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羽田

“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包拯戒廉诗

包拯,字希仁,合肥人,他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历史人物——包公。他虽然是宋代封建王朝的一名官员,但他为人正直,不畏权势,同情人民疾苦,因而人民将他的事迹,不断加以丰富、发展,作为人民在封建帝王残酷压迫下的一种美好的希望,提炼成包公这一铁面无私可爱可敬的人物形象,在舞台上,在口头上,小说中流传将近一千年。

据宋史的记载看,他确实办了不少好事,名不虚传,这里我介绍一些他的事迹,和在合肥的有关纪念物。

包拯很清楚封建统治下老百姓有冤无处诉的痛苦。当他在京都任开封府时,他废除了由职员在衙门口收诉讼状纸的制度,而大开正门,要老百姓直接到他面前诉说案情。这就能够避免手下人作弊枉法,又能帮助老百姓伸冤。在那样一个“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的时代,他这样做,是很不容易的。

包拯在陕西时,那儿官府为了造船和需河桥竹索,老百姓的负担很重,他知道了,立即奏请罢免。

他不仅同情人民疾苦,也刚正无私,不畏权势。当时京城大水为灾,原因是许多豪富之家,在惠民河上盖造花园府第,将河道堵塞住了。他知道后,就毫不客气地把这些建筑立即拆除。有一些大官大宦,巧取田地,私自增加地契上田地数字。他查出后,就进行弹劾。封建皇帝遇到这样公开揭发了的事情,为了顾全颜面,也只好办一、两件,即使没有办,他这种仗义执言,不管自身安危的勇敢举动也会得到群众的称颂。据宋史记载,当时老百姓对包拯就有“关节(贿赂)不到,有有阎罗包老”的美誉。

包拯不仅不畏权势,而且不问亲疏,一视同仁。包拯在合肥知庐州府时,一位母舅犯法,他查出后,照样打了他一顿板子。从此以后,他的亲戚朋友再也不敢仗势凌人了。在他立下的家训里,曾严厉地诰戒自己的后代说:“有不遵从他的志愿,做官贪污,就不算是他的后代子孙。”

合肥包河公园内的孝肃祠,就是后人为纪念他而设的,这个地方叫香花墩。据说,原来香花墩在凤凰桥巷,这儿曾有一座土台,是包拯少年时代读书的地方。后来有了孝肃祠,香花墩就指的现在孝肃祠了。这里的河流,原是南门城外的濠沟,就改称包公河,河里出的鱼、藕就叫包河鱼、包河藕。听合肥人说起来很有趣:这里出的鲫鱼,都是乌脊梁,藕都是九个眼,同是一个合肥,包河出的鱼和藕比别处好。很可惜,我还没有得到亲自尝试的机会。

还有一口包公井,一说在过去的县学内,一说离城南还有十五里路,还有一种说法认定就是现在孝肃祠旁井亭中的井。传说从前有一位太守,上任以后,来谒包祠,看见这口井上压了石头,就命人打开汲水喝,谁知喝水以后,头痛得厉害,就赶忙把井又塞起来了。人们认为,喝了这井水头痛的一定是要钱太守,包公对这种人异常愤恨,因而开他一个小玩笑,以示惩戒。这个颇有意义的传说,我们可以在井亭内墙上前人所作的碑记里看到。

附带还要说一说,孝肃祠一带,过去曾被称为:“铺苔数重,鱼凫上下,长桥径渡,竹树阴翳”的游地。现在包河一带已经变成公园,几年来不断修建扩充,新植的树木已经成荫,增设了游艇、茶室、阅览室等许多设备,孝肃祠也粉刷油漆一新。成为既有古迹供人纪念,又有风景供人游乐的大好地方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资料来源:1957年05月17日《合肥日报》第三版。

封面说明:1947年,包公祠,甘来摄。

本期编辑:淝南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