,用文化赋能“五星3A”迭代升级。越城区委组织部联合绍兴晚报推出“越城乡村记忆馆”专栏,从历史典故、名人文化、乡间传说、建筑特色、旅游美食等方面挖掘乡村文化,讲好美丽乡村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碧绿的稻田,清清的河水,小桥流水边垂柳摇风,香樟掩日处河埠系船。安桥头村与水面、稻田相融,如漂浮的荷叶,“泊”在五江交汇、九溇相拥之处。

这里曾是鲁迅心中的“乐土”,是让鲁迅魂牵梦绕的外婆家。鲁迅先生在《社戏》中写道:“那地方叫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但在我是乐土。”

鲁迅笔下的平桥村,就是越城区孙端街道安桥头村。清朝时村东南首建有东南庵,庵外有桥,名叫庵桥,庵桥在抗战时期被毁。后人把“庵”改为平安的“安”,于是便有了安桥头村的名字。现在的安桥头村风景如画,成为人们向往的鲁迅笔下“梦里水乡”。

朝北台门

“迅哥”打卡

村口古朴的石碑坊后,有一条林荫大道,两边的墙上是有关鲁迅的文化元素和墙画小品,向人们展示着一代文豪鲁迅与外婆家水乳相融的关系。穿过这里,仿佛走进鲁迅童年的梦境中。

鲁迅外婆家朝北台门就在路口的平桥边,已成为安桥头村的地标。

据村史记载,安桥头鲁氏族人之始祖蘭谷公,于南宋绍兴元年(1131)流亡到绍兴皋埠,第三子澂端公与丁嵩公,看中安桥地块,在滩涂上筑草屋,设盐栈,挑货贩运,养家糊口。南宋绍兴12年(1142)定居安桥。萧绍运河在镇塘殿一带开辟过壩之处后,安桥即成行商、船伙聚集之所。鲁、丁两家俟机开设商号、作坊、钱庄、当铺、染坊等,随之发族。南宋晚期曾改村名为岳墅镇。元兵南侵时惨遭兵燹(xiǎn),毁镇歇市。抗日战争期间,安桥头村再遭破坏。安桥头870多年的历史,令人慨叹。

“现在安桥头村由安桥头、西塘、里赵三个自然村组成,其中安桥头自然村80%的人姓鲁,距鲁迅舅舅家皇甫庄村4公里左右。”安桥头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主任宣明德说。

安桥头村从古至今,名人几乎都出自鲁氏一门,当中最著名的人物是鲁世卿。他是安桥头鲁氏二十九世祖,嘉庆年间进士。官至工部司木创科主事,是专给皇家管木料仓库的,后升任四品衔,为官三十年回家,于道光23年(1843)建朝北台门。他为官清廉,为人热心。民间有“要打官司专找鲁世卿”俗语。他是鲁迅的外太公。

朝北台门堂名为彬礼堂。月白色粉墙,封闭式院落,为典型的清代江南农村殷实人家住宅,因正面朝北,俗称朝北台门。台门砖木结构,有前后两进,中隔天井。头进中间置四扇大木门,东西两侧有厢房。二进三开间楼屋,进南围有小院,栽有花木。屋内地面铺清一色石板,东西外墙下部三板石萧墙。清代江南官宦府第的奥秘是外围的“三板石萧墙”。那时,世卿公因供职工部,官居四品,才可享此殊荣。豪门富户则不能造。台门北建有船埠踏道,东边有小桥,名通宁桥,又称平桥。

鲁迅外祖父鲁希曾是全村最有身份的人,系清咸丰年间举人,曾做过户部主事。鲁迅外祖母何氏,是清翰林院编修何元杰的女儿,也算是安桥头村的名人。

小时候鲁迅常到朝北台门打卡,如清明、炎夏和秋后等时节,他会随母亲到安桥头住上一段时间,看望年事已高的外婆,捉蟋蟀,看社戏,摘青豆,捡贝壳,迅哥在这很开心,他后来在《朝花夕拾》中常有提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7年7月,鲁迅外婆家朝北台门被认定为绍兴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按原貌修复,2000年正式对外开放。

村在水中

潮涨酒香

安桥头村村内河湖纵横,江湾密布,村庄如漂在水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安桥头村内有朝北台门横江、石屋桥横江、安桥头直江、西塘横江、蒋家溇直江等五条江,五条江绕着村庄,犹如五条水龙护着村庄。

村里一直有个传说:相传明太祖朱元璋打下天下后,派国师刘伯温巡游四方,查看各地民情,其实是看还有没有“龙脉”。刘伯温在安桥头发现汇头丁要出龙子龙孙。原来汇头丁有一块空地,空地中间有个坟,旁边是五个小溇,像五个龙爪。刘伯温以为这是造镇塘殿时逃出来的龙,于是就对村里人说:“不好了,你们这地方要人头落地哉。”让村里人听从他的安排,或能避祸。他发现湖底到湖面有个泡泡冒出来,便断定是龙嘴,他得知这是丁姓人家的坟后,便绕坟一圈说:“你这畜生啊,这里不是你落脚的地方,村上都姓鲁姓丁,卤咸煞、钉钉煞。”将龙骂跑了。这虽然是民间传说,不足为信,但传说如梦,说明安桥头村一带是个好地方。这里五江相汇、九溇相拥,是真正的梦里水乡。

安桥头村水多桥也多。平桥、广济桥、通宁桥,桥桥不同,各有韵味。“摇啊摇,摇到外婆家,外婆留我吃碗茶,妗姆婆娘懒烧茶,茶盅茶壶别人家,水缸底里结莲花。”安桥头一带这美丽的童谣,让人对安桥头外婆家充满着向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离安桥头不到两公里的地方,便是著名的萧绍海塘。海边潮起潮落,有巍巍屹立的鱼鳞石塘,也有碧绿的沙地。儿时的鲁迅和小伙伴常到这里看潮。

“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鲁迅在《故乡》中这样写道。

安桥头村一直酒香弥漫,村里的鲁家也是酿酒世家,鲁家最发达时要酿3000多大坛酒。现在,距安桥头一公里左右的地方,便是古越龙山中央酒库,18间大型酒库储存着1100万坛原酒,堪称世界之最。

水乡社戏

寻梦故乡

安桥头自古就有演社戏的习俗。农闲时村民便在社庙门口搭台演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社戏一般在庙台或临时搭建草台上演出。庙台有两种:一为建于庙宇大殿前的天井内;二为筑于庙门的水上舞台,称“水台”,观众可坐在船上看戏。鲁迅到外婆家作客时,就经常在里赵、安桥头看社戏。鲁迅曾夜里坐着船去看社戏,并详细描写夜里坐船的景象。

鲁迅的外婆家,是鲁迅《故乡》里的故乡。鲁迅一直念念不忘这梦里故乡。少年鲁迅在这里与农家孩子们一道钓虾、放牛,一道去镇塘殿观大潮,一道去里赵看社戏,回来时还在六一公公的豆田里偷过鲜罗汉豆吃。鲁迅在小说《社戏》中深情地记载:“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他念念不忘故乡的“闰土”们。鲁迅二弟周作人少年时也常随母兄到安桥头作客,并记载安桥头社戏活动,他在1900年4月12日的日记里记载:“下午安桥社庙有戏。”

鲁迅的外婆家,也是许多名人的梦里故乡。鲁迅夫人许广平、鲁迅之子周海婴和孙子周令飞,鲁迅研究专家冯雪峰、唐弢、王士菁、李霁野、杨霁云等以及众多作家、诗人、摄影家们都纷纷来到安桥头,观看水乡社戏,寻找故乡的梦。

安桥头村的社戏,百年绵绵。近年来,安桥头村还原鲁迅先生笔下“祝福”习俗,举办“鲁迅外婆家”祝福文化节活动,把绍兴祝福的风俗和社戏风情融合起来,呈现水乡原汁原味的风情。安桥头村已建成梦回安桥头·鲁迅童年广场、鲁迅外婆家古戏台、鲁迅童年路等。鲁迅《故乡》的故乡,正成为人们向往的梦里水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