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安门,是我国首都的象征,每年都有不计其数的人来这里感受这座有着六百多年历史雄伟建筑的华丽和威严,仅2019年10月3日一天时间,接待游客就达到了268万人次。许多人来到天安门最重要的两件事就是观看庄严的升旗仪式和到毛主席纪念馆瞻仰毛主席遗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逝世,遗体是火化还是永久保留?

毛主席逝世,遗体是火化还是永久保留?

1976年9月9日零时10分,一代伟人毛主席逝世,这对于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是一个巨大的噩耗。毛主席在弥留之际没有留下任何遗言和遗书,而且对自己身后事的处理,也未作任何交代,并不是他没来得及安排,而是他并不在意这些事,具体怎么做,完全交给后人定夺。

那一夜的中南海202室,灯火通明,政治局的会议从凌晨一点多直接开到破晓时分,许多问题仍没有达成共识。议题最主要的内容之一就是主席的遗体如何处理,对于这个问题,会议上的气氛异常激烈,与其说是商议,不如说是争辩,因为其中出现了两种完全对立的意见,并且支持两种意见的双方彼此都没有妥协。

一种意见认为,早在1956年的八大会议上,毛主席就曾经倡导国家机关人员去世后要实行火化制度,并且当时参加会议的人除了许世友将军,其他人都在倡议书上签了字,当然也包括毛主席本人。所以应当尊重他的意见,并且同年刚刚去世不久的朱德司令和周总理,遗体也是这样处理的,因此对主席的遗体进行火化也合情合理。

另一种意见则认为,毛主席在全国人民心中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如果将主席的遗体永久保留下来,就可供一代又一代的后辈们瞻仰和怀念,让毛主席的思想和精神永远流传下去。

由于两种意见僵持不下,好几个小时都没有定论,等候在室外的医疗组专家开始着急了,因为当时的天气还很热,时间再拖下去,后果不堪设想。最后以华国锋和叶剑英为代表的党中央决定做两手准备:

  • 一、先将遗体进行防腐保护,以便进行发丧、吊唁;
  • 二、事后广泛征求党员和社会民众的意见,再进行开会研究,最后决定是火化还是保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徐静接受为主席保护遗体的任务

徐静接受为主席保护遗体的任务

卫生部部长刘湘屏接到这个保护遗体这个艰巨的任务后,马上亲自到中国医学科学院找到形态学教研组第一副主任徐静,只是说有紧急任务,必须马上走,但并没有提任务内容。凌晨4点左右,徐静跟随刘湘屏乘车赶往中南海,一路上气氛非常凝重,此时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汪东兴早已在等候他们了,刘湘屏和徐静一进门,汪东兴迅速站起来,用低沉的语气说:“你就是徐静同志吧?”

徐静边点头边回答说:“是的。”

汪东兴停顿了片刻,随后哽咽地说:“我代表党中央向你宣布一个非常不幸的消息,伟大领袖毛主席今天凌晨逝世了,现需要你想办法将遗体做特殊保护,以供全国人民吊唁、瞻仰毛主席遗容,维持15天左右。”

徐静听完后,瞬间感觉晴天霹雳,脑子一片空白,愣在了那里,什么也没说。

汪东兴马上又问:“有什么要求你尽管提。”

徐静思考了半天,说:“第一,我需要先看看主席的遗体;第二,看完遗体后,我必须马上回院里与其他医学专家们一起商讨研究出一个可行的具体方案;第三,我需要一些时间去准备药品和医疗器械。”

徐静的三点要求得到了汪东兴的首肯。在查看了主席遗体的情况后,徐静回到中国医学科学院,与院领导研究商量后,决定让解剖教研室副主任张炳常、形态教研室的副主任陈克铨和徐静组成一个三人小组,确定了遗体初期保存的方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天上午10点左右,徐静、张炳常、陈克铨三人携带着药品和医疗器械,进入中南海。华国锋亲自见了他们,嘱咐道:“保护好毛主席的遗体,是一项光荣而又艰巨的政治任务,一定要做到万无一失。这是党和人民对你们的重托。你们完成好这项任务,党和人民是不会忘记你们的。”

长期保留毛主席遗体,建立毛主席纪念堂

长期保留毛主席遗体,建立毛主席纪念堂

毛主席遗体被做好防腐处理后,于9月11日凌晨3时20分被移入人民大会堂。9月11日上午10点,为期7天的吊唁活动正式开始,几十万群众怀着无比悲痛的心情,伴随着悲壮的哀乐,缓缓绕过伟人的遗体,并进行肃立、默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段时间内,党中央经过多次开会,最后决定长期保存毛主席遗体,并且要建立一座毛主席纪念堂。9月20日凌晨4点左右,在华国锋、叶剑英、汪东兴等人的护送下,毛主席的遗体被转移至“769”地下保护室,这里密封、隔氧、低温,专家们在这里为毛主席的遗体进行全面系统的二次防腐处理。

1977年5月27日,坐落在天安门广场正中的毛主席纪念堂正式落成,占地72公顷,总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1977年8月18日上午,毛主席的水晶棺抵达纪念堂,此后这里不仅成为全世界人民怀念毛主席的场所,更是展现党的集体革命精神的地方。同年9月1日,毛主席纪念堂正式开放。刚开始纪念堂一直采用的是发票的办法,虽然当时起到了便于管理等积极正向的作用,但是给普通民众的瞻仰带来了不便,后来经过有关部门的认真研究讨论,从1984年7月1日开始,取消票证制度,人们只要通过排队即可瞻仰毛主席遗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天安门毛主席画像的早期版本

天安门毛主席画像的早期版本

天安门广场的另一大标记就是天安门城楼上悬挂着的毛主席画像,去过天安门的人可能都有这种体会:无论站在天安门广场的任何地方看毛主席画像,你都能感觉到毛主席那双慈祥的眼睛好像在注视着你,此时,眼前就会浮现出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的宏大场面,耳畔也会回荡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声音,这不仅得益于画师高超的绘画技术,同时也象征着毛主席思想绽放出的万丈光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画像第一次被悬挂到天安门城楼上,是在1949年2月12日“庆祝北平解放大会”上,当时正值中国人民的传统节日元宵节,二十多万北平民众集结在天安门城楼前庆祝北平的和平解放。此时天安门城楼上正中间悬挂着毛主席的画像,两侧还挂着朱德、林彪、叶剑英等开国元帅们的画像。天安门城楼上挂这么多画像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并且也是唯一一次,由于当时时间比较仓促,这次天安门城楼上悬挂着的毛主席画像其实类似于一张放大了的免冠照片,画像出自著名油画家董希文的笔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9年7月7日,北平全市人民为纪念“七七”抗日战争12周年,同时也为了庆祝新政协筹备会的成立,在天安门前举行了庆祝大会,天安门城台中央挂着一个巨大的五角星,五角星东西两侧分别挂着毛主席和朱德的画像,这次的毛主席画像仍旧是出自著名油画家董希文的笔下。

1949年9月,以周总理为主任的开国大典筹备委员会,经过研究决定,开国大典当天要在天门城楼上悬挂一张正式的毛主席的画像,不再使用北平解放大会上的版本,但究竟要悬挂毛主席的哪一张照片,画像由谁来执笔,这些都成为棘手的问题。

周总理先是找来摄影记者,为毛主席拍摄了一组正面的肖像照,照片洗出来后,周总理第一时间交给毛主席的秘书,让他把所有照片放毛主席的书桌上,请主席挑选一张满意的,主席认真看完后说:“我不喜欢这种标准照,让人看起来有距离感,如果城楼上一定要悬挂我的像,就从我的那些生活照片中挑选一张,因为随意拍的照片显得比较自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总理得知主席的意见后,马上派人找来几张当年毛主席在延安时期的照片,交给主席挑选,最后主席看到了1945年他和朱瑞同志在延安河边散步时,由摄影师郑景康为他们拍摄的一张合影,他对这张照片非常满意。

照片选定了,绘制画像也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有人向周总理推荐了青年画家周令钊,因为1949年国共和平谈判会场上的毛主席画像与北京饭店会议室悬挂着的毛主席画像都是出自他的笔下,这些画像不仅非常生动,而且将毛主席的领袖气质非常好地表现了出来。

经过周总理批准后,周令钊和他的夫人陈若菊(也是他的绘画学生)对主席选定的照片进行了仔细研究设计,随后便在天安门城楼大殿的东山墙下架起了一座6米多高的木台,开始了绘制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先将照片打满正方形的小格,然后画了一幅30cm×40cm的底稿,然后在底稿上再打格,再继续放大。当时由于怕木质底板被大风一吹就晃动,所以就采用了铁
质底板。

周令钊先在铁板上打了一个油底,然后打上方格,根据底稿一点一点绘制。时间紧任务重,周令钊一刻也不敢懈怠,每天刚蒙蒙亮时,他就开始工作,直到晚上彻底天黑看不见为止,一画就是一整天,并且为了防止出错,他每画一点,就要从架子上下来,从远处观察像不像。

经过半个月的时间,周令钊将一张只有方块大小的照片,放大到了一个高6米,宽4.6米的相框内,照片上的毛主席头戴八角帽,身穿粗呢子制服、微微上仰的脸上洋溢着亲切的笑容,将主席的诗人和领袖气质都完美地呈现了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9月30日,开国大典筹委会副主任、北京市市长聂荣臻前来审查毛主席画像的完成情况,他对比着原版照片仔细看了半天,周令钊画的毛主席形象和神情确实很像,但主席的风纪扣是开着的,聂荣臻说,开国大典上,主席画像的扣子还是系上显得更正式一些比较好。于是周令钊马上修改,终于在天黑的时候将主席的扣子改为扣好的样子。

这是天安门毛主席画像的第三个版本。

民众对第四版天安门毛主席像提出宝贵意见

民众对第四版天安门毛主席像提出宝贵意见

1950年2月28日,北京市10万群众来到天安门广场庆祝毛主席和周总理在莫斯科与斯大林一同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当时国内外的报纸上都将毛主席与斯大林的照片并排登在头版上,照片上的斯大林穿着元帅服装,显得很神气,而毛主席穿着棉布上衣,显得很朴素。主席的形象代表的是中国,气势上不能输,因此时任中央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胡乔木紧急吩咐人将一位名为辛莽的画家请进中南海。

胡乔木告诉辛莽,让他尽快挑选一张毛主席的照片,作为以后的主席标准像,同时也要用作天安门的主席画像摹本。辛莽经过翻阅大量历史资料,最终选定了一张毛主席微微向上看的半侧面照片,然后又召集了左晖、张松鹤等画家一起完成了毛主席画像的绘制任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0年5月1日,辛莽等人绘制的毛主席画像正式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许多群众看到新版本的毛主席画像后,提出了三点质疑:

  • 一、画像有些失真,与毛主席本人不是太像;
  • 二、为什么只有一只耳朵露在外面?
  • 三、视线向上看,而不是平视广大人民群众。

后来群众对这一版毛主席画像的意见被反映到了市领导那里,领导经过开会研究,认为群众反映的问题是有道理的,于是请辛莽又重新挑选合适的照片,准备重新绘制主席画像。

当时新闻摄影局摄影处的陈石林刚刚接到任务,要为毛主席制作一张标准像,陈石林想方设法找来了开国大典以后记者们拍摄的所有与毛主席有关的照片,他逐张观察、对比,最终选定了一张毛主席与几名战斗英雄的合影,这张照片拍摄于6月份刚刚召开的全国政协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期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过几天夜以继日地加工和精修,第一张毛主席标准像正式诞生,照片上的毛主席和蔼可亲,神态大方,所有看过的人都非常认可,随后经毛主席亲自审阅后,由新华社正式向国内外公布。

辛莽等人以这张毛主席标准像为摹本,很快绘制出了新的天安门毛主席画像,并于同年国庆前夕,悬挂在了天安门城楼上,这是天安门毛主席像的第五个版本,社会各界看到后,纷纷表示满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后来的1952年国庆、1963年国庆、1967年国庆,天安门城楼上又分别悬挂了毛主席画像的第六、七、八版本,并且1967年的第八版毛主席画像一直沿用至今。

天安门的毛主席画像要挂多久?

天安门的毛主席画像要挂多久?

天安门的毛主席画像还要挂多久?对于这个问题,邓小平同志早已经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1980年8月17日,有“世界第一女记者”之称的意大利人法拉奇来到了北京,这位曾采访过数十位国家首脑风云人物的记者以提问问题尖锐著称。法拉奇于8月21日晚进入中南海,对小平同志进行了采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采访开始后,法拉奇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天安门上的毛主席画像,是否要永远保留下去?”

邓小平斩钉截铁地回答道:“永远要保留下去,但为了对毛主席表示尊重,以后毛主席的画像不能到处都挂。那样显得不严肃。

随后邓小平又说:“如果没有毛主席,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毛主席最伟大的功绩就是将马列主义的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结合起来,指出了中国夺取革命胜利的道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画像从1949年2月第一次悬挂至天安门城楼上至今已有七十多年,早已经成为天安门广场的一个标志性元素,每天都吸引着无数国内外人士的敬仰的目光。由于风吹雨淋,天安门的毛主席画像需要定期进行更换,每一次更换的新的主席画像都是由一代又一代画家们亲手创作而成的,虽然工作很辛苦,但画像始终都保持着超一流的水准,使毛主席和蔼可亲的形象,永远印在人民心中。

(欢迎关注小辫儿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