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一名叫唐尚珺的高考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倒不是说他的高考分数有多高,只是他的年纪成了大家津津乐道的谈资。

已经33岁的唐尚珺这是第13次参加高考,对于大家惊讶的目光,他已经完全放平了心态,十多年的青春都奉献给了高三。

唐尚珺的执着在别人眼里看起来有些偏执,一次又一次地复读,让这个小伙子不再年轻,别人给他冠上了“高考钉子户”的名称。那么到底是什么样的毅力让他一遍遍复读?这十二年里他到底经历了什么呢?

高考失利后的唐尚珺

唐尚珺出生在一个小农村里,四面大山让这个小村子穷困潦倒,家里唯一的电器就是那台黑白电视机。从小唐尚珺就听新闻,只有好好学习将来考上一个好的大学才能走出大山,摆脱家庭贫困,甚至有机会当上村官回乡建设。

小小年纪谁不向往外面的生活,努力读书成了唐尚珺的信仰,家里孩子多,父母辛勤劳作都是为了让他们能吃饱穿暖,在几个兄弟姐妹中就属唐尚珺的成绩最好,是全家人的骄傲。对于唐尚珺的学业,父母表示非常支持,自己受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罪,不想让儿子重蹈覆辙。

中考结束后,唐尚珺不负众望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进入了县里最好的二中,本以为自己的“幸福”就此开始,可没成想第一个学期的摸底让这个“状元郎”惨败

来到县里高中,对于唐尚珺来说显得惊奇又新鲜,这样的日子不是自己梦寐以求的吗,宽广的教学楼、奔驰的大操场、安静的自习室,这都给了唐尚珺无限的憧憬。

可是几堂课下来,唐尚珺开始自我怀疑,他不明白以前自己学习的到底是什么,英语课口语发音不规范,物理课简直就是在听天书。几天下来的不适应,让唐尚珺有了很大的挫败感,不知所措的唐尚珺感觉自己来时候的骄傲和自豪全部被“收回了”

第一学期下来的摸底考试让他感受到了无尽的压力,他才明白以前的“坐井观天”是多么渺小。高中课业上的学习,让唐尚珺很是吃力,自己明明很努力了,为何这三年的成绩一次不如一次理想。进入高三,成了唐尚珺最害怕的时刻,可是时间不等人,高考就在倒计时中来到了唐尚珺的跟前,那年高考唐尚珺考了372分。

这个成绩刚刚过了三本分数线,距离他的“梦想”差300分,不知回家如何交代的他,第一次痛哭。哥哥姐姐为了让他上学,早早辍学打工,父母更是把希望全部寄托在他的身上。

这三年来的努力自己也都看在眼里,到底是天赋不够还是不够勤奋,自己一时之间根本说不清楚,但是心里的“不甘”是真的。

得知分数后的唐尚珺决定再次复读,他真正想考的是“清华”。那是国家的高等学府,是多少学子梦想的天堂,这个志向从立下开始,唐尚珺就不曾动摇,父母见儿子这么坚决,同意了他的想法,无论如何都会支持他复读。

复读的这一年,唐尚珺更加辛酸,全班几乎都是高考势力的复读生,大家都只有一个目标“再战高考,必须成功”。课堂上能听到的只有笔尖刷习题的声音,沉闷紧张的气氛让唐尚珺透不过气来,只是这个班级竞争压力太大,本来大家都学过一遍了,再学一遍成绩的进步要比普通班上升飞速。

但唐尚珺的英语,每次都是不及格,欲哭无泪的他明白,三大主科,英语150的分值,没有支撑,自己根本考不上清华

或许唐尚珺真的很努力了,但是第二次高考,他依旧考得不理想,405分,三本分数线。看来是命中注定的结果,家里人都希望他能上个好的大专,学个好专业,将来能有口饭吃,就是最大的成就,毕竟村里也没有出过几个大学生。唐尚珺也算是给家里“光宗耀祖”了,可是唐尚珺没有一点喜悦,更不想委屈自己上个专科。

想着再复读一年的唐尚珺心里打定了主意,但却不敢再向父母透露。等到大专通知书到了后,唐尚珺带着父母给的学费,返回了高三的复习班,有第一次就有第二次,但这一次却开启了他高考十三次的记录。

高考十三次,却不忘初心

第二次的复读,唐尚珺根本没有跟家里人说,拿着钱回到母校复读,当班主任再次看到他的时候,才明白他根本没去大学报到。这次的复读,让唐尚珺更加焦虑,不仅仅是学习上的压力,还要时不时应付家人的“关心”,唐尚珺总是想“这次考好了,我就能面对父母了”。可是一年又一年的高考不是那么容易拿下的。

学了六年的高中,唐尚珺的英语成绩总算有了进步,但还是达不到自己理想的预期,学习的压力让唐尚珺内心焦躁,但是家人的发现,让他更是害怕。

为了给自己凑足够的学费,唐尚珺周六日都要外出打工兼职,可是哥哥姐姐都在县城工作,自己最怕的就是与他们相遇。然而有一次唐尚珺就碰到了自己的姐姐带着小外甥外出游玩,当时自己的手里拿着宣传单页,站在马路边上与小外甥四目相对,想跑挪不动腿,想躲却发现空空如也。

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跟姐姐打招呼,姐姐很是疑惑,为什么唐尚珺会在县城里面发传单?唐尚珺从小就老实,说谎总是低着头,面对姐姐的询问,他只能谎称,自己的高中同学生病,为了募捐才回来的,因为放假就两天,来不及回家。

面对着弟弟,姐姐也没怀疑过,毕竟弟弟从小就老实,本来想帮助唐尚珺一起,被唐尚珺婉拒,姐姐只好带着儿子回了家,唐尚珺的心里七上八下,不知道下次还能不能这么幸运地躲过。

然而没过两个月,唐尚珺再次跟姐姐相遇,这次的唐尚珺急忙躲在了一辆面包车后面,姐姐过去后看到他。他支支吾吾地说自己来找同学,看看他康复没有,这些话,做姐姐的开始怀疑,唐尚珺不知如何是好,但话到嘴边就是说不出口。

姐姐见弟弟这个样子,也没有多问,姐弟俩回家时,姐姐也淡忘了这些事,可唐尚珺却忐忑不安,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了一年,第三次高考唐尚珺考了475。这分数,连唐尚珺自己都觉得可笑,这三年的努力换来了这样的结局,唐尚珺更加不甘心,第四次复读的想法产生了。

在他心里就算是被家里人发现了,也无所谓,自己就是要复读,要上清华,这个“理想”如今变成了执念。

第四次的高中生活,让这名“老将”内心,开始平淡,老师们也见怪不怪地看着他的名字一次次出现在复习班的花名册上。

放平心态的唐尚珺把自己的之前学到的,能总结的,能梳理的都做了个遍,这次成绩在模拟考就有了进步,紧张的时刻到来时,他有的只是祈祷:505分这个成绩对于他来说,有点欲哭无泪,二本分数线,比起三本,二本应该是个不错的选择,但是它不是“清华”。

唐尚珺内心平静地踏上了第五次复习生活,在别人眼里说好听点是不服输,说难听点就是“执拗”,难道只有考上清华才算光宗耀祖吗?可这份执念让唐尚珺依然斗志满满地进入了复读生活,大了学弟学妹五岁。对于异样的眼光,唐尚珺根本不在乎,枯燥乏味的复读生活让唐尚珺有了快乐,都说习惯成自然,这样的日子也成就了唐尚珺。

2013年,唐尚珺迎来了新的高考,537分,一本分数线,五年的复读时光,从372到537,不知道值不值得,但既然上苍给了答案,为什么不接受呢?因为唐尚珺要考“清华”。

他的那句“我就是不服”倔强又偏执,第六次的复读,因为过了一本线,学校不仅免了他的学费还每个月给了他400元的补贴,更是给了他单人宿舍,进入了复读的重点班。本该高兴的他,因为母亲的一通电话犯了难,因为今年他的“大专”生活该结束了,是要留在那生活,还是回来,母亲让他自己选择。

一时不知所措的他,哑口无言,毕了业,家里也就不会给他支付学费了,那么复读的钱该找谁要,自己挣得钱根本不够。回到家的唐尚珺,母亲又惊又喜,一边询问他工作情况,一边希望他能找个女朋友,唐尚珺不敢开口说话,看着憔悴的母亲,心里无比心酸,自己的复读生涯真的坚持不下去了。为了“清华梦”自己付出了六年的青春,本该赡养父母的年纪却没办法拿出一分钱,然而事情远远没有结束。

第六次高考,唐尚珺以587分的成绩被吉林大学录取,可是他再次选择了复读,这次换成了所有人的不理解。

十三次梦碎“清华”

吉林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大学,比起清华虽然还是有距离,但绝不会比普通二本差,可是唐尚珺看上的学校只有“清华”,那股刻在骨子里的念想已经根深蒂固。第二年的高考他以625分被中国政法大学录取,这次唐尚珺哭得更厉害了,只差那么一点,只差一点自己就可以走进清华,也就是这次,唐尚珺再也瞒不下去了。

拿着录取通知书回了家,坦白了自己的所有事情,父母一时没有回过神来,惊讶之余更多的是欣喜。他们不怪儿子瞒着自己,想着儿子能去北京上大学,老两口乐开了花,然而这个时候父亲却病倒了。

唐尚珺第一次感觉自己根本没有用,除了在床边照料父亲,即将三十岁的自己,没有一分医药费。虽然这样,母亲却让他放宽心读书,唐尚珺为了圆父母的梦,带着他们去了北京,去了政法大学,让他们亲眼看看自己即将读书的地方。

可是事与愿违,唐尚珺根本没有踏入大学校门,他转身又一次进入了复读的班级上,这次不淡定的不仅仅是班主任,还有周边的同学。可是唐尚珺根本不在意,他以为自己还有机会,可是想要的东西总是得不到。

2017年他考了550分,2018年他考了619分,到了2019年他以645分的成绩成了全校状元,可是距离他的“清华”还少了三十几分

因为病痛父亲去世,唐尚珺内心悲伤,但他还是没能停下自己的脚步,2020年619分,这分数让他几近崩溃。

还没来得及悲伤,疫情爆发,网课代替了线下课堂,到了2021年唐尚珺连六百分都没有过线,591分,比起上期下滑30分,每次的头破血流他都没能及时止损,如今的唐尚珺依旧没有放弃。

对于他的人生,十三次高考、十三次梦断,自己在高中奉献了10多年的青春,现在的唐尚珺33岁,却一事无成。要学历高中毕业,要资产半分没有,本该成家立业的年纪却还在积极备战高考,不知道他的这种“清华梦”到底是什么。

有句俗话说“一个人越想要什么,越得不到什么”可能真的是这样,人生有很多种选择,不一定“清华”就是最好的选择,如果当初唐尚珺进了中国政法大学,说不定现在的他已经有了份体面的工作,中国有句俗话叫“子欲养而亲不在”。

在自己一事无成的年纪,看着操劳的父母很是心疼,可是当自己想赡养他们时,他们却不在了。唐尚珺不止一次说过对不起妈妈,但是自己还是一次又一次出现在高三复读班。

为了清华,十三次高考,十二次复读,到底值不值得,那只有唐尚珺自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