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青年党员将坚决服从党的组织和领导,一切行动听指挥。”4月17日中午1时,上海市松江区3号方舱医院建成投用。在入舱仪式上,重庆市援沪医疗队青年突击队(下称青年突击队)队长李帆郑重表态,“全力以赴做好方舱患者救治工作,展现青年医务人员的风采。”

青年突击队由团干部、共青团员、优秀青年等170名青年队员共同组成,运用网格化管理模式将青年突击队工作落实到方舱医院每个护理单元,并带动8个青年志愿者团队在各单元“落地开花”。

援沪抗疫以来,青年突击队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开舱之初,很多患者情绪不稳定。青年队员张涛、许琳等将废弃的纸箱消毒剪成条形状,用胶带捆绑做成10个套圈,以方便面、饮料、饼干等做奖品,组织患者保持1米安全距离,参加套圈活动,让大家在游戏中平复心情。

4月下旬,3号方舱医院有8位患者过生日。青年队员刘畅、税敏、罗婷婷利用休息时间布置舱内场地,邀请8位寿星参与生日庆祝活动。生日蛋糕、生日卡片、生日快乐歌曲……疫情隔断了患者与家人共度生日的约定,但方舱内这份爱的温暖,让在场人员无不动容。

……

“你们这么辛苦,我们也要行动起来!”在青年突击队的感召下,4月21日,3号方舱医院首支由20余名舱内青年患者组成的“守沪”志愿者团队成立。在舱期间,他们协助医疗队员一起观察患者情况,维持舱内秩序,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务。他们表示,“在舱一天,我们就服务一天。”

10多天来,患者进进出出不少,不少“守沪”志愿者已经出院,但新入舱的年轻患者又接力加入团队。截至目前为止,“守沪”志愿者累计达100余人。

4月25日中午,松江区乌云密布,大风阵阵。临时搭建的3号方舱医院地处城郊,极易遭到破坏。16点过,电闪雷鸣,狂风在舱顶一阵接着一阵的呼号,舱内吊灯摇晃,方舱的支架嘎吱作响,当时大风达到了11级。

“关键时候青年突击队上!”李帆介绍,前一天接到天气预报后,青年突击队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做了精细安排,队员苟玲、周丹等发动青年志愿者共同做好患者情绪安抚;舱外,覃勇带领陈继容、傅秀英等队员为抗疫物资加垫空格,并在物资库外围堆放沙袋,避免雨水倒灌和浸湿污染物资。“王丽、田芳等还协助工程师加固方舱医院房顶。”

狂风暴雨袭来,汪扬帆、任芳等迅速组织舱内青年志愿者,及时将漏雨床位挪开,安置老年人在安全地方休息,安抚患者情绪稳定。雨歇后,在青年突击队的带动下,患者们也主动加入舱内秩序维护、积水清理等工作中,很快恢复了方舱医院正常运营秩序。

之前,方舱医院没有设置学习区域,在松江区党群组织的帮助下,青年突击队设置了学习角和图书区。方舱医院的孩子们在图书角墙上写下“感谢重庆医疗队小姐姐们让我们有了学习角”。这让队员们感觉到所有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3号方舱医院五单元护士站设置了心愿本,专门收集患者的心愿诉求。“我想要一件五单元大白们签名衣服。”19岁云南小伙子阿雄(化名)在出舱前,写下了自己的心愿。他说,“可是我没有衣服,也没抱多大希望。”

青年突击队再次求助松江区党群组织,买来一件与阿雄合身的白色衣服,让队员们上班的时候分别签下自己的姓名。

“吴彩娥、李凌、曾芳、刘春容、朱晓莉、莫冬、王露、叶文晋、梁天亚……” 阿雄出院那天,接过这件特殊的礼物,念着队员的名字落泪了。他说,“青年突击队不但医好了我的病,还让我找到了年轻人努力的方向,他们是青年的榜样!”

为了一个梦/ 义无反顾 千里驰援/ 为了心中的信仰/ 人民至上 冲锋在前

沪渝同饮一江水/ 同呼吸 共命运/ 彼此啥都不必说/ 一起向前走

……

忙里偷闲,青年队员韦颖写下了短诗《援沪记方舱情》。他说,“这就是青年突击队的青春模样。”

重庆市援沪医疗队临时党委委员、临时团委书记兰达勇介绍,青年突击队在援沪抗疫中充分发挥了共青团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主动承担“急、难、险、重、新”等任务,在青年突击队精神感召下,医疗队753名青年队员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