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西经:

海外西经》中记载了海外西南角到西北角的国家及地区。


白话文:

刑天与天帝争夺神位,天帝砍断了刑天的头,把他的头埋在常羊山。

没了头的刑天便以乳头做眼睛,以肚脐做嘴巴,一手持盾牌一手操大斧而舞动。


注释:
  1. 帝:指黄帝。
  2. 干:指盾牌。
  3. 戚:指斧头。
  4. 舞:不是“舞蹈”,指舞动。

刑天:

《山海经》记载:“刑天…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
”。

说,刑天曾遭受‬天帝砍断刑天的头之后‬,残缺的尸身虽无头,却以自己两个乳头当做双眼,张开肚脐眼做嘴,手中操起盾斧左右舞动,继续与黄帝搏斗。

清朝,文学家眼中的刑天的形象

清·陈梦雷和蒋延锡,清雍正四年,编撰的《古今图书集成·边裔典·禽虫典·神异典》,刑天立于水边,挥舞着武器,这架势像是要捕鱼。(如下图)

清·吴任臣,近文堂图本《增补绘像山海经广注》,刑天以肚脐为嘴巴,乳头为眼睛,满面笑容,双手挥舞着斧头和盾牌。(如下图)

历史文物,刑天

干是盾,是防御性武器;戚如长把斧,是进攻性武器。执干戚而舞的舞蹈形式从远古一直流传到今天。(如下图)

我们把上边的图分解开来看,“一个人”和“人拿着兵器”。

中间这个“人”,根据象形文字可以看出像一个“天”字。(如下图)

“人头上顶着一把斧头”,不难看出,这是要给这个人行刑。取一个“刑”字。(如下图)

再来看看“刑天”,为何叫“刑天”,思路逐渐清晰。个人推测有两层意思:

其一、“刑”应当理解成“被行刑”,“天”就是人,所以“刑天”就是“被行刑的人”。回到现实,应该是刑天与某个部落首领之间的斗争,失败后被砍了头。

其二、“刑”可以理解成“与天帝斗争”,“天”就是人,所以“刑天”就是“与天帝斗争的人”。天帝就是黄帝,这里说的是刑天与华夏部落首领黄帝之间的斗争。

综上,“刑天”之前不叫“刑天”,这个名字应该是与黄帝大战之后,后世之人编撰的。

刑天,罕见地出现在了在非洲大陆

大概公元前7世纪年,非洲东北部,曾经生活着一种叫做Blemmyes的部落,这个部落其实就是当地的贝都因人。

这个民族的服饰比较奇特,加上本身肩膀比较高,导致从外观上看来就是像“刑天”的样子。(如下图)


刑天与黄帝之战:

话说‬当年‬,炎帝还是统治全天下的天帝的时候,刑天对炎帝忠心耿耿。后来炎帝与黄帝发生了战争,炎帝失败,变成了管理南方的小小天帝。虽然炎帝不愿继续和黄帝抗争,但他的很多属下都不服气,刑天正是其中之一。

终于有一天,刑天趁着炎帝不注意,偷偷离开南方天廷,径直向中央天廷奔去,想要和黄帝一较高低,替炎帝夺回原本属于他的帝位。 刑天左手握着一面长方形的盾牌,右手拿着一柄寒光闪闪的大斧,一路杀到黄帝的宫殿前。黄帝不甘示弱,拿起宝剑和刑天搏斗起来。两人势均力敌,从宫内杀到宫外,又从天庭杀到凡间,最后来到常羊山旁。

常羊山是炎帝的降生之处,而再往北不远,便是黄帝诞生地——轩辕国。二人到了自己的故土,于是战斗变得更加激烈。 黄帝终究在经验上略胜一筹,觑个破绽,一剑向刑天的脖子砍去,只听“咔嚓”一声,刑天那颗像小山一样巨大的头颅便从脖颈上滚下来,落到了常羊山脚下。

刑天感觉到脖子上一凉,伸手一摸,却发现头颅已经不在,顿时惊慌起来,赶紧伸手在地上寻找,想要找回头颅安在颈脖上,继续和黄帝大战一番。可惜刑天只顾向远处摸去,却没想到头颅就在不远处的山脚下。

黄帝担心刑天找到头颅、恢复原身后继续纠缠不休,便举起手中的宝剑用力劈向常羊山,随着一声巨响,常羊山裂为两半,刑天巨大的头颅骨碌碌地滚入山中,随即两山重又合而为一,将刑天的头颅深深埋葬在其中。

刑天听到这声巨响,感觉到周围异样的变动,刑天意识到,自己的头颅已经被彻底埋葬,自己将永远身首异处。但是想到自己的心愿未能达到,刑天愤怒极了,不甘心就此屈服,于是将双乳当成双目,将肚脐当成口,左手持盾,右手握斧,向天空挥舞着,继续战斗。


刑天,后世流传:

晋朝的大诗人陶渊明在《读山海经》诗句中写道:“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

到了后世,人们抛砖引玉,引申意义,将刑天比喻成勇猛将士的象征。在历朝历代中,更是被比喻成战斗、斗争的标志。

在我们今天看来,刑天也象征着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不到长城非好汉毅力。


常羊山:

一说今陕西以南、四川以北;一说今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的“仇池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