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大人总告诫我们:不要用手去抓癞蛤蟆,小心有毒。但对于小孩来讲,不去招惹癞蛤蟆的原因,有毒是其次,更因为它长得太丑了,背上那么多疙瘩,看着就瘆人。然而就是这么个丑东西,却成了很多人眼中的香饽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不据媒体报道,4月23日湖北建始县公安局,将违法捕捉收购943只癞蛤蟆的一伙人送至检察院审查起诉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事情发生在3月份,当地民警在进行治安检查过程中,于一辆轿车后备厢里发现了6麻袋野生癞蛤蟆,民警随即将驾驶员徐某带走调查,原来这些癞蛤蟆是他在三个村庄收购的,事关重大,民警根据徐某交代的线索,很快将捕捉癞蛤蟆的黄某、谢某等五人抓捕。

目前徐某涉嫌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因为其在明知癞蛤蟆是非法猎捕的野生动物的情况下,却仍然出钱收购;而猎捕癞蛤蟆的五人,因在未办理狩猎证的前提下,对受国家保护的“三有”野生动物进行非法捕捉,涉嫌非法狩猎罪。

癞蛤蟆不稀奇,为何这些人会被抓?

相信很多朋友都和我一样感到好奇和不解?记忆中,癞蛤蟆这种动物不是在乡间田野分布很广吗?怎么捕捉收购这些动物就犯罪了呢?

首先分布广泛确实没错,在我国的华北、华东、华中、西北、西南等地都有,而且不仅仅局限于乡村,有时候在城市小区、公园等地,绿化比较好,又有小沟小河的,夏季气温高,但凡一场雨后,都会听到蛙类的鸣叫声(时不时还能发现小癞蛤蟆在地上蹦跶,注意,青蛙和癞蛤蟆都属于蛙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面青蛙 下面癞蛤蟆

不过也正是因为太常见,所以我们很多人对其都没进行过太多了解,实际上癞蛤蟆,又被称为中华大蟾蜍,因为其食物主要以各类害虫为主,比如蝇蛆、蜗牛、蛾类、甲虫、蝗虫、蚱蜢、松毛虫等等,因此对于农业而言,癞蛤蟆是标准的有益动物。

然而由于近几十年来,农药化肥的滥用、肆意捕捉蟾蜍等行为,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综合导致其栖息空间被压缩,数量也呈下降趋势,甚至一些珍稀蟾蜍品种达到了面临灭绝的程度。

因而国家对于此类野生动物的保护也体现在了相关法案上,比如《国家保护的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中华大蟾蜍的名称也在其中,而在名录上的野生动物也被称为“三有”动物(比如我们常见的麻雀、壁虎、野鸡、野兔等等动物,也都在这个名录中,大约有1700多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它们并不是我们常听说的国家一级或二级野生保护动物,但这些三有动物也不可以被随意捕捉贩卖,根据野生动物保护法、刑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破坏野生动物资源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法律条文,捕捉20只以上的就属情节严重的非法狩猎。如果数量超过50只,就能算是重大刑事案件。

是不是有点超乎你的想象,癞蛤蟆的保护力度竟然如此之大,并且以往很多案例都验证了捕捉癞蛤蟆的严重性,下面就举几个实际例子:

2021年7月,四川省眉山市青神县人民法院宣判了四川青神一位26岁小伙有期徒刑6个月,缓刑10个月,犯罪原因是其在当年5月在未取得狩猎证的情况下,违法捕捉了260只野生中华大蟾蜍,净重24千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1年4月,吉林敦化林业局郭某在未经相关部门批准的前提下,擅自捕捉中华大蟾蜍575只,准备自行养殖蟾蜍,事后被公安机关抓捕,当地法院受审认为构成非法狩猎罪,情节严重,但念其所捕蟾蜍已全部放生,因此判处其有期徒刑六个月,缓刑一年。

癞蛤蟆全身是宝,有人靠其年入千万

蟾蜍除了在农业方面可以帮助人类清理害虫之外,它还可以入药,比如蟾酥、干蟾、蟾衣、蟾头、蟾舌、蟾肝、蟾胆等,均是名贵的中药材,可以说是全身是宝,而人工养殖蟾蜍主要以采集蟾酥和蟾衣为主(这两种药材的采集并不会危害蟾蜍的健康,可以做到持续安全的采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蟾衣

所谓的蟾酥和蟾衣,前者就是蟾蜍耳后腺和皮肤腺体分泌的分泌物;蟾衣则是蟾蜍蜕的皮,但由于野生蟾蜍只会在极度饥饿或冬眠前蜕皮,并且它们是边蜕边吃(当作食物),因而野外得到质量上等的蟾衣几乎很少,只有在人工养殖时,在人工干涉下,才会有完整的蟾衣出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蟾蜍制品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里面所含甾体物、生物碱等生物活性物质,具有解毒、镇痛、开窍、抗肿瘤等功效,但前提要经过科学提取,因为就有因误食蟾蜍而中毒的事件发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蟾蜍制品被当作药材之后的价格有多贵呢?就以蟾酥为例,在90年代,每公斤蟾酥可以卖到400元,而进入21世纪之后,价格也是迅猛提高,2010年达到每公斤2200元,而在2020年疫情期间,一度达到了每公斤5万元!

如此高的价格,自然免不了有人打起蟾蜍的主意,当然了,这些人有些是进行合法养殖的,但也有些人是通过不法途径进行获取的。

  • 先来看看合法养殖的案例:

因为蟾蜍属于“三有”保护动物,因此想要进行合法的人工养殖,必须取得相关的资质证明,比如《蟾蜍驯养繁殖许可证》、《蟾蜍及其制品经营利用许可证》和《工商营业执照》等等。

2018年央视7套农广天地栏目,曾播出一档名为“蟾口夺衣生财路”的节目,主人公是来自江苏盐城射阳的袁正洋,他通过养殖蟾蜍,采集其身上的蟾酥和蟾衣了获得财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仅在袁正洋老家的十亩养殖基地,每年收入就超过了150万,而加上散布在多个省区市的养殖基地,每年能够生产蟾酥两吨,蟾衣300万张,在2016年一年,收入就达到了3000万元

  • 违法案例:

天上不会掉馅饼,袁正洋的财富也是其经过十几年的艰辛付出才得到的,因为在蟾蜍养殖行业中,从幼蟾到成蟾阶段的成活率较低,是行业公认的难关,此外还有如何获得完整的质量上乘的蟾衣,如何提高蟾衣的产量也是困难所在,这些都需要他去慢慢攻克。

然而有些人等不起,也不想付出如此大量的精力和成本,于是他们想办法进行违法捕捉并收购各地的野生蟾蜍,比如2019年12月,江苏灌云县检察院对一个非法捕购野生蟾蜍的案件提起诉讼,涉案9人非法贩卖蟾蜍1.8万余只,被以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分别判处有期徒刑缓期执行并处罚金。

然而这只是犯罪链上的一环,这些巨量的蟾蜍被卖给需求方,其中一位需求方孟某交代,从2015年以来,他收购的野生蟾蜍数量达到145万余只,通过售卖蟾酥、蟾衣和活体蟾蜍,获利80多万元。

灌云县检察院检察长陈长春表示:“因为利益驱动,非法猎捕蟾蜍已是一条巨大的黑色产业链。”这不但对蟾蜍数量直接造成减少,并且也破坏了农业生态平衡,形成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