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工业文化的重要载体,一处处工业遗产见证了我国工业化进程不同阶段,承载着每座城市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积淀,2022年,5批194项国家工业遗产先后发布,一个个工业“老面孔”悄然蜕变,变身城市“新地标”。在日照,也有一张工业“老面孔”成功转型文旅的“新名片”。

走近安泰红窑里1977文创综合体项目,就会被一股浓浓的文化气息所吸引。去年春天,红窑里在一片老厂房中扎根生长,经过一年多的建设和升级改造,如今的红窑里已经被赋予了更多的生机和内涵。

阳光下的红窑里,红砖墙建筑被蓝天衬托的鲜艳夺目,年代感扑面而来。1977年,红窑里的前身----“原河山建材厂”落地前沙沟村,村里人眼界也跟着开阔起来。

“我们小孩子经常过来玩,窑厂一共建了三四个,主要就是烧红砖、红瓦为主,那时候这里很热闹,很多员工都在这里干活。”前沙沟村村民任守军说。

青年时代的任守军为建材厂拉砖运货,和这里有着解不开的“牵绊”。上个世纪80年代末,老建材厂的烟囱不再冒烟了,随之“清冷”了下来。

2021年4月初,红窑里开始了“涅槃重生”之路。由于建材厂废弃多年,部分建筑的功能及面貌改变很大,加上全国范围内,由工业项目改造为文旅项目的可借鉴经验较少,建设团队面临着种种困难和挑战。

“我们所看到的所有建筑布局,包括建筑的风格也是在原河山建材厂的基础上保留下来的,我们可以传承当时的历史记忆,融入现代艺术的氛围,让这里焕发新的活力。”红窑里运营经理卜晓艳说。

文化底蕴来自哪里?红色砖窑厂房被改建为美术馆和陶艺体验空间,旧烟囱打造成登高打卡的太空舱……在这里,每一处都是独立的打卡点,在空间上又相互搭配、相映成趣。

原河山建材厂的标志性代表烟囱也通过还原,赋予了一个新的样貌,成为红窑里南区一个代表性建筑——“窑书店”。

“窑书店”的旁边,是手工艺人乔征刚的陶艺工作室,去年秋天红窑里“焕发一新”,乔征刚也在此沉淀下来。

“红窑里这个地方可以让人安安静静地像样做个陶,人只有安静了,才会有想法。”在红窑里创作的日子里,乔征刚也有了丰富的创作灵感。“我们单独为红窑里设计了一款专用柴烧杯,单独给它设计了一个杯标,这个标我们把它做成了底章,是一个红窑里的烟囱的造型。”

色彩斑斓的动漫街洋溢着青春活力,却也能从细节中找到延续下来的记忆,一场新与旧的对话,带来时尚与传统的碰撞。

卜晓艳介绍,动漫街整体是在原河山建材厂办公室的基础上,融入现在年轻的氛围,以动漫的形式,以立体的效果展现出来,也包含了红窑里的元素,大家可以在这边拍照打卡,来喝下午茶,小朋友也可以在这里玩。

在项目改造过程中,建设团队秉持“修旧如旧”理念,并合理运营咖啡精酿、餐厅书店等实体产业,通过体验性的商业元素留住游客。

“游客看到焕发出新的生机的地方,感动于这个地方没有被荒废,把它赋予了新的生命力。”卜晓艳说。

见证红窑里变迁的任守军又回到这里做了一名保安,继续守护着这个焕发“新生机”的“老地方”。从40多年前的砖瓦厂,到艺术新地标,红窑里正散发着新时代的魅力。

卜晓艳表示,接下来他们会把现代艺术与之前河山建材厂做一个更好的融入,让它焕发出新的活力。

在这里听着温情的故事,感受着年代的韵味,春天里的红窑里,将继续延续这处场所的记忆,满足更多人群对于美好生活和文创综合体的向往。

(日照广播电视台融媒体记者 媛媛 弘强 忠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