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军队是世界第四大武装力量,其前身是英国殖民者的雇佣军。刚独立那会,印度综合国力很弱小,军队人数少、训练也差、装备也差,大多继承自二战的英式武器装备,连作战思路都是英国殖民军剩下的。本文全面整理印度因印巴、印中军力对比变化中的军事作战思想变革演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战时英军1940年成立印度司令部

作战思想是对作战行动的具体指导和基本依据。印军的作战思想也有一个继承和发展进而完善的过程。印军作战思想最早是继承了英印殖民军的衣钵,然后在不断的对外战争中进行检验和改进,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印军作战思想。下面本文将介绍印军作战思想中的几个主要方面:

在建军初期,印军经过对继承的英印殖民军的“印度化”改造,从而拥有了自己的独立军队。在继承英印殖民军队本身的同时,印军也继承了英印军队特别是英国军队的作战思想。

这一作战思想的主要特点就是偏后,印军开始正视自身作战思想上的缺陷,加之从苏联获取的大量先进武器开始装备部队,因此其作战思想开始发生重大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重大变化主要体现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确立的攻势防御作战思想上。任何作战思想的改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印军虽然认识到了原来所存在的缺陷,但具体的改进措施落实到行动上仍然显得较为迟缓。

在1971年的第三次印巴战争中,本来印军已经制定了迅速攻占东巴的计划,但在具体执行时印军一些指挥官仍然拒绝采用任何机动战思想,而是按照原来的传统战法对巴军坚固阵地实施正面进攻,结果使得作战进程严重滞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三次印巴战争中,印军伤亡1.1万人,损失飞机41架、坦克81辆、舰艇1艘

在战场上遇到困境后,印军才被迫改变战法,首先以小规模战斗将东巴守军预备队吸引到边境地区,然后以多路向心突击战术一举打乱了巴军的防御体系,从而取得了胜利。在这一成功实践的基础上,印军总结认为胜利是由于成功运用了集中兵力、三军协同和灵活用兵的原则。

经过不断的研究和讨论,进而使用演习等手段加以验证,印军于1986年正式提出了攻势防御作战思想。这一思想借鉴了原来印军纵深防御的合理成分,主张在战役主要方向上实施防御,而在战役的次要方向实施纵深机动进攻作战或者进行战役反击作战。

这种作战思想是建立在印度在边境争端中占有控制领土方面优势的基础之上的,企图在挫败对手进攻的同时在有利地区实施攻击实现更多地控制领土。这一转变之后,印军分别根据针对巴基斯坦和中国两个主要对手的不同情况,先后形成了不同的作战思想,并且经历了由机械化作战思想向信息化联合作战思想的转变。

“打击军大纵深”战役理论

在针对巴基斯坦的作战思想方面,由于印度占有综合国力和军力上的明显优势,印军对于巴军的作战指导思想是以绝对的进攻为主的,甚至希望一举将巴基斯坦完全消灭。

在通过攻势防御作战建立起机动作战为主的思想之后,通过参考苏军的“大纵深”作战理论,于20世纪80年代形成了有印度特色的针对巴基斯坦的“打击军大纵深”作战理论。

这一理论具有苏军“战役机动集群”和将战争推至敌方国土的明显特征,最初是由时任印度陆军参谋长的K.拉奥上将提出的,后经前陆军参谋长桑德吉不断进行完善才形成的,因此也被称为“桑德吉理论”。

“打击军大纵深”战役理论的突出特点是由3个打击军为进攻主力,在敌军发动对印度的大规模进攻后,先由部署靠前的牵制军依托阵地迟滞敌军的进攻,然后以驻守在纵深地带的打击军在空军支援下,集中主要兵力兵器于主要方向,以大纵深迂回和立体突击的战法将巴基斯坦拦腰斩断,最终完成对巴基斯坦的进一步肢解甚至完全消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印媒:印军坦克已上高原

这一理论特别强调达成进攻的突然性、使用机械化大兵团优势兵力进行多路向心突击、强调夺取全面制空权和电子战的优势等。

1986年11月至1987年3月,印军举行了南亚次大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代号为“铜钉”的三军联合演习,以验证“打击军大纵深”战役理论。演习中,印军出动2400辆坦克在几百架飞机掩护下实施高速度攻击,日推进速度可达90千米。

通过演习,印度验证了自己新装备的性能和部队的作战能力。这一情况引起了巴基斯坦的严重忧虑。在印巴先后于1998年拥有核武器后,印度开始担心巴基斯坦在危急时刻使用核武器对自己突入巴境内的打击军主力实施核打击。

作为应对措施之一,印度陆军开始采用提升全天候作战能力来提高部队机动能力,并通过空降快速部署部队以应对核威胁。此后,印军通过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的几次演习验证了采用分散部署以降低核打击损失,并对向核污染地区推进的部队提供防护和洗消等支援的方案,进一步提高了应对核打击的能力。

2001年年底,印度位于新德里的议会大楼遭到武装分子袭击,印军立即按照“打击军大纵深”战役理论启动了“帕拉克拉姆”行动,企图以此为理由向巴基斯坦开战。但是,由于印军动员和部署行动过于缓慢,不仅巴基斯坦军队有了进行充分准备和作战部署的时间,而且国际社会也有时间对事件进行干预。双方上百万大军对峙数月后,由于国际社会的干预和爆发核战争的危险,这一行动最终流产。

“冷启动”作战理论

印军的“帕拉克拉姆”行动因为准备工作的缓慢而最终失败,使得印度认识到在当今的国际环境下以往那种缓慢的战争准备节奏已经不适应形势的需要,而且将敌国一举消灭的企图必然导致对手使用包括核武器的所有手段进行殊死抵抗,最后只能落得个两败俱伤的结局。在这种背景下,印军提出了所谓的“冷启动”作战理论。

“冷启动”作战理论顾名思义,就是像计算机冷启动那样快速进行战争准备,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部队的动员、集结和部署,在最快的时间内对敌发动先发制人的突然打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6-1987年印度“铜钉”三军联合演习期间,印军调动范围示意图

这一作战理论放弃了原来主要将苏军进行大规模战争的模式作为参考的做法,而是主要以美军的空地一体战和快速决定性作战等理论为参考。该理论最早于2002年由印度陆军西部军区司令比罗伊中将提出,并且很快就得到了高层的广泛赞同。

经过仔细研讨和演习验证,印度于2004年10月正式采用了“冷启动”作战理论。这一理论是建立在“一体化作战群”和诸军兵种协同作战基础上的。

所谓的“一体化作战群”是一种放弃了原来打击军和牵制军区分的新的编组方式,具体说是陆军将组建8个这种作战群。每个作战群都是包括装甲兵、炮兵、机械化步兵和陆军航空兵的装甲师(旅)或机械化师(旅)。

一体化作战群分为三个层次组建,最高级为师或旅司令部组成的作战群或指挥部,下辖若干个以装甲团或机械化步兵营为基础组成的作战大队作为第二层级,最低的层级就是以装甲连或机械化步兵连为基础组成的作战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动员和部署行动过于缓慢,2001年印度制定的向巴基斯坦开战的“帕拉克拉姆”行动最终无果而终

每个层级都根据作战需求,对装甲兵(实际上是坦克兵)和机械化步兵进行混合编组,并加强和配属炮兵、防空兵和陆航直升机等力量,以提供多兵种合成的作战力量。

而诸军兵种协同作战则是指海军、空军、导弹部队对一体化作战群进行强大的对地攻击、远程精确打击和破坏性火力支援,同时以特种部队、空降部队对敌后方的战略要地、交通要道进行攻击,以切断其后方补给线和交通线,阻止敌军实施反击的同时制造混乱。“冷启动”作战理论正式成形后,印军举行了大量演习进行检验,并对其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总的来说,“冷启动”作战理论主要着眼于快速动员和部署,实施先发制人、速战速决的作战行动,强调机动作战和三军协同作战,并且采取集中兵力兵器形成绝对优势以震慑敌人,最后以最快的行动达到战争目的。

虽然提出的设想非常诱人,但这一理论也存在着很多的不确定性。首先,印度的文官治军体制就对该理论不太赞同。因为这一理论要求军队以最快的速度进行动员和部署,但印度以决策缓慢著称的文官决策层怕是难以做到快速决策,并且文官决策体系对于任何加强军方决策权力的做法也会保持警惕,不会允许一个独立于文官体系之外的独立的军事决策层的出现。

其次,三军分立的体制决定了该理论会受到军种利益的抵制。很明显,这一主要由印度陆军提出的作战理论是由陆军唱主角的,如果印度海军和空军无条件接受这一理论,就等于承认陆军的主导地位,这是其军种利益所不能接受的。

美军提出的大量作战概念虽然喧嚣一时,但能够得到各军种一致赞同并有效付诸实施的却并不太多,其中军种利益方面的矛盾起到了很重要的制约作用。

印度空军认为各军种之间的作战应该进行协调,但却应该各打各的仗。这主要是因为如果按照“冷启动”作战理论作战的话,空军势必要将自己的兵力分散给陆军各方向上的部队,对其实施直接支援,但如果巴基斯坦集中空军力量,就会导致力量分散的印度空军无法夺取制空权。

因此,空军对于这一理论的很多内容持反对态度。最后,印军的编制体制、武器装备和训练水平对“冷启动” 作战理论形成了制约。从所谓的一体化作战群可以看出,其非常类似于我军军改后的合成旅,但这种临时抱佛脚编组起来的作战群是否能够顺畅地运转起来,在印军没有平时磨合的情况下必然是问题丛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印军修改“冷启动作战理论”应对与巴爆发冲突

同样,印度军队,特别是作为“冷启动”作战理论“主角”的陆军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和管理运用水平却比较落后,对于该理论所要求的较高的火力、机动力、指挥控制和协同作战能力都不能有效满足,加上印军联合作战训练水平的制约,使得其前景并不是很乐观。

正如美国军事媒体对该理论的评价所说的那样:“这样的作战计划从书面上看似乎很好,但在目前形势下,印军能否完成这样一个作战计划呢? 很显然,他们还需要好几年时间进行准备。”

一体化战区作战思想

这一作战思想是在完善“冷启动”作战理论的过程中提出的,其思想内涵与美军等先进国家军队实行的战区联合作战指挥体制非常相似。但由于其延续了“冷启动”作战理论中关于陆军仍然“唱主角”的基调,使得其他军种对于其仍然有所抵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冷启动”作战理论是由印度陆军提出,印度海军和空军对这一理论缺乏兴趣

一体化战区作战思想就是要建立一个具备联合作战特征的战区指挥体制。具体来说就是将现有印度陆军军区编组的方式改变为战区编组方式,作战力量全部进行整合并编组为一体化作战部队,使其代替打击军作为主要进攻作战力量,再就是将三军的C4I系统进行整合,实现向网络中心战的转变。

提出这一思想后,在陆军参谋长的大力支持下,印军举行了多次陆空联合战役演习对其进行验证,并且在演习中演练了使用“烈火”-1型导弹装载核弹头进行核报复的行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印度国庆阅兵式上的“烈火”-1型导弹

这一系列行动表明,印度军队已经将战区级核威慑背景下的高技术有限战争作为未来作战的基本着眼点,也就是说其针对巴基斯坦的作战也将主要是战区级的存在核威胁的有限战争,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偏重于进行更大规模甚至攻灭敌国的战争。

一体化战区作战思想有如下特点:

1.指挥控制一体化,在没有建立战区联合作战指挥体制的情况下, 通过临时组建战区联合司令部 的措施来达到统一指挥战区内 各军兵种部队的目的,并且建立一体化指挥控制中心和统一的战场侦察监视体系;

2.作战力量一体化,重组战区部队整编为一体化作战群,以取代打击军;

3.作战行动一体化,通过战区将各军种的作战行动融合为一体,以发挥整体威力;

4.作战保障一体化,建立配套的一体化后勤保障体系对后勤保障行动进行统一协调。

攻势防御思想

这一思想不仅是印军作战思想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而且是其对华作战思想的主体部分。鉴于中国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不断增长的综合国力和国防实力,印度军队并没有与中国发生全面冲突的企图,而是企图在保守现有领土控制方面优势的同时进一步巩固其优势地位,并且在可能的中国发动收复领土的进攻作战中击败中国,进而控制更多的争议领土。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印军借鉴美军的空地一体战等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攻势防御理论的内容,形成了更具进攻性的带有鲜明“先发制人”特点的攻势防御理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印度于20世纪80年代引入的法国“幻影”2000战斗机

印军最初形成的攻势防御理论实际上是一种以防御为主、攻击为辅,通过攻击行动达到总体防御目的的方式。这种方式强调在战役主要方向上进行防御战的同时,在战役次要方向实施纵深机动进攻战或战役反击行动。

在防御方向上强调兵力纵深梯次配置,以扼守重要地域和战术要点为主要目标,注重建立预备队提高应变能力(明显是害怕再次遭遇中国军队的纵深迂回行动),设想在中国军队越过麦克马洪线从而供应线拉长以后,印军再实施正面反突击和机动反击,同时在情况有利的边境地区实施有限的主动攻击,以牵制中国军队的主力,配合主要方向上的防御作战。因此,这一作战思想特别强调寓攻于防,以攻势行动争取战役主动。

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印军的实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而此时的中国军队却由于历史原因处于一个实力提升相对缓慢的时期。在这种情况下,印军自认为有了更大的资本,因此提出了针对中国的“先发制人”的攻势防御思想。

按照印军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一旦印度的利益受到威胁,印军将立即先敌行动,以突然打击和快速反应来粉碎敌人的入侵企图”。也就是说,印军一旦发现中国军队将要发动进攻,就会选择在对自己有利的地区先发制人主动出击,以夺取主动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印度空军在20世纪80年代末就获得了米格-29战斗机

这种以“先敌行动”和“首次打击取胜”为鲜明特色的作战思想,具体来说是在战役指导上将原来的纵深攻势防御改变为前沿攻势防御,在前沿和浅近纵深地区部署占有绝对优势的兵力,力求通过先敌采取的攻势行动夺取战场优势,并且将战火直接引到敌人国土之上,并夺取首战的胜利,为最后以有利态势结束战争创造条件。

印度在20世纪90年代更是认为其空军方面的优势已经非常明显,“已具备在南亚次大陆有选择地运用这一作战理论条件和夺取空中优势、实施纵深打击的能力”,企图以空中优势在未来战争中起到主导作用,甚至宣称为了保护印度的安全要具备在必要时打进西藏的能力,以此形成对华局部军事优势,最终实现防御的总企图。

总的来看,印度对华攻势防御思想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 优势兵力前置,企图决胜境外;

2. 快速反应,先发制人;

3. 攻防兼备、以攻助防;

4.机动作战,夺取主动;5.陆空联合,重视信息电子战。

两线作战思想

这一作战思想从印度独立之时就已经存在,但是随着印度周边国家态势的不断变化,两线作战思想的内涵也发生着不断的变化。印度独立之时,就企图分别对巴基斯坦和中国实施扩张性国家战略,因此形成了“西攻北进”为主要内容的两线作战思想。

但是,印度在与中国的边境战争中遭遇惨败,不得不将这一思想的主要内容改为“西攻北防”。也就是说,针对巴基斯坦采取进攻态势,而面对中国则采取防御态势。

到了20世纪90年代,印度军队的实力得到进一步增强,因此作战思想中先发制人的成分不断增多,开始全面采用带有很强攻击性的惩戒威慑思想。印军提出“冷启动”作战思想后,先是将主要目标指向巴基斯坦,后来又逐渐将注意力转移到了中国身上,采用了更具进攻性的攻势防御思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印度军队中另类“民族风”

近年来,印军不断增强中印边境的军力部署,企图继续保持针对中国的局部军事优势。与此同时,印军开始调整原来担负相对单一作战任务的部队职责,赋予其中部分部队同时针对中国和巴基斯坦的双重作战任务,企图同时在与两个作战对手的战争中取得胜利。

与前述印军的作战思想类似,两线作战思想也具有类似的特点。如强调先发制人,强调陆空联合作战以及发挥空中优势,强调地面作战充分发挥炮兵的打击作用,强调侦察监视的重要性和特种作战的独特作用等。

然而,这种看似“强者”才能实施的两线作战思想却有着重要的缺陷,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那种在别人看来“印度永远无敌于天下”理念的偏执产物。

如在战略上将两个重要邻国都当成直接的对手就是非常不明智的,这就使得其战略资源被迫分散到两个方向上;先发制人的思想虽然具有战役战术方面的主动性和先发优势,但是面对综合国力和军力占很大优势的中国,这一思想一旦付诸实施,即使占有一时的优势,终究还要面对中国短期内重新集结军力进行反击,以及长期的战略压力甚至战略打击的风险,实在是有点过分冒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