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部是站立、步行、跑步等活动不可或缺的部位,如果运动不当、鞋子不合脚等均可能致足部受力不均而引发足跟痛出现,足跟痛不单单表现为足部疼痛,肿胀、麻木等不适感均可能因此而发,且足部活动会受到明显的限制,导致站立、步行等日常活动难以进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足跟痛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足跟痛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一、足跟骨刺

足跟骨刺,指的是足跟位置因为软骨受到破坏或者摩擦,从而导致形成足跟骨增生,主要症状为脚后跟疼痛,尤其是在行走的时候,稍微活动便有被针刺或石硌的感觉,足跟的中心,用手触碰便会感觉到剧烈的疼痛,另外,疼痛部位的表皮会出现红肿现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足底筋膜炎

足底筋膜炎的主要病因,与足部长期受到微损伤而导致,一般出现在40~60岁人群,以运动员、舞者,以及长期行走、站立人群为主要人群,主要症状是足根前内侧出现锐痛感,尤其是在活动之后,疼痛感特别强烈,早晨起床迈出第一步或长时间不活动后迈出第一步疼痛,行走数步后缓解,但随着步行时间的增长或站立时间增加,再次出现疼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跟腱炎

跟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腱鞘,而是由腱周组织包绕的,跟腱炎早期疼痛主要是由于腱周组织的损伤所致,跟腱炎会造成患者的足跟部上方的、内部的疼痛、酸痛、压痛,还会感觉僵硬,一般会在活动后加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足底脂肪垫萎缩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足底脂肪垫会容易发生萎缩,使缓冲震荡、防止摩擦的作用减弱,容易受到损伤而出现疼痛,通常在脂肪垫受到损伤之后引发充血水肿,因此会导致脚后跟部位有明显的疼痛,压痛。

足跟疼痛症状怎么办?

足跟疼痛症状怎么办?

1. 休息

出现足跟痛要多注意休息,避免再次劳损,减少过度的行走给予足部的摩擦和压力,体重过重会加大对足弓和足底筋膜的刺激和压力,因此体重超重的患者诱发足跟痛的风险非常高,尽量减轻体重,可以有效的减少足跟的退行性改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选择合适的鞋子和鞋垫

足跟痛的患者要尽量减少足部负重,让足跟部充分休息,少走路,为损伤愈合创造条件。因此建议患者穿运动鞋或软底鞋、坡跟鞋,忌穿平底鞋、硬底鞋和人字拖鞋,中老年人平时在家也应尽量少穿拖鞋。其次,在足跟部要垫厚软垫,足跟垫一来有一定缓冲作用,二来其形状与足跟底部的形状密切契合,可以增加足底的负重面积,减小对足跟的压强,减小对足跟刺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及时对症用药

如果你的疼痛比较明显,影响到生活了,则建议尝试内服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缓释胶囊,搭配足利芙跟通膏进行外部外涂,足利芙内含的纯中药成分具有通筋活络,行气活血,止痛抗炎的作用(建议泡完脚后使用为佳),对疼痛消除有很大帮助。此外,冲击波治疗、局部封闭治疗(慎重)也是可以考虑的方法,具体请咨询当地正规医院的医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4.足跟拉伸

缓解足跟疼痛还可通过足跟拉伸运动来加以缓解。足跟的拉伸有多种方式,比如靠墙把上臂向前张开到肩膀处,手掌压着墙,弯曲一侧膝盖,往墙壁方向推,同时保持另一膝盖伸直,当弯屈膝盖慢慢地向前靠时,尝试保持后跟平贴在地上,直至跟腱和脚弓有拉伸感时,保持这一姿势10秒,然后放松、直立;也可借助楼梯来进行拉伸,先站在在楼梯的最底阶,用前脚保持平衡站立,然后慢慢降低脚后跟,直到明显感觉小腿肌肉有拉伸感时,保持姿势10秒,然后站起来,重复动作。

引发足跟疼痛的原因多种多样,鞋子不合脚、运动过度或是一些足部疾病所致,针对不同的诱因,缓解治疗的方式不同,因此出现足跟疼痛时,需先查明病因,及时对症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