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夏暖风曦
古人云:“家和,贫也足;不义,富多扰。”
一个家庭有风骨,子孙后代才有出路。
独在异乡漂泊,心里最牵挂的还是,家里那一盏灯火、一缕炊烟。
厨房有声、书房有香、卧室有话...把家庭经营好,就是人生下半场最好的依靠。
01
厨房有声
很喜欢一句话:
“当厨房的灯亮起来,房子才会变成家。”
厨房的烟火气,让内心有了温度。
有一本书叫《忧伤的时候,到厨房去》,它讲述了厨房给人们带来的疗愈。
女主角菲尔达,一直承受着生活的重担。
中风的母亲无法下床,菲尔达除了每天给她换纸尿裤,还要忍受责骂;
丈夫忙于工作,不管家务;女儿怀孕,也急需菲尔达的照顾;
她的人生一片狼藉,满眼都是鸡零狗碎,没有喘息的机会。
后来,菲尔达走进厨房,在锅碗瓢盆里找到了一些安全感:
亲手制作的舒芙蕾蛋糕,现烤出炉的面包,热锅里的蘑菇汤;
从切菜、煮饭,到油盐酱醋的搭配,每一餐都是对心灵的治愈。
在五平米的厨房中,菲尔达放下对命运的抱怨,拿起对生活的热情。
听过一句话:
“美食,很多时候解决了80%的烦恼。”
食物治愈了胃,美味驱散了孤独。
那些难熬的日子,不如躲进厨房,默默消化,独自前行。
最好的活法,并非大鱼大肉,而是在一日三餐中,找到人生的底气。
02
书房有香
“诗书,起家之本;忠孝,传家之本。”
国学大师季羡林,把读书看成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
他出生于一个清贫山村,家里没钱买油和盐,更没见过什么书本。
6岁那年,季羡林被送去叔父家,命运发生了转折。
叔父的家庭条件不错,也十分重视教育,把季羡林安排在私塾里学习,
季羡林的书桌下有一个大缸子,里面放着《西游记》、《三国演义》等小说。
一放学,他就躲在角落里,拿出小说狼吞虎咽的看起来,常常忘了吃饭。
正是在这个“大缸子书房”中,季羡林对文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开始了创作的道路。
后来,季羡林成为了著名的文学家、语言学家,依旧花大量时间在读书上。
他拥有一个书斋,里面藏了6万多册书籍,还开玩笑的说自己是北大“藏书状元”。
后来季羡林在书中写到:
“如果读书也能算是一个嗜好的话,我的唯一嗜好就是读书。人必须读书,才能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智慧。”
勤奋养运气,读书养才气。
时间不说话,却悄悄酝酿出万物。
一个人的底蕴,并非一天形成的,需要日积月累的沉淀。
书读多了,思维自然开阔;路走多了,见识自然丰富。
03
卧室有话
记得小时候,我和父母挤在一间卧室里。
二十平米的小房间,两张床,还有电视机和餐桌。
每到清晨五六点,我总是依稀听见父母在说话。
他们小声聊着,隔壁邻居发生了什么事,孩子是不是该开学了,明天去哪个工地找活。
我一开始是被吵醒,但后面又在这絮絮念念中睡去,继续做着甜甜的梦。
父母的声音,给我的童年带来巨大的踏实感。
虽然家里不富裕,但氛围是热闹且和睦。我走到哪里都是乐呵呵的,仿佛天不怕地不怕。
冰心有一句话:
“家是什么,我不知道,但烦闷、忧愁都在此中融化、消失。”
家的温度,是淡淡的陪伴,也是闲聊的欢喜。
我们不必亲密无间,只需彼此相守。
卧室有话,庭院有声,滋润着一个人的一生。
漫漫长路,家是归途。
作家林语堂说:
“幸福无非四件事:一是睡在自家床上;二是吃父母做的菜;三是听爱人讲情话;四是跟孩子做游戏。”
听过一个道理:在父母身边待半个小时,胜过看十次心理医生。
家,是最好的避风港。
当你历经沧桑,见过大风大浪,最终还是要回到家里疗伤。
在柴米油盐里,在轻声细语里,所有烦恼都被化解,所有悲伤都会消散。
一个家庭越和睦,家人就越兴旺。
每天的解忧书店
每个“点赞和在看”,都是我们的动力♥️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