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的不在人间,使我们的这个庞大的帝国失去重心,步伐不稳,最终失足而跌入深渊”

——《万历十五年》

“思陵之季,抚髀思江陵,而后知:得庸相百,不若得救时之相一也。”这是崇祯皇帝在王朝末年的感慨,也许此时,当崇祯皇帝回首大明王朝二百余年的风风雨雨之时,也会痛惜当年张居正改革的一系列举措被废除吧。

张居正,又被认们称作张江陵。他之所以被称作居正也许与《孟子》中的“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有关系,而他在之后所做的一切的事情都似乎离不开孟子的这句话。

在介绍张居正之前,我们首先假设一个情况,你是明朝中后期的普通百姓,是明朝千千万万纳税的一份子,而你同乡的一些人因为家里是官宦世家因此不用纳税,久而久之你的天地就被人夺了去了,你能做什么呢?报官?官府的人沆瀣一气会理睬你吗?造反?可你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并且日子只是苦,还没有到活不下去的地步,你能做什么呢?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这么一个人,背负着天下的骂名,改善了你的生活,你会如何评价他?会赞美他?不是,官绅们垄断了宣传,他们只会告诉你这是一个坏人,是一个恶人,你不知道你的生活改善来自于他,你只知道他是个坏人。

这就是张居正在改革之后所面临的处境,“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张居正不是社稷主也不是天下王,但他确确实实的改善了大明王朝的处境。

我们回到故事的主人公张居正这里,张居正出生于湖北,少时聪慧,被称为神童,在《大明王朝1566》中,严世藩对张居正提过孔北海的故事,“小时了了,大未必然”是对所有神童的怀疑,不是所有的神童都会绽放光芒,他们可能更多的是成为了仲永。在张居正参加乡试之后,因为湖广巡抚顾璘的阻挠而落榜。原因是他希望对张居正多加磨砺,以成大器。嘉靖十九年,居正顺利通过乡试,成为一名少年举人。嘉靖二十六年,二十三岁的张居正中二甲第九名进士,授庶吉士。

也是这个时候,张居正遇到了自己的老师——徐阶,张居正年少有名,胸中更是怀着自己的一腔热血,但是张居正却有着不同于这个年龄段的老辣,在当时内阁政治斗争那么严峻的过程中,张居正选择了冷眼旁观,选择不参与,做好自己的事情就是面对夏言与严嵩的政治斗争最好的答复。

之后,张居正因为生病回江陵养病了,然而,在三年的游历中,张居正更深入的了解到了大明王朝的疾病,“田赋不均,贫民失业,民苦于兼并。”这是张居正的态度。之后,张居正回到翰林院供职,但是一直读圣贤书解决不了问题,张居正在严嵩当道的时候又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于是张居正便一直只做自己的事情。有意思的是严嵩和徐阶都对张居正极为看好,这也体现了张居正与人交往的能力。

嘉靖四十三年,张居正开始为当时的裕王讲学,也就是后来的隆庆帝,这位张居正后来的政治改革打下了铺垫。

在严嵩倒台之后,徐阶与张居正共同起草遗诏,这为嘉靖与隆庆两位皇帝的平稳过渡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隆庆二年,徐阶告老还乡,高拱担任首辅,隆庆六年,隆庆帝驾崩,高拱因为口无遮拦被罢去首辅,张居正担任了首辅,而这时才是张居正的人生的高光时刻。

万历元年的张居正改革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几个改革,也是继商鞅变法之后最成功的的一次改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居正的改革首先便是改革吏治,张居正推行考成法,借由考成法,张居正可以很好地整肃吏治,这为张居正后来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奠定了基础。考成法的存在使得官员不能再浑水摸鱼,这也有助于提升官僚的素质,但是,这也使得张居正站到一些管院的对立面。

张居正最为主要的改革就是推行一条鞭法,具体来讲就是:(1)清丈土地,扩大征收面,使税赋相对均平。(2)统一赋役,限制苛扰,使税赋趋于稳定。(3)计亩征银,官收官解,使征收办法更加完备。

财政方面的改革要求地主们不再瞒报,同时对以往不需要纳税的群体征税,这就使得很多人站在张居正的对立面,张居正这是在“冒天下之大不韪”而行。

正是由于张居正的变法,使得大明王朝的财政收入迅速增加,同时不稳定的社会也逐步变得稳定了起来,而后来的万历三大征都是在张居正改革的基础上进行的。

万历十年,张居正生命走到了尽头,张居正死后迅速遭到保守势力的反扑,张居正被抄家。为国而谋的张居正落得如此下场不禁令人唏嘘。

张居正不是清官,但是张居正也不是奸臣,他是一个现实的人,但他又是充满理想的人,这种矛盾在他身上体现得很明显,他始终是一个怀揣有理想主义的现实主义者。

有一句对联是对张居正最好的写照,“日月并明,万国仰大明天子;丘山为岳,四方颂太岳相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