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商业模式中有一种行为模式称之为“对赌”。它所要解决的是投资方和融资方在面对公司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不信任,最终以“对赌协议”的契约方式来进行。在读李庆西的《三国如何演义----三国的历史叙事和文学叙述》过程中,看人来人往,看雄主、权臣和谋臣的分分合合,就想起“对赌”这个词来。但现代商业模式中的”对赌协议“是面向未来。历史不是,史家叙事不是预见未来,而是讲述已过去的故事。

在读这些已过去的故事时,不要使用”假设”、“如果”....这样的想法来扭转历史的走向,那是痴人说的梦话。

所谓“三国”是指曹操开创的魏国,刘备开创的蜀国,以及孙权开创的吴国。一般认为,三国时期是从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开始算起,以这一年作为标志的原因是,曹操将东汉的末代皇帝汉献帝从“白波贼”手里夺过来,定都许昌,“奉天子以令不臣”,不过此时,曹操还没有称魏王,刘备还是一个不为人知的小人物,孙权就更提不上了。三国鼎立之事还要等些年头才会发生。

“建安”为汉献帝避郭汜李傕之乱,在流亡途中所立的年号。这也是汉献帝使用的第五个年号,但这个年号后来足足使用了二十五年。“三国故事”与“建安”这个年号有着莫大的关联,如果说建安元年是三国故事萌芽的开始,那么在建安这个年号延续的二十五年间,就是“三国故事”自我建构的时间跨度。

读历史,不能忽略时间----绵延不绝的时间。它能构建一切,又同时消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建安年号”作为记事的时间轴,就可以看得很清楚。

建安三年,下邳之战,吕布为曹操所灭,曹操得徐州。

建安五年,官渡之战,曹操击败袁绍。

建安十三年,赤壁之战,孙权及刘备联军击败南征荆州的曹操,奠定三国局面。

建安十六年,潼关之战,曹操进军关中,平定叛变的马超与韩遂势力。

建安十九年,益州之战,刘备击败益州牧刘璋,夺得益州。

建安二十年,逍遥津之战,孙权攻合肥,合肥守将张辽大挫吴军,孙权终无功而返。

建安二十三年,汉中之战,刘备攻取曹操占领的汉中。

建安二十四年,樊城之战,关羽自荆州率军围困曹操占领的樊城,孙权将领吕蒙率部乘机袭取荆州,关羽被逼撤围南归,遭俘杀。

建安二十五年三月,曹操病死。改元延康元年。

汉中王刘备至建安二十六年称帝,改元章武元年。

孙权在与曹氏决裂后弃用延康及黄初年号,直至建安二十七年江东地区建立孙吴,改元黄武元年。

小说家在《三国演义》中擅长用故事推演和情节演绎来遮掩时间的残酷性,但史家的冷静就是始终在叙事之前先锚定时间,时间永远向前飞驰而去,人和事纷纷向后一闪而过。苏东坡在《水调歌头 赤壁怀古》中写得没错,苏东坡到黄州赤壁时,三国年间的事离他还不远,当年参与赤壁大战的周郎公瑾才三十四岁,鲁肃年长些,三十七岁。江东雄主孙权二十七岁,诸葛亮二十六岁。与这一群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对阵的曹操五十四岁。赤壁之战,从这个角度来看,不仅仅是以少胜多,还是一代年轻人战胜了长辈、改变天下局势的战例。

在《》一文中有提到,诸葛亮是在建安十二年与刘备在草庐中论述“三分天下”的形势,过了一年,在建安十三年的赤壁大战中,三国鼎立的局面就已经初现轮廓。但在我们对于诸葛亮初出茅庐的形象始终放在了“三分天下”的预判上,而忽略了诸葛亮“匡扶汉室”的最终目的。这个目标,诸葛亮“熬”了二十余年,还是没能做到。诸葛亮的“三分天下”,在自家家事上也有对应,其兄诸葛瑾事东吴,他还有一个族弟诸葛诞,事曹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诸葛亮更懂得“熬”的人,是司马懿。李庆西在《三国如何演义》中对司马懿的看法是----司马一生唯谨慎。司马懿的谨慎与诸葛亮的谨慎有着本质的不同,诸葛亮的谨慎乃是有重担在肩,而司马懿的谨慎是因为“不能自安”。《三国志》中的司马懿与《三国演义》中的司马懿亦不同。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诸葛亮和司马懿两人作为《三国演义》故事中使用谋略的巅峰,司马懿只比诸葛亮小两岁,诸葛亮在赤壁之战大显神通时,司马懿还在庸庸碌碌中过活,司马懿在“三国故事”中出场显得有些姗姗来迟,是因为“三国故事”中变数实在难以预料。在曹操麾下,司马懿始终战战兢兢,按照李庆西的看法是“似乎不像是关键时刻能够下狠手的角色,其实谨慎的背后是隐忍。”诸葛亮的谨慎是“为他人活”。司马懿的谨慎是“为自己活”。这样说,对吗?

司马懿的狠手反映在诛曹爽这件事上,在年已古稀之际,出手极快。看上去根本不像是一个耄耄老者。而且司马懿在去世半年前,还剪除了王凌和楚王彪,让曹氏宗族彻底出局。他留给司马师和司马昭的是一条已经不需要谨慎的坦途。

诸葛亮活了53岁,司马懿活了73岁,司马懿比诸葛亮多熬了二十年。从历史的结果上看,历史叙事更加遵循一个朴素的时间观点-----斗命长。在这一点上,谁也不能预料。不过到了现代,在“对赌协议”的商业模式中,有明确的时间限制。

在阅读李庆西的《三国如何演义》中,还让我想起数年前曾经浏览过的一篇网文,那篇文章是一位美国高中生写的,他读的是《三国演义》英译本。让这位高中生夜不能寐的情节源自----关羽败走麦城,遭俘被杀。血气方刚的高中生读书至此,愤愤不已----“如此豪迈之英雄竟死于如此霄小鼠辈手中”。

在那篇读后感中,让我印象深刻的不是那位美国高中生读到了什么,而是那少年身上不曾失去的英雄梦。我不知道,假如那位高中生在时隔多年后重读自己的文字,他会剩下多少英雄梦。

李庆西的《三国如何演义》阐述的角度和视野要比我写就的复杂的多,历史叙述、文学叙事,美学、悲剧、史家、小说家、史实、演义、虚构、杜撰等等都会出现,但这些庞大的历史都会落在三国人物身上,这些人物的选择和抉择,是组成波澜壮阔的历史洪流中的涓涓细流。对于《三国演义》这部小说而言,“小说家用一套近乎完美的君臣关系阐释国家伦理大义,却又无可奈何地让所有人置身于那个龌龊而黑暗的世界。”

读到这句时,不禁慨然。

每一次阅读都会迈向辽阔!《短书集》

2018年合集:

2019年合集:

2020年合集:客

2021年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