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公元926年,契丹英雄耶律阿保机东征渤海国胜利,完成了其收复祖地的毕生心愿。之后废渤海国号,将其改名为“东丹国”,册封太子耶律倍为“人皇王”,并赐予其“天子冠冕”,这已经明确表示要让耶律倍继承其皇位。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耶律阿保机班师回朝途中突发疾病,竟连后事没有交待便驾崩于扶余。按照常理,耶律阿保机曾学汉人立长子耶律倍为太子,这就表明皇位非他莫属,但对于当时还处于奴隶制末期、思想制度都比较混乱的契丹人来说,无论是耶律倍的太子头衔和所谓的“人皇王”并不能对契丹人形成震慑,故而皇位继承形势瞬间陷入了僵局。
这时,一个女人毅然决然站了出来,她表示“皇子年幼,主少必致国疑”,自己可以效仿吕后“称制,摄军国事”,于是这个女人面不改色地掌控了朝政大权,心安理得做起了契丹“掌舵人”,这个女人就是耶律阿保机的表妹、太子耶律倍的母亲、契丹国皇后述律平。
那么,为什么述律平不直接将长子拥立成皇帝呢?依照现在东丹王传下来的自画像,为什么其高鼻深目类似外国人呢?一切都要从这个契丹人的开国皇后述律平说起。
契丹开国皇后述律平
述律平,在其氏族内部被唤作“月理朵”,是当时述律家族的长女,按照氏族传统,耶律和述律是通婚的两个部落,故而在十四岁时,述律平便嫁给了大她六岁的表兄耶律阿保机为妻。
述律平不像普通女子一样柔弱,相反她绝对算得上是个狠角色,其眼光犀利、手段毒辣,并且精于骑射,具有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堪称耶律阿保机的左膀右臂,而且契丹人当时并没有限制女性参政,所以她的才能得以充分的发挥,史书称其“勇决多权变”。
述律平第一次展现其不凡的政治军事才能是在耶律阿保机攻打党项时,当时的述律平被丈夫留在后方,不料室韦人趁虚而入大肆劫掠,述律平率老弱残兵出征,智计频出,以弱势兵力大破室韦人,其威名传遍北方。
耶律阿保机被迫辞去可汗时,述律平帮助丈夫将迭剌部治理得井井有条,为其东山再起奠定基础。更狠的是,这个女人居然亲自策划了一场“鸿门宴”,将其他七部的首领一网打尽,为丈夫统一契丹、登上皇位扫清了障碍。
如此英明果决的女人,自然不可能事事听从耶律阿保机的安排,即便他是自己的丈夫,所以当她亲自将丈夫的三百多名嫔妃送进陵墓中为阿保机陪葬时,自己却拒绝按习俗陪葬,她宣称幼小的儿子还需要自己来调教。
当朝臣们反对她主政时,述律平直接将属于自己的二十万骑兵陈兵于野,直接让群臣闭上了嘴。
述律平就是这样一个强势的女人,所以谁来继承皇位,她同样也要干涉一番。
左右皇位,逼走耶律倍
述律平和丈夫一共生育三子一女,大儿子就是太子耶律倍,二儿子是兵马大元帅耶律德光,小儿子是耶律李胡。耶律阿保机死后,皇位本应毫无争议地传给耶律倍才对,可事实并非如此,因为其母亲强势介入了皇位非传承。
在述律平看来,自己这个大儿子是个汉文化狂热分子,敬仰孔子和儒学,治国理政张口闭口都是儒家那套仁义道德,与契丹的传统有些格格不入,虽然她明知道丈夫需要需要一个宽厚仁慈之君来守江山,但从她内心却并不认同这个大儿子真能守住这个江山。
相反,她认为二儿子耶律德光才是皇位继承人的真正人选。耶律德光虽然文采稍比耶律倍稍逊,但像极了自己和耶律阿保机,精于骑射、武略出色,拥有一颗强大的军事头脑,这才是她心目中草原帝王最完美的形象。而更重要的是,耶律德光的妻子是女儿质古与弟弟室鲁之女萧温,也就是说萧温是她的外孙女兼内侄女,在述律平看来,耶律德光继承皇位会对萧家作最大的保护,恐怕这才是述律平想让耶律德光继承皇位的原始初衷。
我们说过述律平非常有头脑的政治家,她知道就算自己挺耶律德光做皇帝,但无法阻止耶律阿保机留的老臣们以及汉臣们对耶律倍的支持,而契丹不可能因为选皇位继承人一事分裂,所以她决定孤注一掷,先下手为强。
于是在耶律阿保机大祭奠之日,述律平召集耶律倍的支持者们问道:“你们想念先帝吗?”这些大臣绝大多数是耶律阿保机的老臣,他们听到皇后有此一问,这些人便纷纷表达了对先帝的思念之情。
述律平听后微笑道:“既然你们这么想念先帝,那我允许你们生生死死陪伴先帝,以解你们的思念之情!”然后让兵丁将这些大臣押进帝陵陪葬耶律阿保机。
汉人大臣赵思温不服怒怼述律平道:“说起先帝最为亲近之人,非皇后莫属,既让我们这些老臣侍奉先帝,皇后为何不以身殉葬,以慰先帝在天之灵呢?”
述律平大概早有准备,面对赵思温的反驳她面不改色道:“幼子尚未成人,且国不可一日无主,所以我暂时不能随先帝而去!”说完竟取出一把佩刀,毫不迟疑地剁下自己的右手,命人将手送入帝陵中,代自己殉葬,这样一来老臣们再也无话可说,乖乖地接受了殉葬的命运。
述律平以强势手段镇压了耶律倍的支持者,耶律倍无奈之下决定主动辞去太子之位,并带着群臣向述律平请命,希望弟弟耶律德光继承大统。
述律平见目的已经达到,但为了平息舆论还是让自己两个儿子骑马并立,对大臣们道:“我两个儿子都很优秀,但按照我们契丹人的规矩,应该贤者举之,现在将选举皇帝的的决定权给你们,你们拥护谁,现在就为谁牵马吧!”
述律平说得认真,但大臣们却知道不能当真,之前数十位老臣已经进了帝陵陪葬,谁还看不清楚形势?结果拥有法定继承权的太子耶律倍被冷落,大家纷纷走到耶律德光的马前牵起了缰绳,就这样述律平“顺应民意”让耶律德光继承了皇位,是为辽太宗。
意外当上皇帝的耶律德光为报答母亲的拥立之功,尊其为“应天皇太后”,并在述律平断腕处盖起了“断腕楼”,定太后生日为“永宁节”,并承诺此后契丹皇帝一概要娶萧氏为后,这一切让述律平非常满意。
但是在怎样处理耶律倍的问题上,耶律德光犯了难,述律平虽然让其不准手足相残,但是相到这个兄长做太子多年,朝中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力,一旦处理不好,自己也将会陷入万劫不复之地。最终在述律平的建议下,耶律德光还是放耶律倍回了东丹国。
但是耶律倍是东丹王,在其属地内可穿天子冠服,设置百官,有着极大的自主权,放耶律倍回去,让其养精蓄锐,多年以后会不会威胁到自己呢?耶律德光越想越害怕,于是绞尽脑汁想了一个办法:将东丹国迁往辽阳东平郡。这样一来,将耶律倍置于自己的眼皮子底下,其东丹王的封号也就名存实亡了。
其实耶律倍对于皇位早已没有想法了,相到母亲对待老臣的残酷,他早已不敢对皇位有任何想法了,于是在失去皇位以及东丹国搬迁,都没有什么太大反应,完全一副既来之则安之的样子。
可恰恰这样平淡无奇的生活又引起了耶律德光的怀疑,于是有事没事将耶律倍召回皇都嘘寒问暖,甚至隔三差五亲自带兵去东丹国看望耶律倍,甚至还想方设法拉拢收买耶律倍的手下,监视着耶律倍的一举一动。
这样一来,耶律倍为开始害怕起来。自己皇位也让出去了,东丹国也无所谓了,就想安安心心做个富贵闲人也不让,这是真要置自己于死地吗?
就在他们兄弟二人互相猜忌之时,后唐皇帝李嗣源听说了耶律倍的遭遇,遂给耶律倍写了一封信邀请其去中原住上一段时间。耶律倍相到自己的遭遇,又害怕耶律德光真的赶尽杀绝,于是答应了李嗣源的邀请前往中原。
此行注定是一辈子的背井离乡,临行之际耶律倍感慨万千,于是找来一块木板在上面刻下了著名的《海上诗》:“小山压大山,大山全无力。羞见故乡人,从此投外国。”然后带着爱姬高美人投奔后唐而去。
耶律倍的悲催结局
耶律倍投唐受到李嗣源的高规格接待,不仅以天子礼仪迎接了了他,更是将唐庄宗李存勖的妃子夏氏嫁给了他,同时还赐姓名为李赞华、拜其为怀化军节度使,可谓是荣宠至极。
但是李嗣源死后,耶律倍的待遇便明显低了不少,尤其是李从厚即位后,不仅对耶律倍这个契丹人疑神疑鬼,更是觉得掌握兵权的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凤翔节度使李从珂皆有谋反之意,结果一番自杀式的操弄后终逼的二人造反将其击杀,李从珂自己以李嗣源义子的身份登上皇位。
然而,李从珂这个皇位继承的名不正言不顺,拥有更强大实力的石敬瑭作为李克用的正牌孙女婿,不由地对皇位开始觊觎起来。于是他向耶律德光开出了三个令所有契丹人都难以拒绝的条件求援:第一、向契丹称臣,以父之礼对待契丹皇帝;第二、把卢龙一道以及雁门关以北的十六州割让给契丹,这就是宋王朝历代皇帝念念不忘的“幽云十六州”;第三、每年进贡“岁币”若干。
这三个条件深深打动了耶律德光,但是真正打动耶律德光的是耶律倍送来的密信。耶律倍称此时是千载难逢的南下良机,希望契丹趁唐国内乱之际,南下攻伐中原。
于是得到契丹确定答复的石敬瑭马上在太原称帝,建立了后晋王朝,同时派人送上“幽云十六州”的图籍,承诺每年孝敬“父皇帝”三十万匹布帛。
耶律德光收了这么一个听话的“儿子”,还轻而易举拿到了梦寐以求的“幽云十六州”,龙颜大悦之下遂挥军南下。李从珂闻之惊惧不已,便要求耶律倍与自己自焚殉国。
耶律倍自是不愿意,李从珂恼羞成怒派出刺客李彦绅将之刺杀。
耶律倍死后,被一名僧人草草收尸,后来石敬瑭找到其坟茔亲自为其服丧,以汉人王爷的礼仪为其重新下葬。后来在耶律德光的要求下,耶律倍的尸体再次被起来出运回契丹,耶律德光将其改葬至医巫闾山,赐谥号“文武元皇王”。
其实耶律倍死的一点也不冤,且不说他的确背叛了待他恩重如山的李嗣源,还勾结契丹谋图中原,这种背信弃义之徒如何死也不为过。况且耶律倍来了中原之后,原本一个儒雅之人竟变得无比残忍,经常以折磨小妾为乐,曾对着夏氏挖出小妾眼睛,并生吞入肚,夏氏竟被他吓的出家为尼。他还在家中常年养着大批歌舞姬,目的竟然是在其手臂上刺洞吸血,其残忍性可见一斑,所以说耶律倍之死一点也不值得同情。
耶律倍自画像之谜,高鼻深目的契丹人究竟是什么民族?
虽然耶律倍到了中原之后一改在契丹时的儒雅变得残暴无比,但是儒家文化还是深深刻入了他的骨子里,作为草原出身的文人,他在后唐期间画下了大量的画作,我们熟知的《射鹿图》、《番骑图》等就是他亲手所绘,被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收藏的《东丹王出行图》更是描绘了自己游骑射猎的情景,而在这副画作当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些东丹王的本人长相,高鼻深目与我们印象中的契丹人有着显著区别,我们不仅会有这样的疑问——契丹族究竟什么民族?东丹王疑似欧洲人这又是为何?
- 先来回答第一个问题,契丹究竟是什么民族?
据史学家考证,契丹、乌桓和鲜卑应该是同一个祖先,即战国时期在辽河流域崛起的东胡,有名的历史事件是燕昭王将心腹大将秦开作为人质送到东胡,后来窥视了东胡军事秘密的秦开率燕军击溃东胡千里,此后长城边上再无东胡马队的出现。
历史中再次出现东胡的身影已经是汉朝时期了,当时的匈奴单于冒顿于公元前206年袭击了“东胡大人”,这位东胡领袖的头颅最后被镶上牛皮,成为冒顿的专用尿壶,东胡部族也被冒顿赶至乌桓山和鲜卑山,这就是后来的乌桓族和鲜卑族的由来。漏网之鱼的东胡部族继续在辽河流域繁衍生息,成为后来的契丹族,他们可以做到自给自足,虽然多次躲避了战乱,但同时也给限制了部族的发展,当时有一首诗描述了契丹的生活场景。
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
中原经历了“五胡乱华”之后,鲜卑人迅速崛起统一了北方,契丹族看着同一个祖先的鲜卑族如今成为中原之主,着实眼热得不行,于是经过内部讨论之后,决定向鲜卑人进贡,从而也想从中原分一杯羹。
当契丹人进贡途中看到北魏兴盛富庶的景象后,他们不由对中原产生了空前的仰慕之情,更是对中原文化产生了巨大兴趣。而在学习中原王朝的文化时,契丹内部的文化、经济、军事各方面都得到了大幅度的发展和提高。
当时的契丹,夹在西部的柔然和中原的北魏之间,生存压力还是非常大的,他们很清醒地认识到自己部族与这两个庞然大物之间的差距,于是一忍再忍,慢慢积蓄力量。
中间虽一度经历了北齐、突厥的入侵导致契丹八部分化成三个部分,但在唐太宗时期他们终于迎来了重新聚合的机会,契丹八部分而后立,并得到了大唐赐予其真正的根据地——松漠都督府,这为后来契丹的建国打下了坚实基础。
当欧亚草原上的回纥民族灭掉突厥之后,契丹人在其首领阻午可汗的带领下又叛唐投降回纥,契丹人与回纥人的关系就固定下来,回纥述律部世代与契丹迭剌部通婚,形成了坚不可摧了部落政治联盟,这种情况一直维系到契丹灭国。
契丹灭火之后,契丹人的辉煌被金人以及蒙古人对历史的恶意篡改下,永远尘封在历史中,14世纪之后世间再无契丹族,它就像黄河中的一滴水最终融入无边的黄河中,再也不可见,你以为这就是契丹人的整个历史吗?答案是否定的!
清顺治七年,俄国哥萨克骑兵占领了雅克萨城,达斡尔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抵抗斗争,他们正是当年契丹族的后裔,清政府为了表彰其功劳,特意将其编入索伦部落,契丹人再次拿起武器为国作战。清乾坤二十九年,索伦兵随大军远征并驻防在伊犁,从此达斡尔人在伊犁也有了分支。
更令人惊喜的是,如今在云南也发现了契丹人的后裔,这支契丹人分支是辽国天祚帝的八弟阿育及其士兵的后代,他们当年转战云贵川地区,还没来得及回朝复命,辽国便灭亡,为了躲避金、宋、蒙古人的追杀,他们将自己的姓氏改为莽、蒋等,现在约有十万左右的人口,经过基因比对,达斡尔人与云南蒋姓契丹人有着相似的父系起源。
契丹人的后裔终于被找到!
所以,追溯历史来看契丹的种族,它应该是战国时期的东胡人无疑,但是在长达千年的演变,契丹人在辽河流域繁衍生息,已经成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民族,其文化、生活习惯皆学自中原汉族,所以以“汉文化催生的民族”称之更为合适。而其后人并非完全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只不过变了一个身份仍然参与着历史而已!
再来分析东丹王高鼻深目之谜。
有人认为契丹人属于鲜卑族。这种说法的由来是慕容鲜卑与羌人融合诞生了吐谷浑,而吐谷浑就是典型的高鼻深目,故而东丹王有着鲜卑血统,所以会有契丹族其实就是鲜卑人之说。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在真实的历史中契丹人和慕容鲜卑中间隔着柔然和拓跋鲜卑,二者不可能有真正的接触,而拓跋鲜卑一向被认为是汉化最为彻底的鲜卑部落,其容貌长相几乎与汉人无异,所以“契丹即鲜卑说”是不成立的。
既然契丹自身的血统没问题,而基因突变的可能性更是微乎其微,所以只好从其母亲一系来寻找原因了。
我们之前说契丹迭剌部与回纥人述律部世代通婚,而回纥的祖先是高车国,也是当今维吾尔人的祖先,另外一个回纥人的大部在蒙古九条河地区,我们称之为“乌古斯”,是当今土库曼人的祖先。无论土库曼人也好,还是我们的维吾尔人也罢,其面部特征与汉人、辽河流域诞生的契丹人以及蒙古人都有着明显区别,其典型特征就是“高鼻深目”。
而述律部作为回纥人流传下来的部落,虽被当时的契丹人所征服,但其血统还是保留下来,而且只与契丹贵族通婚,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回纥人的纯正血统。另外根据如今的维吾尔族来看,回纥人也是“高鼻深目”的人无疑,所以东丹王带有这种特征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结语
耶律倍被母亲剥夺了皇位继承权,即便有着与母亲一样“高鼻深目”的特征仍难以幸免,其实这完全可以理解,翻开历史就可发现,有建树的古代政治家手段都比较恶劣,如刘邦、吕雉、李世民、武则天等等,这是因为“封建时代最肮脏的政治需要更肮脏的心灵去周旋”……
从战国时期的“东胡”到唐宋时期的“契丹”,抑或是普及的“达斡尔人”、“云南蒋姓人”,其实契丹人从未远离历史,他们一直在融合,可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都为国家的缔造和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宝贵的贡献,这是“和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得个性生存,所以对于“华夏”这个大家庭而言,无论哪个时期,“契丹人”同样功不可没。
参考资料:《契丹史》、《逝去的帝国》、《契丹简史》等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