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说得好“多年媳妇熬成婆”,但是为什么现在社会上,多是婆婆与儿媳的矛盾呢?问题出在哪里呢?

其实问题并不在婆媳,而是两个家庭,甚至是三个家庭之间的矛盾。双方的原生家庭以及自己的小家庭之间的矛盾。之所以“婆媳矛盾”比较多次的被提及,恰恰是因为,传统观念中的“男主外女主内”,导致家庭关系中男性始终缺席。岳父岳母大多会提醒女儿,做妻子的不要像在家里做姑娘一样性情骄纵,要体贴包容丈夫。而公公婆婆一般不会有类似要求,毕竟男性在事业上的成功可以掩盖90%的缺点,一旦发生了矛盾,公公多是跟他年轻的时候一样,不屑于参与这种家庭关系的调节,儿子不知道如何去调节,而大多数婆婆是以儿子的状态来判断这个小家庭是否存在问题,那么婆媳问题便被单独拎了出来。

以下几点是小编在倾听了多个家庭矛盾之后,总结的三点,如果有遗漏的话,希望朋友们在评论区积极补充,有需要咨询的也可以在头条私信我。

① 政策差异

父母与子女之间至少差了20年的时间,这20年也是中国贯彻独生子女政策最彻底的20年,中国从一家3-5个孩子转变为一家1个孩子,孩子数量的改变导致家庭关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家里一堆孩子的时候,孩子自主发展的空间很大,父母没有时间和能力兼顾每一个孩子的学习和成长,而且大孩子还可以带小孩子,父母只要做好嘱托家里大多就不会乱套。而一家只有一个孩子的时候,这个孩子的学习辅导、课外补习、语言表达甚至于性格领导力之类的附加“能力”,都在父母想要掌控、想要培养的范围之内。孩子变少了,反而父母更累了。

这个累不仅局限于学校的家长群、周末无休止的辅导上,更体现在孩子的“烧钱”能力上。对孩子的成绩及能力培养不插手的家庭终究是少数,大多数有孩子的家庭一定深有体会,现在小朋友的兴趣班是什么价位,补课是什么价位,更能体会到同在一个班级,别的小朋友能够用英语进行对话,而自家孩子只能背出简单单词的心情是多么的慌张,仿佛已经看到了别人家孩子明媚的未来,而自己的孩子只能沦落成为人才市场都拒之门外的可怜人。同时,孩子数量的减少,也极大地增加了家长们的投资风险。

那么矛盾的产生也随之而来,孩子不想学习,但父母知道现在的社会竞争压力有多大,知道孩子不想学的这些东西未来多么的有用,所以大多数父母是不会放任孩子一直玩乐或者上兴趣班,而不多在课外学习知识的。但是在老一辈看来,我培养了这么多孩子,全都身心健康,不说大富大贵,但是至少学有所成。孩子的小脾气、成绩的不如意、“烧钱”的补习班和夫妻自己都兼顾不过来的补习班,仿佛都是做家长的庸人自扰的经济压力。国家政策导致的育儿理念的差异,成为了家庭矛盾的第一个导火索。

② 分工差异

父母与子女之间至少差了20年的时间,这20年也是中国发展最迅猛的20年,中国从体力劳动为主的社会逐步转变成为脑力为主的社会,劳动力的改变导致家庭关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家庭由丈夫一个人劳动可以养活一家人,逐步转化为夫妻二人都可以通过脑力劳动获得不俗的薪资。

以前我的奶奶曾经跟我提到过她当年在工厂工作的时候,女人出差是要得到丈夫认可的。甚至有的时候领导们会直接先跟丈夫们商量,再来通知女性职工。所以一般女性职工是不会出差的,因为出差了就代表孩子、老人和丈夫没有人照顾了,除非与丈夫一起出差,毕竟结婚了,需要有个人照顾丈夫。

但奶奶有一个同事,她身为工人代表有出差到南方进行过演讲。放到现在,我们觉得这位女同事的能力出众,但是放在当时,对于这位女同事的流言蜚语很多,同时,女同事的丈夫也会在酒桌上被别的男同事嘲笑。最后就是这位女同事明明工作依旧很优秀,却依旧很“懂事”地拒绝了“工人代表”,既保住了丈夫的面子,也获得了“贤妻”的美名,虽然因此造成她的退休金并不可观,但是奶奶那代人依旧觉得她做的对,这就是当时对于男女分工的思想局限性。

年轻的孩子,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就是“妇女能顶半边天”,同时,因为不分男校女校,所以接受的教育、学到的知识都是一样的。曾在池塘边自己捕食的青蛙,是不会自己再跳回到井里等待施舍的。当女性的独立意识觉醒,自我牺牲精神的比例自然减少。这个时候,社会就应该有一个全新的家庭分工体制。

有的年轻丈夫意识到了,那么家庭和睦。有的年轻丈夫,如果是按照家里母亲或者奶奶的标准找媳妇,那么在现在社会,多半是会失望的。有的年轻丈夫尚不能转变思想,更何况为家庭子女奉献了自己一生的婆婆呢?在老一辈看来,丈夫不出轨,挣的钱都拿回家,踏实人好,那这个男人便值得嫁。在新时代女性看来,老一辈的观点是一个想要结婚的男人必备的品质,不值一提,而尊重女性工作、思想和生育权利的自由才是一个男人值不值得嫁的标准。

当新的社会分工汹涌而来,家庭分工势必发生变化。当女性与男性在一个相对公平的工作环境里竞争,女性势必要比男性更加努力、更加优秀,才能获得同等的晋升机会,毕竟多数用人单位都默认男性会更加投入工作,而女性或多或少都会将精力分散到家庭上,而无法全身心的投入工作。当新的社会分工无法更加直接地让老人家们感同身受,当老人家们站在旧的思想价值观上来指点新家庭的分工时,矛盾必然产生,成为了家庭矛盾的第二个导火索。

③ 思想差异

我国平均受教育程度一直处于逐年递增的状态,我奶奶是小学毕业便工作了,母亲是技校毕业之后便工作了。充斥着她们少女时期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找个稳定点儿的工作,再找一个门当户对的家庭,男方是个过日子的人就行。”这也就导致了,我奶奶的对象是组织上介绍的,压根没想过离婚;母亲的对象是家里人互相知根知底,放心嫁过去的,想过离婚但是觉得孩子太小,也觉得离婚丢脸。

传统思想上来说,一个家庭和睦不和睦,女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男人负责赚钱养家,女人负责相夫教子。男人只要事业成功,不论在家庭关系中表现如何,妻子都应该知足。而女人如果事业成功,人们下意识地就会去审视她的家庭是否“成功”。有没有丈夫?有没有绯闻?有没有孩子?有几个孩子?几岁生的孩子?孩子是否健康?婆媳关系怎么样?会不会做饭做家务照顾老人?一般没有女性能够在这样的“道德审视”下全身而退,从而给了“批判者”可乘之机。

思想的差异,不局限于婆媳之间更是2-3代人之间。同时,绝大多数男性是不屑于描述女性的成功,不论是事业还是家庭上的成功,对女性评头论足的,反而是女性。这也是为什么婆婆总能毫无顾忌地对儿媳说出自己的建议或意见,而公公总是一言不发或者吞吞吐吐。

这里我之所以用了公公婆婆,而不是老人家,主要是因为第一条政策原因,也就是“独生子女”的政策。只有一个孩子,让更多的家长关注到自己孩子的身心健康。家里只有一个女儿的家庭,父母会不自觉地知道现代的女性在成长中的不易,在社会上的不公,所以会更加尊重女儿的意见,尊重女儿的选择,尊重女儿的事业。但是当家里只有一个儿子的家庭,更多的是看到现在一个女性的“拜金”、“潜规则”和“好吃懒做”是如何毁掉一个男人的。所以,一旦儿媳部分“符合”了,他们在新闻或者公众号中见识过的“恶妇”形象,那么他们势必要把这个苗头扼杀在摇篮里的,当你的日常不符合别人心目中贤妻良母的设定时,矛盾必然产生,此为家庭矛盾的第三个导火索。

罗翔老师曾经说过;“知识越贫乏,你所相信的东西越绝对。因为你根本没有听过与此相对立的观点。夜郎自大是无知者的天性。”

当一个女孩子,在成长的时候父母给了她足够的自由去学习知识,去追求价值。而当这个女孩子蜕变成为一个女人、一位儿媳、一位母亲的时候,突然有从四面八方涌来了不一样的声音。仿佛她的价值从自身的闪亮变成了家庭是否完整,变成了孩子是否健康,变成了公婆的评价是否正向;而她穷极半生追求的工作晋升、思想独立、文娱丰富,仿佛一夜之间都成为了不是一位合格的儿媳、不是一位合格的母亲的证据。有位婆婆曾跟我说,不知道现在的女孩子矫情些什么,我说,或许是在矫情一些你不曾拥有的东西。

曾经有一位女士私信跟我倾诉,在看到婆婆对待小姑的时候才知道,婆婆没有把她当作自家人。我说,婆婆或许从来没有把你当过自家人。于是,我根据她的讲述给她分析了一下,她自己的情况。

婆婆和儿媳之间,永远存在着儿子。你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婆婆的尊重,也可以通过丈夫的尊重巩固在婆家的地位。但是你永远不要指望婆婆对待儿媳就像对待女儿,因为她所有的出发点都是在儿子身上,儿子累了便是儿媳照顾不周,儿子苦恼便是儿媳持家无方,即便是儿子与儿媳恩爱有加,还是会有亲戚说儿子娶了媳妇忘了娘。即便是婚前也有的小叛逆,婚后也会变成:肯定是那个外姓人挑拨的。护崽是母亲的天性,不说出来或者只跟儿子说,是婆婆的教养;她直接插手小夫妻的生活或许你可以说她没有教养,但是也无法认定她是错的。

要小编说,其实儿媳时常也会忘记,自己也并没有把婆婆当成自家人。真正的一家人,是不会有这种问题的,当你考虑到,你的婆婆是否把你当成一家人的时候,你就已经知道答案了,或者你之前也没有把婆婆当成一家人去交往。但是,保持两家人的想法,是对的。只有夫妻二人明确地知道,以后的家庭,指的是我们夫妻二人和我们的孩子组成的家庭,日子才能过得下去。

儿媳见到婆婆,不能像跟自己父母一样口无遮拦,要三思而语。婆婆之于儿媳,情感上已经有亏,但表面功夫上一定要做到与儿子或女儿一碗水端平。儿子之于岳父岳母也是如此。双方父母做不到天天见面,也最好不要天天见面。在婆家,丈夫表现的顽劣一些,妻子表现的明事理一些;在岳丈家,妻子表现的骄纵一些,丈夫表现的沉稳一些。平日走动,物质礼物做到价值相当,生活中能花钱解决的问题,尽量不要麻烦父母。能做到以上几点,相信可以帮您解决绝大多数的问题。

婆媳问题确实影响了很多小夫妻的生活,但是也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你能够有所启发,既然选择建立家庭,爱人之间关注彼此的感受就一定要先于父母。如果夫妻二人的小家,让夫妻双方都没有归属感,关系也是岌岌可危的。最后,希望每一对夫妻都能白头偕老,相濡以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