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5年,新增完成1600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务,全区农村牧区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32%。”5月11日,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新闻办召开发布会,自治区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就《内蒙古自治区“十四五”土壤、地下水、农村牧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进行了解读。

据了解,2022年3月30日,《内蒙古自治区“十四五”土壤、地下水、农村牧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正式印发实施。《规划》共九章27节。

其中,第六、七章为农村牧区污染防治方面,按照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和人居环境整治目标,分别从农牧业污染防治和农村环境整治两部分提出具体任务和措施。在推进农村牧区环境整治方面,主要从农村牧区生活污水垃圾治理、黑臭水体整治和饮用水源地保护等部分提出目标要求。

据介绍,“十四五”期间,内蒙古自治区将新增完成1600个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务,到2025年底,全区农村牧区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32%。主要从以下四个落实农村牧区生活污水治理工作。

分批次推进治理。2021年,内蒙古自治区已完成300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2022年,以沿黄流域农村牧区为重点,开展400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务,其中包括黄河流域3公里范围内的全部行政村187个。2023年-2024年,以沿黄流域、“一湖两海”和察汗淖尔周边区域为重点,每年实施400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2025年,完成100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

加强因地制宜治理。编制自治区农村牧区生活污水治理技术指南,调整优化县域农村牧区生活污水治理规划,结合全区行政村生活污水排放现状调查,指导各盟市根据区域、人口规模、产排污情况、运维成本等因素,因地制宜选取生活污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模式。

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与改厕衔接。已完成水冲厕所改造的地区,加快补齐污水设施建设短板。人口较少、水资源短缺的地区,以卫生厕所改造为重点推进农村牧区生活污水治理,在模式选择、设施建设等方面充分衔接。对主要使用传统旱厕和无水式厕所的地区,在杜绝化粪池出水直排基础上,畅通粪污腐熟处理后就地就近还田还草渠道,实现资源化利用。

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运维机制的建立。坚持以用为本、建管并重,在规划设计阶段统筹考虑工程建设和运行维护,做到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落实。指导盟市、旗县制定农村牧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管护指南,建立运行管护机制,推进设施建设与运行管护一体化。(刘梦轩)