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海粟 1982年作《九上黄山光明顶》镜心 设色纸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译文:黄山卓绝光明顶 叱咤千峰奴万岭 斜阳散映青山红 珊瑚粉插琉璃中 安得高烛传天都 寒烟叠叠蒙云雾 万古此山此风雨 来看老夫浑脱舞 壬戌中秋前五日 登光明顶 霞绮飞流 如天女散花 泼彩成此 颇得天趣 刘海粟 年方八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款识:刘海粟九上黄山光明顶
钤印:心迹双清(白文)、黄山是我师(朱文)、刘海粟(白文)、曾经沧海(朱文)、九上黄山绝顶人(朱文)
规格:53.34×40.64cm

黄山之名来自于传说轩辕黄帝曾在此炼丹成仙,从古至今无数文人骚客在此流连忘返,明代文人徐霞客曾赞叹道:“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而被世人誉为“天下第一奇山”。黄山更被尊为中国山水画的摇篮,明末清初的石涛、梅清、渐江成为“黄山画派”的代表人物,后世的黄宾虹、刘海粟、董寿平、赖少其等人均以黄山绘画被世人熟知,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便是刘海粟。

刘海粟一生最爱黄山,一生最重要的作品也多以黄山为题材,可以说黄山是海粟艺术的源泉,海粟给黄山增添了艺术内涵。从1918年第一次跋涉黄山到1988年第十次登临黄岳,跨度达70年之久,几乎包括了刘海粟一生的艺术实践活动。单就70年来十上黄山的壮举,就破了历代画家的登临纪录。而他以黄山为题材创作的作品,包括速写、素描、油画、国画,总量蔚为壮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九上黄山光明顶》作品局部

早期的刘海粟热衷于“油画民族化”,注重中西美学元素的结合,在欧洲留学期间有深入研究塞尚、莫奈与梵高等艺术家的作品,并将中国传统理论与西方光色变化结合,创作了一系列极具色彩的作品;五十年代中期之后,刘海粟开始了大量的泼墨泼彩创作,前后共延续了四十多年的时间;五十年代后期、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前期是刘海粟泼墨泼彩的形成酝酿期;七十年代末,历经了文革的刘海粟,在浩劫中备受打击和压抑,多了冷遇,少了应酬,却赢得了更多的时间思考艺术的创新问题,他对中国画的用笔、用墨、用水和章法、意境等等,作了多方面的探索研究,从而把泼墨泼彩技法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八十年代初,年近九旬的刘海粟第九次上黄山,他的艺术也在新时代里迎来了新的春天;这一时期的他创作了大量泼墨、泼彩黄山图,而与过去作品相比主观成份明显增多,更注重于精神描写与气韵的表达;手法上以“骨法用笔”的中锋线条构建骨骼,用墨或彩泼洒晕染助韵,常常笔墨酣畅,气势夺人,可谓“墨气淋漓幛犹湿”、“笔所未到气已吞”,此阶段的作品已真正代表了他的艺术风格,可以说是他一生艺术实践与人生体验的自然结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九上黄山光明顶》作品局部

此幅《九上黄山光明顶》创作于1982年,为刘海粟九上黄山之作。作品构图雄奇,用笔劲健,潇洒纵逸,功力深厚;画卷中雾气迷漫,色彩绚丽,亦绮亦庄,画家将西画的光感、透视及色彩诸法糅入画幅之中,以超然于物外的自由心态无所拘束地表现对自然的感悟或印象,不见刻意雕凿,一切随机生发,自然天成,妙趣横生。

值得一提的是,画卷中的泼彩以石青为主,色墨交融,墨块与色块的互融渗透与纵横交错,浑融一体,豪放又精微,产生了磅礴的气势和非凡的气魄;画家还特意为此画题写了自作诗云,以气象万千、动人心魄的诗句烘托了画面中华滋拙朴、浑厚富丽视觉效果,配右下角“九上黄山绝顶人”印章,足见其对黄山的热爱与引以为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钤印:黄山是我师(朱文)

刘海粟的作品往往给人以天马行空的感觉,夸张的用色以及笔墨让人过目不忘,他笔下的黄山承传统而不泥古,注重写生,师造化又欺造化,观之生动又极具层次感;相比画作来说,他在十次登临中体现出来的不断攀援、不断超越的品格精神,可令人敬佩,正是这种开拓的创作精神,独特的艺术形式与生动的作品内容使之成为了近现代中国美术史中不可或缺的艺术大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钤印:刘海粟(白文)、曾经沧海(朱文)

近十年来,刘海粟黄山系列作品在市场上越来越难见到,其中不乏千万级别作品;尤其是国画作品,本世纪初便被海内外藏家珍藏殆尽,难得一见;2018年中国的拍卖会上,刘海粟创作于1982年的作品《黄山奇峰》镜心以高达276万人民币成交。在将来的时间里,刘海粟黄山题材的国画作品在市场中将更加稀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钤印:九上黄山绝顶人(朱文)

刘海粟曾言:“世界上没有绝对完美的东西,艺术不可能绝对完美,艺术家自己更不可能完美,艺术是在实践中从不完美到完美的;艺术家也是在不完善中逐步完善的。”(《人生,就是追求的历程》)画家一生都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不断追求精进和完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钤印:心迹双清(白文)

黄山为天下绝秀,千峰万嶂,干云直上,不赘不附,如矢如林。幽深怪险,诡奇百出,晴岚烟雨,仪态万方。其一泉一石,一林一壑,不仅触发你的诗思,惠你画稿,提供无限美境,或使你心旷神怡,或使你无言对坐,寝食皆废,终日忘机,以至阔别数十年,仍能保持极深印象,一朝念及,回忆便如飞流倾泻,纵使白发垂耳,心情也贴近生命的春天!祖国山河,如此壮丽,如此丰饶,怎不令画师折腰、诗人袖手?!

─刘海粟〈从师到友画黄山〉《黄山谈艺录》

文:何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