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
手指被虾扎破可能会要人命;被鱼刺扎伤要截肢才保命。
鱼虾蟹贝作为大家生活中常见且美味的食物,如果在处理的过程中不小心,就极可能威胁生命。
别不以为意,现实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被虾扎伤的生命代价
2018年7月,60岁的王大妈家住连云港灌南,作为家里的“厨师长”,她有必要给家人改善一下伙食,在菜市场看到新鲜的海虾就立马购买回家做饭了。结果,中途在清洗海虾时,左手中指不小心被其中一个海虾虾尾上的刺扎破了一个小口。刺破的那瞬间,王大妈感觉像是被蚂蚁咬了一下,虽然有些微的疼痛但她不以为然。
王大妈觉得:作为一个家庭主妇,洗菜做饭时偶尔被食材“误伤”那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就只是用水冲了冲伤口,不怕疼就怕手上的血沾染到菜,连个创可贴都没贴就继续做饭了。谁知,第二天清早一睡醒,王大妈感觉那个被扎破的中指开始有些肿痛,像是被蜜蜂蜇到的那种感觉,但她还是没引起重视,以为只是伤口遇到水发炎了。
第三天,王大妈不仅手上肿成了一个“大馒头”,连胳膊、腿都肿胀了起来,头上发着烧、腿上起着疱疹,偶尔还晕厥、呕吐。王大妈的情况把家人吓傻了,立马将她送往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根据急诊医生介绍:王大妈感染了比较罕见的“海洋创伤弧菌”细菌。这种病菌相对罕见却十分凶险,感染后48小时内的死亡率高达50%。
而且王大妈被送来的时候病情已经不可控制了,不仅是肉眼能看见的表现,身体内部也陆续出现了多组织感染、脏器衰竭等被病菌入侵的严重症状。医院马上通知其家属要将王大妈急诊重症医学科治疗。还请来了全市的医学专家一起讨论王大妈的治疗方法。
尽管医护人员用尽了全力,想尽了办法对王大妈进行抢救,但最终,王大妈还是离开了人世,而原因竟是因为海虾扎破了手指!
这种病症比较罕见,江苏省曾接纳过这种病例不到10例。
蟹钳的威力有多大?
但要说海虾有这种病菌,那湖里养的大闸蟹总会没事了吧。大闸蟹那么多刺还容易被夹伤,但那么好吃,怎么可能因为这种罕见的病毒而放弃呢?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明星谢霆锋主持过的一档美食节目,其中的一期节目是烹饪一道蟹的料理。当时一个不小心,谢霆锋的左手中指被一只大闸蟹的钳子死死的夹住了,工作人员帮忙松开后,手上的指头鲜血汩汩的流。随后谢霆锋被紧急送往上海东方医院,拍X光片,打破伤风针等医疗措施进行治疗。当时就有很多人在节目底下质疑:
“不就是被蟹扎伤了吗,用得着如此大动干戈?炒作!”
“明星的手指都这么金贵?小题大做!”
其实,谢霆锋的做法还真不是小题大做,这只是一个保命方法。曾经就有人因为被蟹钳夹住而差点截肢。
2016年,家住宁海的葛女士,在一次处理大闸蟹的时候刺破了大拇指,当时她不以为意,被海鲜刺伤是常有的事。就用嘴吸了吸伤口上的血,然后贴了个创可贴就完事了。没想到,两天后,被刺伤的大拇指越来越肿,还流起了脓。
医院就诊后医生表示:葛女士的手指是感染了低毒性的海洋分枝杆菌,需要马上手术清创,不然手指难保!后来在手术过程中医生发现葛女士的手指里长了不少呈白色糊状的增生物质,紧贴着肌腱、神经和血管。但好在通过正规治疗,才让葛女士避免了截肢的惨痛后果。
宁海县的手足外科医生表示:“海洋分枝杆菌”通常会依附在海产品里,也会出现在沿海地区的地表水里、空气里、海风里等等。易感人群都是上了年纪的家庭主妇和煮夫,发病原因都是被划伤和夹伤后的不以为然。
鱼刺有剧毒?
除了虾蟹、生活中最常吃的鱼处理起来不小心,也可能危及生命。浙江嘉兴的刘先生,怎么都不会想到,活了大半辈子,竟然被鱼身上的刺给拿捏了。
“我快50岁的人了,吃鱼吃了大半辈子,谁能想到有一天会因此手都要被锯下来!”
刘先生从小生活在海边,不管是从心理上还是口味上,喜欢吃鱼胜过吃肉,基本上一星期里有四天都要做一条鱼,什么鱼都有。
2021年1月底,看见附近菜场有卖野生小黄鱼的,刘先生眼前一亮,这种美味可是很久没吃到过了,兴冲冲地就买了一条,准备晚上烧给家人吃。结果下午在处理的时候,手一滑,右手虎口处就被黄鱼身上的刺狠狠扎了一下。但还沉浸在即将吃小黄鱼的美味之中,对自己被扎伤的事就没太在意,随手擦了一下就完事了。
隔天,刘先生又买了一条鲫鱼,就这么巧,又被鲫鱼的鱼刺扎伤了。刘先生认为做饭的时候受点小伤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扎一下看一下也太矫情了吧。于是,他也没做特殊处理,该做饭做饭,该吃喝吃喝,一点没耽误。
结果,两天后,刘先生的大拇指及周围突然剧烈红肿了起来,还隐隐约约地感到一阵阵的刺痛。他来到了社区医院,让医生开了点消炎药,让医生对伤口消了消毒。然而,当天晚上,刘先生的大拇指更红肿了,蔓延到了右手手掌,甚至胳膊前臂。刘先生疼啊,疼得钻心,疼得他晚上都睡不着觉。
没办法了,刘先生又跑到了当地医院,挂了两天水,可以就不见好转,还呈着越来越严重的趋势发展。刘先生这时慌神了,他立马来到浙江邵逸夫医院,来的时候还出现了呕吐和晕厥的状况。当时接诊的骨科医生,看到刘先生的情况也吓了一跳,虽然在抢救下恢复了意识,但在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后医生表示:刘先生是被鱼刺刺伤后感染了海洋创伤弧菌,现在必须进行截肢手术。
不会吧!?只是被鱼刺扎了一下,虽然红肿,但也不至于到截肢的地步吧!
原来,刘先生本身患有肝病,肝病对这种病毒毫无抵抗力,一旦感染,病菌很快就会通过血液攻击其他脏器,到时候全身感染,医生就无力回天了。目前,只有“弃车保帅”,截肢才是最好的办法。
究竟,“海洋创伤弧菌”和“海洋分枝杆菌”是什么妖魔鬼怪?为什么只是被刺一下,就要付出如此惨痛的代价呢?
“海洋中的无声杀手”
1. 海洋创伤弧菌
要说海洋中杀伤力最强且最常见的病菌是什么?那当属“海洋创伤弧菌”了。一旦感染,发病快、病情凶险、致死率高。引发败血症、肢体坏死和器官感染等。基本上,有50%以上的被“海洋创伤弧菌”感染的病患,都会在48小时内,因多脏其功能衰竭而死亡,剩下就是截肢。大家都称它为“致死菌”。
“海洋创伤弧菌”分布很广泛,在世界各地的河口处和距离海面50米以内的区域。它喜欢在水中、海底沉淀物中隐藏,更喜欢附着在海洋生物表面,生活中最常见的“鱼、虾、蟹、贝壳”里都存在。这些浅海鱼类和湖里的鱼是我们日常食用的主要海鲜,所以人们接触到这个病菌的概率非常大。
2. 海洋分枝杆菌
“海洋分枝杆菌”虽然没有“海洋创伤弧菌”那么凶险可怕,但也是难缠得很。最适合的温度是28℃到32℃,在淡水和海水中都能存活,一旦入侵人体内,病菌一般只会在伤口附近的筋膜蔓延,不会危及到体内温度较高的器官或者内脏。
虽然没有“海洋创伤弧菌”致死率高,但目前医学领域也还暂时没有发现它对哪类物质敏感,所以治疗过程相当慢,后期还特别容易复发。
如何入侵人体内?
本身人就很容易接触到这两种病菌了,而它们还不止一种途径可以入侵人体内。
1. 伤口感染
所谓的“伤口感染”就是上述事例中发生的情况。浅海区域的鱼、虾、蟹、贝无不列外都是长着尖锐的外壳和锋利的钳子。不但在生活中处理时容易伤到手,而且在捕捉时危险性也特别强,它们都喜欢躲在沙子里或者藏在礁石下,视线干扰之下就很容易刺到手和脚。
如果有赤脚在海边玩耍或者游泳的,要是不小心被刺伤或者夹伤的话,也有可能感染到这两种病菌。
2. 食物感染
这里所说的食物感染,就是指将这种病菌直接吃到了口中。如今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生吃海鲜,也有喜欢吃半生不熟的。“海洋创伤弧菌”和“海洋分枝杆菌”是可以在高温下被杀死的,如果吃进去的海鲜没有被完全加工好,那么,病菌就很容易通过食道进入胃部,引发肠胃炎,导致败血症和全身肢体坏死等。
有的时候吃海鲜出现了呕吐、腹泻、发烧等状况的话,不一定是海鲜过敏或者食物中毒,有可能是感染了这两种病菌。所以一旦出现这种情况,还是及时就医更为保险。
如何避免病菌入侵体内?
虽然“海洋创伤弧菌”和“海洋分枝杆菌”看上去凶险无比,但发病率是比较小的,身体健康的人不太容易感染。
可很多时候不是按照我们自以为的情况发展的,我们认为自己身体好,病毒很难找上,但实际情况却不是。而且,也不要认为病菌凶险就因噎废食,再也不吃海鲜了。但是,能避免的我们一定要避免。
1. 处理海鲜时戴手套
虾、蟹、海胆都是刺较为锋利的,平时处理的时候大家本意都不想被扎到,但意外总是猝不及防。所以,处理海鲜的时候,尽可能的带上手套,最好还是厚一点的,或者借助工具。特别是从事海鲜处理工作的人群,小心为上。
2. 不要生吃海鲜
“海洋创伤弧菌”和“海洋分枝杆菌”在高温下可以被杀死,一般温度超过37℃就难以存活。所以,不要生吃海鲜,将鱼、虾、蟹、贝都彻底煮熟。如果实在是喜欢吃生食,那宁可不吃,也不要以身试险,千万不要因为贪嘴丢了命。
3. 有伤口不要碰海水和海鲜
如果手上本身就有伤口和创面,那就尽量不要触碰海鲜,也不要清洗水族箱之类的物品。如果身上有破损或伤口,尽量不要在海边玩耍和游泳,一是避免伤口发炎,而是避免病菌入侵体内。
4. 重视被海鲜扎伤的事件,及时处理或就医
如果真不小心在处理鱼虾蟹贝等常见的食物时被刺伤或者夹伤,不要抱着侥幸心理,觉得自己买的没有病毒,或者觉得自己抵抗能力强。万一真的不小心被感染,连后悔的时间都没有。最好简单处理后,再去医院进行进一步治疗,因为伤口一旦过深,就会为细菌提供“厌氧”环境,容易造成“破伤风杆菌”繁殖。
首先,别用生理盐水或者唾液清理伤口,这些病菌都嗜盐,你认为可以消毒的其实会加速它们的增长。
其次,避免过度用力挤压伤口,让自然出血或者稍微挤压即可,以免让更多的细菌更容易进入血管。
接着,用大量清水冲洗伤口,或者用酒精或碘酒消杀除菌,避免让细菌进入血管,引发更多的感染。
最后,如果处理伤口后身体出现不适,不要犹豫,立马前往医院就诊。
结语:
都说“无知者无罪”,但要是因为不知道情况而丢了性命的话,这个“无罪”的代价也太大了吧。
海洋是个“美丽与危险”共存的另一个世界,但至今都没有被探索完毕。我们之所以能知晓那些未知的危险,那都是别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所以,请大家在了解了事物的危险性之后予以重视,不要以身试险。珍惜自己的生命,也是爱护和尊重逝者的行为。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