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育苗中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陕南首家智能育苗中心建成投用,从播种到育苗、插秧全程实现机械化,每亩可降低育秧成本300元,彻底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

种了十多年地,王秋林没想到自己有一天会不再用“秧母田”育秧,穿着皮鞋也能从事农业生产了。这一改变,要从城固县龙头镇建起了智能育苗中心说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去年10月开始筹建,历经半年时间,苏陕协作资金支持项目——陕南首家智能育苗中心于今年3月6日建成投用。插秧机、拖拉机、无人机卫士般的整齐停放,经过一个多月的培育,大棚里一盘盘绿油油的秧苗上下翻转,秧苗分布均匀、长势喜人。

“眼前这套不停转动的设备,叫温室循环运动式育秧床。从最底下一层往复循环到最上面一层,每一层每一盘的秧苗都要进行光合作用。” 智能育苗中心负责人张雷介绍。整个育秧期间,智能化育苗大棚可根据秧苗的生长的情况精准控制水、光照、温度和湿度。25天为一个周期,秧苗就可以直接进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雷打趣地说:“从育苗到插秧、收割全程机械化,老百姓种田不用再下地,穿着皮鞋就能完成。”传统育秧方式下,农民要先将“秧母田”整平成秧厢,然后撒上种子、盖上地膜,待秧苗长到一定高度后,拔出并换栽到大田里面,劳动量大、人工成本高。现在育苗中心通过工厂化育秧更加安全可控, 全年可为周边农户按时按质提供秧苗,在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同时还能降低人工成本,年机插秧超5000亩,每亩节省育秧成本约300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育苗中心

在外务工多年的城固县董家营镇村民王秋林感慨替人打工的不易,2020年回到了家乡重新种田,“外面打工是帮别人创造收益,回到农村发展空间更大。”5年学习水产养殖和多年种田的经历,给他这次返乡创业增加了足够的底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镇政府的支持下,王秋林成立了明博生态农业合作社,流转了200多亩土地发展稻蟹综合种养,“去年净利润60多万,是我打工收入的5倍不止,生活完全上了一个档次。”

10户跟着王秋林一起“碰运气”的农户,去年户均增收约3万元,这让附近观望的村民们很是眼红,“育秧中心通过工厂化育秧,提供的秧苗质量有保障,还能机械化插秧、收割。有不少人都跑过来说,今年要跟着我一起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智能育苗中心总投资940万元,占地9.88亩,配备有1800平方米温室大棚1栋、育秧流水线6条、插秧机10台、拖拉机3台、无人机2架等相关配套设备,实现了从育秧、插秧、田间管理到收割全流程的现代化农业。

记者手记

 通过苏陕协作资金建成的项目,选择落地城固县龙头镇,正是该县“政策扶持、专班专抓、集中连片、模式配套、品牌塑造、数字赋能”发展思路的生动实践。龙头镇作为稻渔数字农业示范基地,搭建的物联网云平台,辐射服务了下辖5个村3500亩种养区,在发展稻渔综合种养上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产业发展前景良好。而智能育苗中心的建成,能提供更多元化的农业服务,有效解决农村缺乏劳力、不愿耕种等难题,有助于扩大稻渔综合种养规模,促进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融合,也彻底改变了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

来源:汉中发布 记者:任芳 李弋戈

编辑:汤 艳丨责编:薛笑添

审核:邬正鹏丨监制:曹江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