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藏文墨怀如谷,腹有诗书气自华

01

01

时隔一年,北大“韦神”又火了。

让他再次“杀”进大众视野的,依旧是他那令人咂舌的数学天赋。

几天前,有人在网上爆料称:

有一个六人博士团队,在研究一项课题,结果在一个数学方程的计算上遇到瓶颈,耗了四个月愣是没解决。

其中一人抱着试试的心态联系上韦神,希望能够得到他的帮助。

没想到韦神三下五除二便将方程解开,经过数据验证,结果也是正确的。

事后,团队为了表示感谢,提出要给韦神报酬。

韦神说什么也不肯收钱,反而轻飘飘地来了一句:“太简单了,没必要给钱。”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团队实在没办法,只好为他充值了公交卡,以表心意。

这件事被分享到网上之后,网友们纷纷感叹:

“第一眼看他以为是智障,后来发现我才是智障。”

韦神第一次出现在大众视野中,是因为一段误打误撞的采访。

视频中的他发型潦草,一手提着馒头,一手抱着大瓶矿泉水,不善言辞,看上去甚至有些“呆滞”。

这样的形象,实在让人难以将他与“天才”联系到一起,甚至有人质疑:

“这样能找到女朋友吗?”

但恰恰是这样一个人,却将各种奥数大奖拿到手软,哈佛为了说服他入学,竟然为他取消了英语考试。

尽管如此,他还是坚定地选择了北大,并且在毕业后留校成为了数学系教师与研究员。

北大数学院长这样评价他:当代陈景润。

当铺天盖地的赞扬惊叹声响起之时,他依然提着馒头和大瓶矿泉水,如扫地僧一般,清扫着数学世界的尘埃。

所谓的狂欢,其实不过是旁观者的自嗨。

我愿意相信外界的声音不会影响到他的初心,但舆论的发展却令人感到一丝心惊。

韦神再次走红之后,舆论却开始急转直下:

学生们因为想要一睹韦神的风采,都跑去抢他的课,但因为过于高深,听不懂,所以部分学生又把课退了,于是这样的新闻就出现了:

紧接着便是越来越起劲的抨击:

“他根本就没有网上吹的那么厉害,都是炒作出来的。”

“这样的人根本就不适合当老师!”

“情商这么低,再聪明有什么用?”

是的,他也许不善于交际,教学方法还有待改进,他也许不懂得人情世故,过着很多人难以想象的“无味”生活。

但这绝对不能成为他被攻击的理由,与众不同,不是一种错。

他只是将自己有限的时间精力,全都投入到自己热爱的数学中去。

人情世故,他不是学不会,而是不屑于去学。

我们没必要去神化他,更不要随意诋毁他。

对于这位北大扫地僧来说,我们所能给他最好的礼物,就是不再打扰。

毕竟,我们见证过太多如同他一般的人,被舆论高高捧起,又狠狠摔下。

上一个,是谷爱凌。

02

仅仅三个月时间,曾经众星捧月的“天才少女”谷爱凌,就变成了“充满铜臭味的精致双面人”。

这巨大的舆论落差,都源于一条微博:

4月27日,为中国冬奥会拿下三枚奖牌的谷爱凌,准备返回美国。

而微博文案上“感谢中国”四个字,却刺痛了广大网友的眼睛:

“心里不把自己当中国人。”

“在中国捞完钱准备跑路了。”

“喂不熟的白眼狼。”

各种难听的话语充斥在评论区,谷爱凌被一度骂上热搜。

三天后,谷爱凌又晒出了姥姥在飞机上做运动的视频,鼓励大家将健身当做一种生活方式。

紧接着,网友又化身显微镜,发现了关键信息点:

飞机上能做运动,肯定是私人飞机。

定位显示为“纽约”,原来她真的跑路了!

这条微博,将网友对谷爱凌的骂战推至高潮,还有人跳出来做预言家:

“我一开始就感觉她不是什么好人!”

尽管后来谷爱凌出来澄清,自己坐的飞机是主办方安排的,并非私人飞机;而回美国上学也是早就决定好的,斯坦福大学一直都是她的梦想。

但毫无疑问,这样的解释是苍白的。

为什么谷爱凌会被骂得这么狠呢?

因为她的形象实在是太完美了。

18岁天才少女、放弃美国国籍为中国夺金、既漂亮又随和......

不久前,我们都曾经是“谷爱凌的好朋友”。

但是,这完美的形象,不正是网友们亲手塑造的吗?

当谷爱凌一战成名时,他们绞尽脑汁找出她的各种闪光点,为她的荣耀之路铺上鲜花。

但这样遥不可及的完美形象,看久了,就让人觉得心里不平衡了。

凭什么她这么优秀呢?

她就没有任何黑料吗?

同样是人,难道只有我是来人间凑数的吗?

于是他们等啊等,终于抓到了漏洞,于是便群起而攻之。

“看吧,在这一点上,我就是比她强。”

谷爱凌如此,韦神如此,曾经的罗翔也是如此。

公众热衷于造神,更热衷于弑神。

娱乐至死的时代,他们将人凭空捧起,又踩在脚底。

用两个字来总结:捧杀。

03

《风俗通》中记载着这样的一个典故:

“杀君马者路旁儿也。语云长吏食重禄,刍藁丰美,马肥希出,路旁小儿观之,却惊致死。按长吏马肥,观者快马之走骤也,骑者驱驰不足,至于瘠死。”

路旁的人赞美马儿会跑,骑马的人也不停地鞭策它,最终导致马儿力竭而死。

这就是“捧杀”一词最原始的出处。

我们将那些曾经被捧上神坛的人,看作是在鲜花掌声中奔跑的马儿,而那些无脑吹捧和诋毁的人,便是路旁的观众。

这样一对比,是不是很容易理解?

可能有人会说:“我们赞美韦神、赞美谷爱凌,本来没有错呀,错的是那些喷他们的人。”

别忘了《运命论》中那句千古名言: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没有一个高站在神坛上的人,能够不受到任何风霜。

过分地赞扬和吹捧,使被赞扬者遭到别人的反感,何尝不是一种捧杀?

况且,现在很多攻击他们的人,很可能就是曾经赞美过他们的人。

“捧”与“杀”,出自同一群人之手。

多么荒诞的闹剧,却一遍遍重演,只不过人群中的“马儿”,换了一匹又一匹。

鲁迅先生在《骂杀与捧杀》中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当年泰戈尔到中国来演讲的时候,为了表示尊敬,给了他好大的排场。

一张琴,一炉香,右边站着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左边站着徐志摩,泰戈尔便在阵阵烟雾中侃侃而谈,硬是被塑造成了一个活神仙。

泰戈尔访中留影

围观的青年们只觉矫揉造作,与自己心中的大诗人相差甚远,便都离开了。

神仙与凡人,怎能不产生隔膜呢?

名扬中外的诗坛巨匠尚且如此,可见“捧杀”二字,荼毒了多少人。

网络时代,总有一些人会频繁出现在大家的视野中。

你可以喜欢他,但不要“捧”他;你可以讨厌他,但不要“杀”他。

不要把期待与责任强行加到他们身上,不要痴迷那个想象中完美的他,又责备他让你失望。

多关心身边的人和事吧,多关心真正的生活。

希望这种“造神”与“弑神”的游戏,有朝一日能够彻底消失。

你知道吗?

【版权声明】本文由诗词世界原创发布。作者:胡子雯。诗词世界出品、魏无忌主创图书《笑死了!刷了1400年的大唐诗人朋友圈》全网热销中,欢迎购买。转载本文详见本号菜单联系方式。文中图片来自版权网站,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