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宝岛台湾,以其丰富的物产资源和特殊的战略地位,向来为外国侵略者所垂涎,也曾成为图谋分裂者与祖国分庭抗礼、割据一方的“风水宝地”。该岛远离大陆,孤悬海上,气候多变,地形复杂,易守难攻。但是台湾从来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人民为维护祖国统一,前仆后继,众志成城,反对分裂,抵御外辱,以武力收复台湾的英雄壮举早有先例。

美丽的台湾岛

反常用兵:沈有容一收台湾,驱歼倭寇

明朝初年,朱元璋为防备日本海寇侵袭东南诸省,下令实行海禁,但在军事部署上只防海岸,不守海岛,撤除了设在澎湖的巡检司。倭寇乘虚而入,占领了台湾、澎湖列岛,并频频袭扰大陆沿海城乡。明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底,大批倭寇在福建沿海地区烧杀抢掠,后遭到明军的沉重打击而撤往台湾。镇守金门的福建都司沈有容决计趁此大捷,乘胜追击,直捣台湾,从而彻底清除福建倭患。

明朝将领沈有容

当时有人反对说,“穷寇勿追”一向为兵家常识,而且明军水师多日征战,疲惫不堪,恐怕出师不利,反而前功尽弃。而沈有容却认为,当时正值西北季风,明军东渡占有天时。而且明军水师装备精良,楼船高大,储备充足,利于连续作战。此外,海峡两岸人民多年苦于倭患,尤其是台湾同胞不堪外族奴役,大批义军仍在山区坚持斗争,容易取得人民的支持。因此,沈有容力排众议,挑选敢死之士,渡海追击,经澎湖直达台湾西南海岸。

明军与倭寇战斗

明军出其不意,突然出现在台湾海域,倭寇慌忙仓促应战。而明军先发制人,施放火箭,多艘敌船中箭起火,顿时阵脚大乱。明军顺风而进,势不可挡。倭寇力不能支,迅速溃退,边撤边将抢来的财物抛入水中,意在诱使明军捞取,从而缓解追击。沈有容洞察敌计,号令部队全力追击。明军水师纪律严明,未被财物所动摇,穷追猛打,一鼓作气全歼海上敌军。明军在大员登陆,张榜安民,追剿残敌,后在台湾义军的配合下,歼灭倭寇的散兵游勇,台湾完整地回到了祖国怀抱。这是中国军队第一次以武力从国外侵略者手中收复台湾。

围点打援:郑成功二收台湾,赶走荷兰侵略者

17世纪号称“海上霸王”的荷兰侵略者,先是得到福建地方官允许,在台湾筑城作为贸易场所。继而通过利诱、威胁、武力恫吓等手段,不断蚕食扩张,最终将整个台湾置于其殖民统治之下。毕生以反清复明为己任的郑成功为避开清军南下锋芒,开辟理想的抗清基地,赶走荷兰殖民者,保障台湾人民的利益,恢复先人故土,便将收复台湾的计划提到日程上。

郑成功发起进攻

经过充分的战前准备,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三月二十三日,郑成功集中了10倍于敌的绝对优势兵力,率大小战船200余艘,军士2万5千人横渡台湾海峡。船队于四月初二抵达台湾西部海港鹿耳门后,适逢涨潮,郑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登陆,经激烈战斗,占领了海边阵地。郑成功采取先歼小股之敌、后歼大股之敌的战略战术,先克台湾赤嵌地区,又分派精兵勇将驻扎海岸,进行海上巡逻,以拦截从海上来的荷兰援兵。

郑成功牢记其父“众不可散,城不可攻”的教诲,根据其水师机动能力强,攻坚能力较弱的特点,采取了围城打援的战法。在台湾城周围编织树栅,挖掘深壕,将该城与外界完全隔绝,以此使敌不战自乱,束手就擒。荷军从南洋增援的兵力,被一次次击退。城内的几度突围,更是每每损兵折将。总督揆一无奈,于是派人携书,邀郑成功进行和谈,许诺出10万两银子犒劳郑军,并提出只要让荷兰人留在岛上,每年向郑成功纳银1万两。郑成功义正辞严地回色:“惟有还我台湾,可放尔一条生路,不然,大军攻城之日,便是尔等葬身之时。”

郑成功收复台湾

至公元1662年1月,台湾城中粮尽弹绝,荷军只剩十之二三的兵力。郑成功审时度势,发起总攻。荷军扯起白旗,并在投降书上签字,被荷兰殖民者霸占了38年之久的台湾,复归中国所有。

软硬兼施:施琅三收台湾,分裂者俯首称臣

郑成功于收复台湾的当年不幸病逝,此后以其子郑经为首的郑氏集团,将他们统治下的台湾变成同清政府长期对峙的独立王国,反对统一,使祖国大陆与台湾经历了长达22年的分裂时期,这是不符合历史发展趋势,违背海峡两岸人民根本利益的。康熙皇帝原想通过安抚的手段统一台湾,提出只要郑经接受招抚,台湾归属清朝管辖,可给其相当权位,对所属官员,也都量才录用。然而郑经不允,要求台湾“依朝鲜例,称臣纳贡”。这实际上是使台湾独立,理所当然遭到康熙皇帝的反对。于是谈判破裂,兵戎相见,双方就这样谈谈打打,一直处于敌对状态。

郑克塽画像

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郑经去世,他的几个儿子为争夺王位自相残杀,最后由大将刘国轩、冯锡范操纵,拥立郑克塽继位。而此时康熙帝已平定了“三藩之乱”,政治安定,经济发展,军事强大,中央集权空前巩固,已具备了收复台湾的条件。据此,康熙决定以武力统一台湾,破格重用了从郑氏集团投降出来、但精于海战的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施琅针对郑氏集团内部的重重矛盾,在对其进行了分化瓦解的同时,积极打造战船,操练水师,进行战争准备。

施琅雕像

在渡海时机上,施琅认为,台湾海峡夏季多台风,按常规此季节不宜出海,但也正因此敌方防备松懈,此时出击,可以收到“出不意,攻无备”的奇效。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四日,施琅率清军2万余人,战船230余艘,从东山岛出发跨海东征。施琅根据风向和敌方防御情况的情报,清军船队首先夺取地处澎湖主岛以南、郑军防守薄弱的八罩岛,再取澎湖。经过7天激烈战斗,攻克澎湖,郑军精锐丧失殆尽,清军锋芒直指台湾。

在强大的军事、政治压力面前,郑克塽最后采纳了刘国轩的建议,顺应时势,归顺清廷。于是派人向施琅请降。施琅在奏请康熙帝并得到批准后,接受了郑氏请降。八月十三日清军东进台湾鹿耳门,郑克塽率文武百官,改穿清朝服装迎接施琅,缴上印玺。至此台湾问题得到全面解决。

鹿儿门港

说来也怪,鹿耳门当时水浅,船队无法入港,可次日早上,潮水骤涨数尺,军民百姓无不惊奇,因为当年郑成功收复台湾时也遇到了这种情况。看来台湾回归乃是天意。

纵观历史,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虽有短暂离别,但终会迎来统一。这是两岸人民民心所向,亦是大势所趋、众望所归,祖国必须统一、也必然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