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羽翔和他收藏的部分厦门老路牌、门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厦门网讯(海西晨报记者 林爱玲 实习生 陈振)暗迷巷、曾姑娘巷、配料馆巷、小埔头巷……这些五花八门的地名,对你来说是不是有些陌生?其实,它们都曾经是厦门老城区的一部分,随着城市发展,很多都已经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了。

作为一名厦门文史爱好者,厦门市历史影像研究会副会长杨羽翔对老路牌门牌“情有独钟”。从2013年至今,他收集到了400多块厦门老路牌、门牌,希望用这种特别的方式,保存鹭岛城市记忆。

日前,记者联系上了杨羽翔,听他讲述关于老路牌、门牌收藏背后的故事。

  多年走街串巷

  收集到400多块老路牌

“我收藏的老路牌、门牌主要集中在厦门老城区,也有一些岛外的,大部分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在杨羽翔位于百脑汇大厦的工作室内,杨羽翔向记者展示了他收藏的部分老路牌、门牌。

杨羽翔认为,老路牌、门牌是一座城市的“记忆密码”,它们见证老街旧巷变迁,浓缩市井文化,背后隐藏着许多的故事,也投射着对往昔的一幕幕回忆。

生于厦门二市一带的杨羽翔,2001年赴美留学工作,直到2011年才回到厦门。“高楼大厦多了,小时候不少走过路过的小巷却不见了。”于是,杨羽翔萌发“留住厦门老街巷”的念头,开始利用下班时间走街串巷寻访老路牌、门牌。同时,杨羽翔根据一份1996年的道路统计资料,发起一轮“拍路牌”活动,以寻找资料中的小巷子、核对这些巷子是否还存在;一旦找到,当即拍下路牌留存为证。其间,他发现许多已经消失的街巷,却有不少老路牌、门牌残存了下来。2013年,他收藏了人生中第一块老路牌,从此一发不可收。

杨羽翔告诉记者,有些老路牌、门牌是他无意发现、收藏的,有些则是他从旧货市场淘来的,还有一部分是他联系施工队,在旧城改造淘汰路牌、门牌时帮他留下的。就这样,截至目前,杨羽翔从各种渠道收集了400多块老路牌、门牌。

希望用这种方式

  保存老厦门记忆

“不同年代的路牌、门牌,有着不同的样式……”对于小牌子背后的故事,杨羽翔“如数家珍”。他拿起一块20世纪80年代的路牌告诉记者,20世纪七八十年代很多路牌以搪瓷制作,蓝底白字,钉在路、巷口墙头;1966年之后有段时期,厦门部分路牌改为白底红字,但不久就弃用了。“随着岁月更迭,这些老路牌如今可以见到的已是屈指可数。”杨羽翔说。

到了1996年,全市路牌更新,此时路牌形状变为八角形,上部为白底蓝字红指向,下部为蓝底白字汉语拼音……杨羽翔说,这就是简称“96式”的路牌。2005年,厦门路牌再次更新,设计更加科学,东西走向的为蓝底白字,南北走向的绿底白字,且增加临近街道。从那时起至今更换的路牌都基本以这种形式为主。“最近一次路牌、门牌更新是在2017年,主要是在门牌上增设二维码,扫码即可查看地理位置、行政管辖、周边警情信息等功能。”杨羽翔说。

“2000年以来,厦门老城区改造、拆迁力度加大,许多街名、路名随着这些牌子的拆下而消失。”在杨羽翔看来,老路牌、门牌是城市一道独特风景线,那些掉漆的“一撇一捺”书写的正是这座城市的历史。杨羽翔说,他会继续收集老路牌、门牌,希望用这种方式把老厦门的记忆保留下来。

  老巷名趣闻

  “暗迷巷”:

很多人一听到“暗迷巷”这个名称,就会认为这巷子非常狭窄和昏暗,其实不然。原来,这条巷子从清末就存在,当时是卖粥摊贩的聚集地,巷子名称便脱胎于“稀饭”的闽南话读音。

 “配料馆巷”:

巷子名称会让人误以为这里是卖调味料的巷子。其实,这里曾是清代沙坡尾一处配送木材物料前往台湾的场所,因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