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 7月9日,是乌干达公民苏玛的50岁生日,她的中国媳妇王丽红按照自己家乡的习俗给他煮了一碗长寿面,希望丈夫长命百岁,健康平安。王丽红笑着对丈夫说:“我对你的爱全部在这碗面里了”

苏玛用中文温柔地对妻子说了“谢谢”。

在吃完这碗面后,王丽红带领孩子们给父亲送上了生日卡片。

此时距离这位北京姑娘嫁到非洲已整整18年了,她和她的非洲丈夫在乌干达组建了一个6口人的大家庭,两个人的感情始终如热恋时一般甜蜜。

北京姑娘和非洲小伙的爱情

王丽红于1968年出生在北京二环内,家中祖辈世代居于北京,是个典型的北京大妞。父母工作稳定,家境宽裕,对这个女儿宠爱有加。

(王丽红童年照片)

王丽红自幼聪明,成绩优异,在北京师范大学读完本科后进入清华大学读研,在外人看来这个女孩无疑前程似锦,未来一片光明。

然而就在所有人都以为王丽红会找一个门当户对的青年才俊时,她做出了一个令人惊掉下巴的决定——她宣布自己和非洲乌干达来的一个留学生相恋了。

(苏玛和王丽红年轻时的合影)

这个幸运的非洲小伙叫苏玛,他在上世纪90年代初来到清华大学留学。

王丽红和苏玛相识于1990年。当时王丽红自己家住在友谊宾馆,而她的姥姥姥爷家住在清华附近,王丽红经常骑着车去外祖家看望两位老人。

有一次,王丽红骑车经过熟悉的道路时,一辆破旧的28式自行车突然挡在了她的面前。王丽红吓了一跳,等她看清了这个别车的人是个黑人时,她生气地在心里骂了一句“臭流氓”。

(清华大学校门)

但是令她意外的是,这个黑人主动下车和她打起了招呼:“小姐你好,我是清华的留学生,我见过你好几次骑着自行车从这儿经过了,这次我想认识你。”

王丽红这才知道,这个黑皮肤的青年已经暗中关注她很久了。她被眼前这个非洲小伙的热情单纯逗笑了,两个人互留了联系方式。

(苏玛和王丽红)

此后,苏玛便常常邀请王丽红参加一些清华校内的活动,请她看足球赛,带她认识自己在学校的朋友。苏玛给王丽红讲发生在非洲的故事,这些发生在遥远国度的事情在她听来如同身临童话世界一般。

慢慢的,两个年轻人擦出了爱的火花。

情人眼里出西施。在王丽红看来,苏玛热情大方,乐观幽默又有责任心,比身边同龄的中国小伙子要成熟很多。

(苏玛接受电视采访)

当时王丽红所有的同学和朋友都无法理解她找的一个非洲黑人男友,甚至有人直接问王丽红是不是觉得苏玛家里有钱或者有地位才会同意嫁给她。

王丽红告诉身边的人,在她刚和苏玛相识的时候,苏玛就坦诚相告自己来自非洲一个农民家庭,并不是什么部落土豪。他的坦白和坦诚真正是王丽红放弃世俗偏见接受他的原因之一。

不顾父母反对执意远嫁非洲

虽然两个年轻人爱得死去活来,但是王丽红的家人无法接受这个黑人女婿。王丽红的父母都是老党员,两个人轮番上阵,企图说服女儿放弃这段感情。

(苏玛和王丽红)

王家父母首先和女儿表达了政治立场,绝对不是歧视黑人,但是无论如何都无法接受他们结婚。野蛮、贫穷、落后、疾病是当时的普通中国人对非洲大陆的普遍印象,更别提非洲多个国家仍然保留了一夫多妻制度,父母的担忧和劝阻在旁人看来也情有可原。

毕竟对于中国人来说,乌干达最出名的应该就是那个暴君总统“阿明”。

那段时间王丽红的母亲整日在家里以泪洗面,王丽红问母亲为什么老是哭,母亲说:“我实在无法接受,他要是打你怎么办,对你不好怎么办,三妻四妾怎么办?”父母亲为此发动了所有亲戚劝说王丽红。

(苏玛和她的非洲家人合影)

然而沉浸在爱情中的王丽红只觉得家人危言耸听,一心一意要嫁给苏玛为妻。

1993年,为了不让女儿见苏玛,强行切断二人的联系,王丽红的父母把她带到了日本姐姐家,令人没想到的是苏玛居然一路追到了日本,这一举动再次深深打动了王丽红。无奈之下,父母也只能默许了他们的婚事。

两人很快在日本领了结婚证,并生下了大女儿。

(苏玛抱着大女儿)

宝宝的出生缓解了紧张的家庭氛围,王丽红的母亲开始接纳苏玛,她亲自将宝宝带在身边抚养,总是一脸慈爱地对着外孙女叫“黑珍珠”

苏玛研究生毕业后,决定回到乌干达工作,报效国家。王丽红当即决定带着一岁多的大女儿一同前往。在出发前,家人朋友都忧心忡忡,他们无法想像这个在大都市长大,连饭都不会做的姑娘怎么在贫穷落后的非洲生存下去。

1996年,王丽红为爱远嫁乌干达,成为了一个非洲家庭的中国儿媳妇。

(乌干达在非洲的位置)

乌干达位于非洲东部,这里四季如春,雨水充沛,物产丰富,素有“非洲明珠”之称。因为这里宜人的气候和宽松的经济环境,有数万中国人在此处经商定居。

刚刚踏上这片土地的王丽红受到了来自丈夫家乡人民的热切欢迎。为了庆祝王丽红的到来,苏玛老家村子里的人特地为这对新人举办了一个盛大的聚会,所有人聚在一起唱歌跳舞,邻居们争相给她送鸡和羊做礼物。

充满新奇和苦恼的非洲生活

初来乍到的王丽红对非洲这块陌生的神秘大陆充满了新奇。她的第一印象是“这儿真漂亮”,丈夫带着她山上放羊,下水捉鱼,爬树摘果子,让城市长大的王丽红十分兴奋。

(王丽红全家福)

新鲜感过去以后,王丽红必须面对一种全新的挑战性的生活。

她首先感到不适应的是当地炎热的环境,刚来的时候还穿着毛衣,一下飞机很快就换成了短袖短裤。

苏玛家是一幢二层小楼,两夫妻和苏玛的母亲住在楼上,楼下租给一个本地人。王丽红的卧室没有玻璃,只能用塑料布把窗户堵住,但是这样的房子在当地已经算是不错的住处了。

(王丽红刚到乌干达居住的房子)

乌干达女性地位低下,婆婆希望王丽红能学着洗衣、做饭、拖地。王丽红还记得她人生第一次学着用炉子烧炭做饭,试着用报纸点火,结果点了半天还是没有成功。整个房间都弥漫着黑烟,楼下的人以为着火了急忙跑上来查看,看到脸比黑炭还黑的王丽红后哈哈大笑。

除了物质条件的落后,王丽红还需要接受和中国完全不同的文化传统。

丈夫苏玛的家乡是乌干达最古老的村落之一,男人在这里有着很高的社会地位。在公共场所,男人可以坐在椅子上,而女人只能跪坐在地上。村子里的人基本都信奉伊斯兰宗教,王丽红到了这里以后也不得不入乡随俗,和其他农村妇女一样带上穆斯林头巾。

(苏玛抱着小女儿)

乌干达的农村实行一夫多妻制,王丽红的公公在当地算是个有钱人,有十几个妻子,至少40个孩子,丈夫苏玛是长子。这就意味着王丽红有十几个婆婆,还有几十个兄弟姐妹。

在当地,儿媳妇是不允许和自己的公公靠得太近的,所以每次王丽红看到看到公公都要远远地下跪问安。

(王丽红看望她的多位婆婆)

这些在国人看来无法接受的事情,王丽红都慢慢习惯了。她在后来接受采访时说:“我的心态比较好,心态决定了我很多的事情,我比如在这儿看到了很多事情,在别人眼里头会掉眼泪的,我是觉得很新奇,很有意思。”

在非洲定居多年的王丽红仍然保留着家乡的习俗,每年丈夫生日,她都会亲手丈夫做一碗长寿面,有空时就教孩子们煮汤圆,包饺子。

(王丽红教小女儿包饺子)

非洲的卫生和医疗条件都远远落后于中国,王丽红在非洲遭受的最大的打击也来自于此。

2007年王丽红生下第四个儿子法黑弟,这个可怜的孩子在一岁那年死于疟疾,这让王丽红悲痛欲绝,她自己在非洲做的就是医疗生意,结果儿子却因病早夭。

孩子去世前紧紧握着母亲的手,王丽红永远都忘记不了那种无能为力的感觉。

(王丽红的第四个儿子的墓碑)

这个变故让王丽红做出了一个影响她人生轨迹的重大决定。她无法接受人们在这个地方轻易地死去,下决心用自己的力量培养人才,改变乌干达的教育和环境。

开办学校致力传播中华文化

乌干达当地人都亲切地管王丽红叫“妻子”,不仅是苏玛的妻子,还是乌干达人的妻子。王丽红在当地另一个常见的称呼是“王校长”,这个称呼来源于她于2010年买下的一所学校。

(鲁扬子中学)

在小儿子去世后,王丽红接手了坐落于乌干达首都坎帕拉市郊的一所中学,改名为鲁扬子中学,并于2014年出任校长,负责学校的全面管理,学校以“Knowledge inspiration”(知识点亮人生)为办学理念。

鲁扬子中学当地颇有名气,是乌干达唯一一所教授中文的学校,不少非洲学生都在这里就读。

鲁扬子中学的学费在乌干达属于中下水平,收入甚至不足以维持学校运转,但是学校免费为学生们提供午餐。王丽红常常自掏腰包补贴学校,甚至把自己家的牛杀了给学生们加餐。

(王丽红和学生们合影)

王丽红自己的两个孩子也在这所学校就读,并没有因为是校长的孩子得到任何优待,有一次小女儿犯了错,依然要和其他学生一样被打手心。

对王丽红来说,管理学校和众多学生时常让她感到疲惫。苏玛和苏玛的家庭在这时候给了王丽红很大的支持,此外,孩子们的进步也让王丽红十分欣慰。

学校曾经有两个孩子十分调皮,某天晚上甚至把教室窗户拆了,跳墙逃跑。按照规定,这两个学生应该被开除。但王丽红并没有这样做,她找两孩子谈了话,一次次鼓励他们求学进取。最终这两个孩子都考上了大学,家长们都觉得不可思议。

(王丽红在上课)

这个来自中国的耐心善良的女老师,如春风一样吹过乌干达孩子们的心灵。

在王丽红和苏玛的精心经营下,鲁扬子中学迎来了几十名汉语教师,并在中国国内渐渐有了知名度。

2017年3月15日,由乌干达当地中资企业商会发起的鲁扬子中学捐赠仪式在鲁扬子中学举行。我国驻乌干达大使、乌干达教育部长都出席了此次仪式,中铁七局作为国内企业的代表向鲁扬子中学捐献了篮球架等体育器材。

鲁扬子中学多年来和国内多所高校开展对非交流合作,为促进中非交流 ,宣扬中华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国文化软实力改造非洲的典型代表。

(校长王丽红接受采访)

王丽红和苏玛,跨越了种族、肤色、国籍、文化、家庭的巨大差异,冲破了世俗的障碍和家人的反对,凭借两颗无畏的真心走到了一起,并且构建了和谐的家庭。

最难能可贵的是,曾经娇滴滴的北京小姐王丽红在到了非洲以后,没有嫌弃丈夫家乡落后的经济和糟糕的文化水平,凭借一自己之力开办学校,传道授业,为中华文化走向非洲做出了不懈努力。而这一切成就的背后,都离不开丈夫的大力支持。

这段曾经被所有人都不看好的“中非之恋”,最终结出了累累硕果。

参考资料:

[1]我的海外生活·嫁到非洲.旅游卫视.2014.12

[2]非洲媳妇王丽红:我在乌干达办学教中文.央视网.2016.3.3

[3]中铁七局在海外履行社会责任要动“大手笔”.中铁七局.2017.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